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微视频的探索

杨 海 《 新闻战线 》(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生态的改变、传播技术的更新推动着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浙江卫视新闻中心深耕微视频领域,在新媒体内容生产和融合传播协作分发方面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电视     时政新闻     微视频

    不日新者必日退。近年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连续推出《丝路故事》《大道之行》等系列微视频,探索时政新闻的新媒体表达,取得显著成效。但受限于各种因素,地方电视时政新闻的新媒体尝试,仅在两会等重大活动中昙花一现。在日常报道中,难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传播上不适应受众的接收习惯,亟待改进。浙江广电集团引入最新的传播理念、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寻求地方时政新闻在微视频表达上的新突破。

    6月2日,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微信公众号时政新媒体专栏《政事发布》推出微视频《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调研中去思考去研究 你就一定会有收获》(以下简称《调研》),5小时内点击量突破10万,全网阅读量超过百万,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一成功试水,为地方时政新闻报道的微视频表达打开了想象空间。

    改进生产机制,再造生产流程

    长期以来,因时政新闻的严肃性、敏感性、特殊性,地方电视台更多地充当播发渠道,多用来传递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以及领导讲话精神。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挥优势,对生产机制进行改造,将独家资源转变成影响力、传播力,是新时期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课题。浙江卫视新闻中心更新理念,重新定位,变“播发渠道”为“生产平台”。

    设置议题,主动传播

    电视新闻拥有独家的时政视频资源。在日常报道之外,这些资源往往留档保存,鲜有再利用的机会。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围绕主题主线,对既有资源进行梳理,主动设置议题,对独家视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二次传播,尝试将电视端未播出的有传播价值的内容,经编辑后精准推送。

    以《调研》为例,当前,浙江正在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主题活动,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在日常时政报道之外,根据领导同志5月份的调研活动,梳理调研主线、挖掘调研内涵、分析调研收获,以“调研”为主题,设置独家议题,并精选从未在电视端播出过的同期声,最终打造出了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有电视特色的时政产品,不仅对日常报道做了有益补充,还为主题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顶层谋划,统一指挥

    推出独家时政微视频,并非单个部门的责任。从选题、生产到传播,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统一指挥,在各个环节予以充分支持、重点倾斜,从机制和技术两个方面予以保障。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组建新媒体小组,提前策划,夯实素材储备。同时,时政部、融媒体部、技术部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充分调动全中心资源,一体化创意,融媒体定制化制作,让微视频在生产中从前端到后端,都带有“新媒体”基因。

    创新生产模式,重构话语体系

    传统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同质化、表达单一化,而在碎片化传播特征突出的环境下,受众更青睐于接收新鲜、直观、简明、互动性强的信息。时政微视频的特点就是“快速、精简,直奔主题、信息量大、直观和形象”。①在制作实践中,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创新地方时政新闻微视频新媒体生产、全流程把控、多平台传播的新模式。   

    信息可视化,适应碎片传播

    《调研》微视频对现有资源进行分解,以求改变传统时政样态,做让受众看得懂、喜欢看的新闻产品。

    在叙事方式上,《调研》使信息可视化,主题浓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但都是精华。将独家视频画面制作成3分钟以内的小视频,适应碎片化的消费习惯,用大号字体以及醒目色彩标注时间、地点等5W信息,使信息以更直观、更简明的方式呈现给受众,避免受众在视频中寻找重点内容时产生困扰。

    同时,弃用画外音,引入音乐元素把控气氛和节奏,并创新剪辑手法,用有逻辑的画面讲故事,以领导同志与相关人员的现场声串联视频内容,不仅呈现观点,还使受众在观看时能够零距离参与其中,给人更多思考。

    内容精简化,重构话语体系

    传统的时政新闻无论是文稿解说词还是视频画面,都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专业性,削弱了电视独有的视听性,容易使受众产生疏离感。微视频《调研》瞄准这一痛点,转变话语体系,转变表达方式,使其“更多地体现为提要式、拾遗式、概览式,一定程度上具有‘软新闻’的色彩”。②

    在视频内容中启用“说”体,变“XX指出”“XX强调”“XX要求”“XX希望”为“XX说”,不仅实现传者与受者的平等交流,也用平民化的语言,让原本枯燥晦涩的政治语言变得易于理解。同时,顾及受众喜好,避免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将冗长的领导指示提炼为不超过30字的两句话,增强可读性、可看性。

    场景丰富化,寻求价值共鸣

    尽量不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会议室场景,在《调研》的2分31秒的视频中,使用了大量室外场景,仅有两个会议室画面,并且这两个画面配有领导同志发出“大调研”这一号召的现场声,改变了以往会议室“红毯圆桌、庄严肃穆”的刻板形象,打破了会议场景中领导同志“只见其人不闻其声”的传统,带有一定程度的揭秘性,为观众呈现更全面、立体的领导形象。

    此外,在画面的选取上注重构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比如领导同志蹲下身子向农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在樟树下摇着扇子和村民们共话乡村振兴的画面,真正融入基层生活,使整个微视频带有亲民化、生活化的新气质。

    打造传播矩阵,提升传播效能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与各地区、各厅局自媒体形成传播矩阵,使新媒体产品能够“多终端呈现、全媒体覆盖”。

    微视频产品《调研》上线后,“浙江发布”“宁波发布”“无限金华”“余杭发布”“义乌发布”“永康人”等众多客户端、公众号相继转发。同时,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将作品投放在省内新闻协作媒体人的微信朋友圈,充分发挥微信的社交属性,引发网友的围观和转发,最终形成裂变式传播。

    在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阅读量、转发量并不意味着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时政新媒体产品,用户到达并不等同于用户认同。只有真正转变观念,注重受众的信息消费体验,将以微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产品理念贯穿于信息生产前后两端,才能获取比较理想的效果。同时,这也是对政治传播生态的有力优化。

    当然,由于特殊性、敏感性,时政新闻规矩多、红线多,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创新生产机制、转变传播范式,以适应受众信息消费习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时政新闻报道承担起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任,成为社会各界了解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领域重大事件的窗口。 

    (作者系浙江卫视新闻中心时政部主任)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黄楚新、张露引:《微视频在时政报道中的传播特色》,《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1期。

    ②李舒、孙小咪:《时政微视频:媒体政治传播的新探索》,《电视研究》2017年第10期。

“头条背后的故事”之三十三有准备和有情趣
省级党报新媒体如何打造爆款H5
练好“硬功夫” 巧施“软身段”
新形势下 “三农” 新闻的时代之变
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播“正史”
重大题材策划中的三维冲击力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微视频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