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展示地域文脉 提振文化自信

——以襄阳晚报《城事周刊》为例

● 牛莉萍 刘志国 高 翔 《 新闻战线 》(

    摘要: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脉,都有自己的传承和荣耀,这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依托。以文化副刊为平台,用原创作品展示本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梳理地域文脉、提升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是地方文化副刊的可持续前行之路。

    关键词:城事周刊     地域文化     文化自信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如果说新闻版面主要承担“吸引读者”的作用,副刊要负责“留住读者”。副刊的属性决定了它争夺读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

    搭建一个地域文化的展示平台

    襄阳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汇地,是汉水文化的中心、三国文化的源头。古隆中、习家池、米公祠、鹿门寺、诸葛亮、刘秀、杜甫、孟浩然、米芾……名胜、名人和他们的业绩佳作,灿烂浩渺,熠熠生辉。

    2006年,襄阳晚报推出了地方文化副刊——《城事周刊》栏目,每周一期,每期4版。定位是以宣传和挖掘地方文化为己任,采写、选编襄阳本土的历史、人文、风物、习俗等。目标是打造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

    如今,《城事周刊》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虽然近些年媒体生态遭遇前所未有的变局,传统纸媒的阅读率、影响力被不断削弱,很多生活类报纸甚至难以为继。但是,《城事周刊》一直都是襄阳晚报的爆款:栏目的读者群、作者群非但没有减少,近年来还在增多。虽然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向电子(手机)阅读转移,但无论是晚报的电子版,还是微信客户端,《城事周刊》稿件的点击量一直排名靠前。此外,《城事周刊》来稿量一直很大。我们做了一个统计:11年来,这个栏目刊载的稿件,专业记者采写的文章和通讯员的来稿平分秋色;由于栏目致力于襄阳本土文化的挖掘,想了解襄阳地方文化的人,对这个栏目都青睐有加。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将要赴省政府履新的市委主要领导离别襄阳时,向当时的襄阳晚报总编辑提了一个要求:将所有《城事周刊》的版面装订成册送给他做纪念;一些本土的旅游文化景点,历史悠久的地方品牌,在与报纸洽谈宣传合作时,往往提出“想与《城事周刊》合作”。

    梳理一座历史名城的文化脉络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文化自信的建设,其实与媒体和媒体人息息相关。一方面,文化需要借助传媒进行广泛的传播,传媒是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媒体自身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重要参与者。

    襄阳晚报将地方文化副刊作为载体,发掘和梳理城市文脉。经过广泛的征集和论证,我们将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的人文精髓归结为12个字:扬文崇才,重商尚武,忠诚敬业。

    襄阳历史上人文荟萃,“扬文崇才”的风气一直延续。古有流芳百世的“三顾茅庐”故事,近有天下皆知的引才兴襄的壮举:上世纪70年代,襄阳在短短数年时间,引进各类人才2000多名,从1982年起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

    2014年,作家欧阳敏出版著作《潮起襄阳——20世纪70年代湖北襄阳引进科技人才纪实》。此书出版不久,文化副刊的采编人员立即联系作者采访,并连载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解答“襄阳人为什么早于深圳10年来引进人才”“襄阳人当年的做法对今天有什么启迪”等读者关心的问题。

    襄阳重商尚武。在襄阳老商业区——九街十八巷拆迁时,为了留住城市的记忆,《城事周刊》联合开发商开展《话忆九街十八巷》的征文,同时推出纪实文学连载《金匮银楼》,为襄阳延续上千年的商业文明,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

    “尚武之‘襄’”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城事周刊》给出了依据:“我市学者晋宏忠先生统计,襄阳历史上发生过120多场战争,其中有五六次战役在海内外影响较大。如,宋元襄阳之战历时6年,是世界历史上有确凿记载的为决定一个大国命运而连续进行的为时最长的城市防御战。旧时的襄阳和樊城,成千上万的兵马驻扎在这里。官兵农忙时劳动、农闲时练兵,自然就在这一带形成了‘尚武’的风气”……

    “尚武”精神在今天化为了“健身”运动爱好。穿城而过的汉江水、巍巍屹立的南岸青山,让“千人下水万人上山”的群众性自发体育活动成为许多襄阳人的日常。我们通过这样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链接,给市民解读襄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让襄阳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更是忠诚敬业的典范。《城事周刊》及时刊发、详解易中天教授在襄阳宣讲的诸葛亮的四种精神,即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和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当天刊有《易中天说诸葛亮的四种精神》的襄阳晚报一出版,立即引发热议,人们对“智多星”诸葛亮的形象又有了一个全新、立体的认识。

    除了诸葛亮,英雄航天员聂海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南派木版年画的传承人陈义文等襄阳人的故事,也不时出现在《城事周刊》上,读者从他们的故事中读出了忠义敬业的襄阳血脉。

