《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软制度”塑造职业价值共识与规范共识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获奖作品评析

阴卫芝 《 新闻战线 》(

    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定评会是新闻界的盛事,也是对“什么是好新闻”的一次再理解、再定义和再传播。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导的这场评奖,属于“软制度”设计,它通过参与资质的限定、程序的安排、多元参评主体的共商,影响和塑造着中国新闻界的职业价值观。

    评奖制度塑造职业价值观

    任何文化都是在时间上的凝结。中国新闻奖历经28届,已经成为一种新闻制度方面的文化。“在文化人类学中,凡是能给人的行为以规约的社会文化形式都可以被界定为制度。”①新闻评奖制度明确新闻行业的规则,属于一种媒体单位自愿参与的“软制度”。“软制度”的特征在于,它不直接约束从业者的行为,而是通过获奖作品的选拔和昭示,修订、明确、强化其职业价值观。这种对新闻作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行为,是透过作品说话,并将职业传播者的职业价值观具体化、情境化。“正是新闻评奖包含着的这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必然会对一定历史阶段的新闻生产和新闻消费的建构产生相当的作用。”②

    评奖是新闻行业“价值共识”形成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价值共识”指的是职业新闻人在新闻价值观念上的共识。杨保军认为,新闻价值观念是新闻观念中最根本的、灵魂性的内容,它决定着新闻传播的目标、方向和理想,是新闻观念中的核心内容。“广义上的新闻价值观念专注于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价值理想问题,在根本上决定着狭义层面的新闻价值观念。”③这里的狭义层面的新闻价值,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新闻的日常判断,即包括重大性、反常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

    在新的传播生态中,人们对新闻价值观的理解呈现出冲突、多元的现状。中国新闻奖评奖程序及结果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将行业管理者、业界精英、学界专家组织在一起,多元主体间的不同观念得以汇聚、碰撞。针对选送作品进行讨论的过程,“好作品”的标准逐渐清晰,分歧得以适度消除,从而找到价值共识、达成价值共识。这种价值共识体现在获奖作品中,使之成为业界仿效的对象、新闻学子学习的范本,从而凝聚起职业共同体更大范围的价值共识。“作为我国综合性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④

    28年来,中国新闻奖一年一度,从实践层面获取、汇聚新闻观念的价值共识。同时,这种价值共识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相适应,如当下增加的“凝聚共识”的传播价值观念,就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媒体工作者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要求相符合。

    评奖是对新闻行业“规范共识”的再度强调

    规范性共识属于义务性共识,是指对于采编等传播行为能否形成协调一致的看法和做法。规范共识与价值共识之间,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是彼此纠缠、相互关联的。简言之,新闻职业价值观需要绑定一套更为明确的行为规范得以落实。新闻传播的规范共识不仅仅是程序正义的体现,也是一套价值体系推广中便于操作的“抓手”。

    4年前,在初审和定评两个程序之间,中国新闻奖增设了更为严格的“审核委员会”环节。“审核委员会”的出现,既是“提升中国新闻奖评奖公信力的需要”,也是“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⑤它的职责是筛除候选作品中的虚假新闻、有政治或文字差错的新闻。唐绪军在本届定评会上,谈到设立“审核委员会”的初衷在于:维护获奖作品的权威性,为整个中国新闻界评选出堪称职业标杆的优秀作品,使之能够立于当下,无愧历史。“法莫如显”,“审核委员会”强调的“一个错别字取消评奖资格”的标准表明,新闻业务的精湛程度与用心程度,都属于新闻人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功”,从未过时;正好相反,在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数量远超机构媒体的时代,职业传播者对传播规范的共识和坚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阐理论·聚民心·强细节

