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化报道的故事化表达

——以羊城晚报东莞新闻《莞邑深呼吸》为例

● 谢 红 秦小辉 《 新闻战线 》(

    摘要:文化报道是继承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推进器。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地方文化报道需要从深奥晦涩走向通俗易懂,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需要用故事化的表达,去触摸历史脉搏,折射地方变迁,赋予文化以生命力。

    关键词:文化报道     故事化表达     《莞邑深呼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了文化报道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被置于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报道或称文化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重要手段。相较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它应该具有扑面如春风,温润如碧玉,厚重如土地的特质,它应该饱含文化因子,富有历史感,传递生命力。然而,近年来,为吸引眼球,一味追求轰动,娱乐化、同质化现象已经让文化报道失去了“原味”。

    故事化表达是重拾文化报道“原味”的突破口。羊城晚报东莞新闻地方文化报道《莞邑深呼吸》栏目正在做尝试。自2017年5月26日开栏以来,特派记者深入广东东莞32个镇街,发掘文化精华,挖掘莞邑大地的珍宝。目前已出刊30期,逐渐形成了地方文化报道的“故事化”风格。

    地方表达,回归原始:让读者如沐文化春风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栏目名称就好比眼睛一样。《莞邑深呼吸》意寓立足东莞,挖掘深埋民间、深藏人心的最传统、最原始的文化遗址、历史建筑以及民情风俗、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展现东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设计时我们一直强调:“栏目形式和内容要统一于文化泥土的深处,尽量摒弃现代明艳、带有跳跃性的线条元素。”为此,报眉LOGO别具匠心,它是以极具岭南风格、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茶山南社古村的建筑为原型,撷取古朴厚重的瓦褐色为主基调,辅之以祥云带出栏目名称,神秘、深邃而又不失灵动,版面语言丰富,又有一种地方语境的带入感。

    《莞邑深呼吸》首期讲述东莞南社古村落,其后推出的东莞荔枝、莞香等都是独具“莞味”的城市名片。采访记者深入南社古村别院、荔枝种植园以及香雾缭绕的牙香街,与村干部攀谈、与果农闲坐、听香佬李谈香,通过一个个当事人的口述独白,了解到莞邑时光长河中的人、事、物。

    深入地方,回归原始,获得了极好的现场体验。在报道“东莞荔枝”专题时,记者采访的地点是种植园深处一颗荔枝树下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下。正说着,天空风雨大作。然而,这对于回忆往昔来说,反而是件好事。小时候,果农跟着父辈管护荔枝,栉风沐雨是家常便饭。这风雨成为最好的记忆强化剂……一段艰辛而亲切的讲述娓娓道来,又置身于氤氲着水气的荔枝林中,采访者与受访者仿佛回到那久远的年代。回来后,记者一气呵成,将荔枝比作一位700年前走来的古装美女,越世千年,往昔转承,极好地展现了莞荔在传承、保护及推广上走过的道路。

    细节表达,统一人性与物性:让文化更接地气

    《莞邑深呼吸》力求让每一期都打上内容主体的烙印。东莞历史悠久,可考的历史能追溯到5000余年前。《莞邑深呼吸》所讲述的众多历史古迹、文化故事跨度较大。如何将这些尘封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再现出来,并深深吸引读者,需要突出重点。而这个重点就是细节和特质。

    在版面语言上,追求带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除报眉外,每一期还通过古建筑窗棂元素、文图竖式排版等方式进行强化。比如说,在编辑“古法采香”专题时,原本美编选择了采头香、压制盘香、熏香的特写以及身着粉色唐装的美女点香等4张图片,并想通过放大美女点香的半身图片来吸引眼球,其它3张图片由左至右横向排列。但是,责任编辑认为这样的用图和排版与栏目古朴、穿越时空的历史感不搭调,几经考量,最后选择香农采香的图片为主图,并采用竖式排图。尤其是,为了突出统一形式与内容,导语、小标题辅之以莞香香雾缭绕作饰。版面紧扣文意,主图色彩古朴,竖式编排、青黑基调,沧桑中不失韵味,很好地诠释了栏目的宗旨。