    探索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方式

    《城事周刊》开办的前七八年,是都市类报纸群雄并起的时代。有560万人口的襄阳市,除了襄阳晚报外,还有省级都市报的地方版争夺市场。新闻资源有限,竞争对手短兵相接,晚报的记者很难抢到独家新闻。

    但,花心思、花力气、“慢上劲”的地方文化副刊——《城事周刊》,不仅为读者带来了精彩的原创内容,更因为独到的表述方式和表述时机,使襄阳晚报吸引和留住了一批忠实读者。

    寻找合适的表述时机。2016年前后,《芈月传》成热播剧。经过认真采访,《城事周刊》伴着热点刊发了一系列文章,如《芈月是襄阳宜城人?》《芈月传里的襄阳元素》等。

    “芈月出生在楚国都城郢都,按照一般的观点来看,郢都位于目前湖北省荆州附近的纪南城。但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宋玉研究会名誉会长石泉经过长期研究,认为楚国郢都不在纪南城,而在汉水中游的宜城南境……”《芈月是襄阳宜城人?》一文在网上引发10万+的阅读量。

    《芈月传的襄阳元素》一文中写道:“在电视剧《芈月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剧中人物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在使用色彩艳丽的漆器……襄阳市博物馆馆长王先福介绍,电视剧里的这些道具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这种将热点话题与襄阳本土元素结合的副刊稿件,既赢得了广泛的阅读,也很巧妙地传播了襄阳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端午节前夕,襄阳市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的龙舟邀请赛,《城事周刊》及时刊登《老船工忆襄阳龙舟赛》等一系列蹭热点的稿件,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

    寻找合适的表述主体。2016年11月,襄阳“拾穗者工作群”获得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重奖,并被邀参加“首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拾穗者工作群”2005年由3人发起,目前有核心成员15人。他们致力于襄阳文化、汉水文化的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播。《城事周刊》创办后,一直跟踪报道拾穗者工作群。从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襄阳晚报地方文化副刊的关注、跟踪、呈现,“拾穗者工作群”才成为当代文化襄阳的符号之一。

    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栏目为平台,《城事周刊》发起“寻找襄阳最美古村落”“襄阳十大城市名片评选”“襄地解码”“襄阳九街十八巷记忆”征文……11年来,《城事周刊》栏目发起了三十多项关于襄阳本土文化话题的征集、报道和宣传,既丰富了栏目内容,又跟广大读者增强了互动。比如“襄地解码”征文活动,共收到600多篇来稿。合办单位市民政局对征文活动来稿的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颇感意外。

    启动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报纸通过对“旧闻”的搜集、整理和传播,把对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的认识转化成读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历史文化的软实力,为现实社会的前行提供硬支撑,是我们开办《城事周刊》的初心。

    襄阳的制造业规模和水平在湖北省排名第二,仅次于武汉。为了提升襄阳制造业在全国和全省的首位度,《城事周刊》从2008年开始,就开辟了《寻找老手艺》专栏,后又开辟《工匠的传说》专栏。通过一个个人物和故事的展示,在城市传承工匠精神,并与新闻版面的有关内容相呼应,在襄阳各行各业倡导一种“讲认真、强本领、创精品”的敬业风气。

    《城事周刊》曾发起“襄阳十大城市名片”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襄阳古城池、古隆中、中国航空救生基地、牛杂面等入选。今年来,当地各界有很高呼声希望再次评选“襄阳十大城市名片”。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襄阳籍作家段明贵对此现象评价道:“都想争当‘城市名片’是一种正能量、一种城市精神的正向力。”

    近年来,自助游、生态游等个性旅游活动崛起。带着相机、手机的个性玩家在游玩过后,总是意犹未尽,常常向《城事周刊》投稿,讲述所见所闻。我们的编辑在梳理多篇来稿后,发现襄阳辖区内有不少旅游资源未被人知。

    《城事周刊》首发的通讯员来稿《南漳古山寨》(南漳系襄阳辖县)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转载,让古山寨从此走进大众的视野。2017年,南漳古山寨群入选国家4A级景区。

    漫云村同样位于南漳县。《城事周刊》记者采写的《绝版的古村落——漫云村》不仅获得了2015年度湖北新闻二等奖,而且由于文章点击量高、传播广,还直接带热了当地古村落游。 

    南漳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负责人告诉笔者,由于襄阳晚报地方文化副刊有意识有侧重的宣传推广,该县2016年共接待游客309.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6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0.2%、41.9%。其中,古山寨游和古村落游最受旅游者青睐。

    (作者单位:襄阳晚报)

    责任编辑:冷  梅

工而不“匠”
文化报道的故事化表达
把“政治家办报”延伸到网络空间
展示地域文脉 提振文化自信
我做我写 讲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