    密集观看了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访谈和现场直播等电视参评作品后,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绝大多数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制作的新闻作品价值观明确、手法精湛、制作精良。受到评委认可的电视节目需要具备以下两个特点:在选题和内容表现上符合新闻价值观念的某项内容,比如凝聚共识,塑造共同记忆;节目的制作手法突破了原有电视节目的表达方式,具有“形式创新”的样式。“好的作品”无论选题大小,也不分大事件或小人物,它生产的意义对于构筑中国当代新闻价值观念大厦有着添砖加瓦的作用,就可以获得广泛的认可。以下简单列举一二。

    阐理论:电视人的形式创新

    湖南广播电视台选送的《乌托邦是座什么岛》是六集系列访谈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的第一集,获本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类二等奖。这期节目讲述了“空想社会主义332年历程中的代表人物和故事,阐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理想,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意义、历史缺陷、现实意义等理论问题。”⑥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解读,一直都是媒体的核心工作。理论话题本就深奥难懂,评委们对于这期理论电视节目呈现出的接近年轻人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以故事带理论的表现手法、精美的图像和情境化的处理深感惊喜。这个节目,制作方“成立了由国内知名的相关理论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还面向社会征集节目舞美方案12套,深入学校采访征集热点问题400多个”,⑦制作团队充分准备,利用多元的媒介手段,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普通观众之间的桥梁,创新了理论电视节目的阐释方式。

    新型传播生态中,内容仍然为王,但不再是唯一的王。“如何传播”的形式创新已经成为优质内容的一部分。面对目前严肃电视节目到达率的危机,湖南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人激发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于严肃电视节目表现形式上已经落后的现实而言,愈加宝贵。

    聚民心:凝聚力量的电视直播

    人类共同经验、共同记忆往往具有“凝聚”的力量。“电视媒介在表现仪式时能够形成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统一,能够打破地理空间的界限,共同参与到仪式现场,形成一种‘天涯共此时’的亲历感,能在特定时空激发国民内心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⑧

    由中央电视台集体创作的《前进吧!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为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及我军历史上首次沙场阅兵的现场直播,获电视直播类节目一等奖。在长达4个小时的直播特别节目中,中央电视台投入520余人的团队,设置58个直播机位,大投入、大手笔,制作精良。

    节目的开篇镜头和考究的解说词,瞬间使得磅礴气势扑面而来。四个坐标、四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的成长历程。第一个坐标是江西南昌牛行车站旧址、南昌建军雕塑广场,每个镜头都波澜壮阔、气势恢宏。配发“人民军队90年征程从这里出发”“牛行车站:起义部队曾在此集结”的字幕,与解说员雄浑的语调配合在一起,震撼人心;第二个坐标是延安宝塔山,三段字幕“宝塔山见证革命圣地激情岁月”“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延安见证党和军队的成熟成长”,镜头缓缓上移,带着观众走进那段峥嵘岁月;第三个坐标是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音乐恢弘,令观者荡气回肠、产生心灵共振;第四个坐标即此次电视直播的目的地内蒙古朱日和,我军最大的战术训练场。

    这场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体现了中央电视台精湛的业务水准。这是一场传递信息的直播,也是传播者生产意义、与观众共享意义的过程。节目使用丰富的语言符号系统(解说词、同期声、屏幕文字等)、非语言符号系统(实况音乐、实况音响)、画面符号系统(景别、角度、运动等),让1.9亿人以观看的方式,间接参与到了国家认同建构的过程当中。看着大漠中整齐划一的军队列阵,听着受阅官兵令人震撼的脚步声,国家与民众有了共同的“集体记忆”。

    强细节:地方台作品出彩

    除以上提及的重大主题作品外,地方台制作的普通人的故事也另有一种价值关怀。这些新闻报道之所以得到评委的青睐,就在于作品表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人的生活理想,生动的细节表现令人感慨、感动。