    如果说图片是版面的眼睛,那么标题则是版面的灵魂。《莞邑深呼吸》追求古意,为了给读者以扑面而来的历史尘封感,主张标题具象化,口语化,意象化。比如,2017年7月26日报道东莞桥头镇一个古村落,640多年来,人才辈出,书香鼎盛。原稿题目为《640余年村落统为邓姓 书香家声百年传》,最终出街的标题则为《去640年邓屋古村 聆听书香家声百年传》,辅之以耄耋老人站在残破的邓氏文庙遗址前的图片。后者“去”“640年”“聆听”等具象化的动、名词,就给人以强烈的带入感,引人入胜。

    同样,2017年9月22日报道了东莞东城鳌峙塘将军故居的历史变迁。故居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多少年来,百年旺族曾让鳌峙塘富甲一方。时过境迁,不少明清建筑被废弃,未来发展前景未卜,唯留下游客的声声叹息。正是带着这样的悲凉和落寞,报道原稿拟定了《东城鳌峙塘:重返将军故里 回味古街宁静》的标题。可最后见报标题却是《叹美人迟暮 返将军故里 忆古街风流》,对仗工整,人物合一地将将军故居拟人化表达:曾风华正茂,经岁月洗礼后,如今年老色衰,让人顿时怜爱惋惜之情。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栏目责编在语言文学、图片美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不俗造诣。

    务实表达,直面文化现状:从“过去”走出来

    《莞邑深呼吸》内容和形式虽强调“古意”,但是并不脱离现实。一是报道的内容多为记者实地走访,查证史实的结果;二是不沉湎于“过去”,而是指向未来。为此,不少稿件是几易其稿,反复斟酌采写才得以出炉。

    如何让文化报道光照现实,裨益当下?记者采访花了不少功夫。像东莞桥头迳联古村的采访,初稿虽有“文化味”,但没有“报道味”。迳联古村各建筑均已修缮一新,但是却少人知晓。为此,再次深入挖掘,第二稿立足于保护利用,探讨如何推进古村落旅游开发。报道出街后,当地村委致电记者表示后期的旅游开发确为当务之急,报道很及时。此外,专栏中不少报道题材还涉及传统美食。比说“莞娘”报道,初稿中,记者专注“莞娘”一个品牌的传承和发展,视野不免受到局限。经过深入沟通后,定稿精简了“莞娘”的溢美笔墨,增加了“莞娘”后群体效应成果——水乡品牌的一炮走红。视野广度和深度得以延展,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莞邑深呼吸》以“文化搭台,务实唱戏”,让古老照进现实,追求所写之物“活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每期报道均被网易、新浪、腾讯、今日头条、南方网及广东省农业厅官网等网站大量转载,总点击率近亿,引发政府和学界热议,受到广泛好评。东莞本土作家李翠薇坦言,媒体能让更多鲜为人知的非遗项目呈现在公众视野,让全社会关注这些非遗项目,使更多人加入保护与传承行列。此外也能鼓励非遗传人,坚定他们传承的信念,广泛传授非遗技艺。东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栏目注重东莞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现,在报网融合以及全媒体推广的今天,通过文化、故事、音视频等给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东莞。“希望此类栏目今后能继续增强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渊源宣传,挖掘传承故事。让非遗文化以纸媒为文字基础,以视频为分享形式,通过互联网去广泛传播。” 

    创刊时长不长,但专注文化,立足地方,贴近现实的《莞邑深呼吸》,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了解东莞文化软实力的一枚靓丽书签。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冷  梅

    参考文献:

    ①李言:《从〈光明日报〉办报思想的转变看其文化报道的创新》,黑龙江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②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当代传播》2005年第4期。

    ③林慎:《文化报道如何讲好故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4期。

工而不“匠”
文化报道的故事化表达
把“政治家办报”延伸到网络空间
展示地域文脉 提振文化自信
我做我写 讲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