    《减产为何却增收?》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电视评论节目,获电视评论类一等奖。这期节目的背景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黑龙江连续多年种植质量较差的水苞米,产量很高,但质量较差。省政府提出了“注重质量、注重市场需求、注重效益”的新型发展思路。当地一位农民不理解,坚持种植水苞米。结果,产量很高但卖价极低。“一亩地买不了一根冰棍,哎呀给我这牙疼的,脑子嗡嗡的。”一句话,把焦虑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位农民有着东北人特有的表现力,淳朴真实又夸张,观众感慨其遭遇的同时,也忍俊不禁。评委集中审看时,这个情节带来了一片笑声。

    地方电视台在选题、拍摄资源和条件上,与中央电视台相比并不占优势,但却容易找到与“三贴近”原则要求相一致的题材和主题,能以生动的细节展现当地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也是评委们在观看地方台节目时特别关注的内容。

    山西广播电视台获一等奖的电视专题《刘桂珍:四副担子一肩挑》,讲的是段家湾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刘桂珍一副小身板挑了四副重担:38年的村医、29年的乡村教师、18年的村支书、14年的村委主任。问怎么能有这样的人,她的表达简洁直接:“我不干谁干?” 采访对象一句话,有时就能够成为节目的亮点。

    另外,兵团广播电视台选送的《吐逊古·黑力力:一步一步朝着梦想前进》节目获电视消息三等奖。作品讲述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女孩吐逊古·黑力力,婚后依然坚持学习,取得中专文凭、找到工作、当选图木舒克市人大代表,一步一步朝着梦想努力的故事。从制作上看报道不算精致,但细节丰富,生动表现出了一位普通的南疆农村女性努力上进,最终赢得婆婆、丈夫支持的故事。

    建议及讨论

    开放资质,让多元传播主体都有参评资格

    作为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的参评主体一直是那些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即便是今年中国新闻奖首增的“媒体融合奖项”,“新闻网站”也依然被限定为“新闻单位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主办的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技术赋予了更多组织、机构和人员传播能力,但中国新闻奖仍然排除了“非职业传播者”。这种资质限定,具有激励职业传播者创新、净化传播环境的正向价值,但也将评奖与现实中生动活泼的舆论生态截然分离。因为,排除参评资质,并不能排除非职业传播者的传播力和信息影响力。如何将评奖范围与舆论范围进行标准设定上的联接,这是未来值得探讨的话题。

    多元主题,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并举

    从获奖作品整体来看,重大题材、成就报道、典型人物报道获奖较多,对行业和社会起到了价值观念的凝聚和引领作用。但同时,获奖作品中较少有体现社会监督和瞭望功能的新闻作品。7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件作出重要指示:要一查到底、严肃问责,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类似医药食品安全等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话题,希望在未来的获奖作品中得到相应的呈现。

    结  语

    一次评奖,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念。本次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选题内容上有的重大深刻,有的以贴近性取胜。大手笔、大制作的重大选题节目震撼人心,小角度、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亦能打动人心。它们在不同的层面和维度,共同形成了一套多维立体的新闻价值体系。希望这场程序严密、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型评奖活动,能够配套更广泛的宣传、传播,使得获奖的优秀作品真正成为从业者、新闻学子的学习范本,让中国新闻奖评奖这个“软制度”产生 “硬效果”。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6BXW094);中国政法大学校级项目(17ZFG86002)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委)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赵靖伟、司汉武:《关于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综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②蔡尚伟、冯结兰:《制度设计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奖——兼论中国新闻评奖制度的改进》,《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

    ③杨保军:《新闻观念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6页。

    ④顾广欣:《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看我国主流新闻价值观》,《东南传播》2008年第3期。

    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奖评选报告(第二十七届)》,新华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

    ⑥⑦参见《乌托邦是座什么岛》作品简介。出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网页。

    ⑧刘燕:《国家认同建构的现实途径——大众媒介与“想象社群” 的形成》,《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导向正确 融合创新 专业引领 规则探索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什么样的网络作品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构建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软制度”塑造职业价值共识与规范共识
用声音记录时代强音
提升“四力” 砥砺前行
关注前沿问题,恪守研究规范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的守正创新
构建新时代的主流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