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2017年媒体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综述

● 刘 扬 《 新闻战线 》(

    2017年,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谓异彩纷呈:“中央厨房”创建与升级加速;整合资源的共享平台开始出现;AI参与媒体内容生产;技术为用户内容生产赋能,丰富互动体验。

    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新闻传播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2017年,媒体新技术取得了较大发展。本文特根据各类媒体报道,作一综述,供参考。

    技术推动媒体融合走向深入

    “中央厨房”建设推动媒体内部融合

    2017年,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中央厨房”成为媒体融合的“龙头工程”, 中央及地方主要媒体结合自身情况搭建或升级改造了适合自身特点定位和业务需要的“中央厨房”。2月,中国青年报小而精的“融媒小厨”让网报融合办公在物理空间中落地,推动网报融合流程再造和全媒体渠道连接。4月,津云“中央厨房”实现了天津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新闻网站的全媒体大融合。6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央厨房”从1.0升至3.0。7月,西安广播电视台“中央厨房”融媒体指挥发布平台建成,实现了播出节目文件化传送,全台节目无带化播出。

    各媒体“中央厨房”运行方式大体相同,都是通过搭建数据技术平台,统筹策采编发力量,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不过,这样理想的融合,目前主要用于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日常报道如何融合,还在探索中。

    在国外,媒体内部生产平台的升级,也在进行中,如美联社对视频新闻传输平台“媒体港(AP Media Port)”进行升级,优化交互界面、增加兼容性,让新闻编辑室的素材选取更加简单和高效,信息得以及时传播。

    “公共平台”推动媒体间资源整合

    2017年,国内一些主要传统媒体在加强自身平台建设基础上,尝试开发吸纳外部机构入驻的技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人民日报与新浪微博共同推出全国移动直播平台,吸引百余家媒体机构入驻。平台成员可共享优质直播原创内容、全流程技术解决方案、免费的云存储和带宽支持。同日,新华社推出“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包括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地方党政机关在内的首批102家机构同步入驻。通过“现场云”系统,记者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实现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后方编辑部可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发,从而大大增强报道全时性和即时性。5月,江西日报社自主研发的“赣鄱云”投入实战,以移动直播功能为特色,同时支持500个“中央厨房”、5000个媒体终端联网运行。8月,为了打造“面向全国党报的公共厨房”,人民日报社启动了“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建设,形成全国党媒内容共享、渠道共享、技术共享的公共平台。十九大召开前夕,平台投入运行,38家党媒客户端签约入驻。

    地方媒体云平台主打政务服务集成

    湖北广播电视台打造的“长江云”,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在湖北推出“全省政务通”,汇聚全省政务微博、微信、APP等,打造集新闻、服务于一体的信息互动平台。2017年,全国多地都兴建了与之类似的云平台,不断统合从省到县的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和政务服务渠道,探索媒体为社会服务的新方向,广西日报社加快“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建设,除服务本媒体外,构建起全区性的“党网+政务网”一体化网群,共建区域性统一、开放、合作、高效的“新闻+政务+服务”融媒体云平台。湖南的“新湖南”和红网也在着力建设云平台,发展面向省市州县的政务服务,代为开发或运营各地政务信息与服务客户端。

    AI参与媒体内容生产

    机器人写稿已成部分媒体标配

    新华社早在两年前就推出了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外写稿机器人曾大显神通。2017年,写稿机器人在新闻业务实践中的应用更为普遍。1月,南方都市报社写稿机器人“小南”正式上岗,并推出第一篇共300余字的春运报道。8月8日,在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机器人运用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先后完成数据抓取、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的流程,仅用25秒便完成了第一条关于此次地震的速报,并在震后18分钟发出,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让机器人写稿为国内用户所熟知。

    国外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在机器人写稿方面加大了投入。7月,谷歌通过“数字新闻行动”基金向美联社提供70.6万欧元的资金,用于帮助这家权威新闻通讯社发展机器人新闻写作。

    机器人完成全球首次交互采访

    2017年4月,中国智能机器人“佳佳”则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越洋采访了美国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完成了全球首次由高仿真智能机器人以记者身份与人进行的交互对话。除了凯利外,“佳佳”还与多名计算机专家及媒体代表进行了互动。此事被视为具有标志性意义,预示着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

    机器人担当网上直播主持

    机器人在各类科技成果展示活动和电视节目中屡屡充当主持人,受到人们关注。2017年,机器人主持从实体走向虚拟。3月,机器人“图图”和“灵灵”在花椒直播平台上完成了主持首秀。在直播中,二位“主持人”能够熟练使用各类网络直播用语,还即兴表演了热门歌曲,吸引超过百万网友围观。一些网友认为机器主持人的各项才艺水平不亚于人类网红。专家认为该直播预示着人工智能将会在移动直播领域更广泛被应用。

    人工智能被引入内容核查

    在所谓“后真相”时代,人工智能也成为事实核查的重要工具。2017年,谷歌搜索和Bing搜索先后推广应用“事实核查”功能,通过算法对网站权威性进行判断。谷歌和Jigsaw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共同推出恶意评论识别,自动发现新闻下方的“有毒”评论,《纽约时报》已进行实际测试。与之类似,今日头条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对低俗图片和“标题党”内容进行自动拦截,其中,对低俗图片拦截率较纯人工拦截提高了七成。美国奈特基金会还为人工智能公司拨款5万美元,支持人工智能事实核查工具“Who Said What(谁说过什么)”开发,帮助记者识别音频和视频中引用内容的真实性。

    VR/AR营造媒体视觉奇效

    VR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

    VR(虚拟现实)应用越来越可能成为媒体的标配。在2017年的重大活动、重大主题报道中,众多媒体频频使用VR视频。中国经济网推出2017两会VR直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人民网的海外网与科技公司携手对盛会进行全程VR直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前,厦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厦门日报社联合制作发布“VR720°全景看厦门”;为迎接十九大召开,光明网上线了VR虚拟体验“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用户可切换观看或根据引导箭头观看展览的11个场景。国外媒体也将VR作为常规新闻展示手段,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专门成立VR新闻部门,每周推出一期VR新闻报道,让用户以沉浸的方式体验了解全球大事。

    AR技术不断创造视觉奇观

    AR(增强现实)在新闻中的应用快速发展。继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将AR首次应用于新闻报道后,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3·15晚会中,采用AR技术展示各种欺诈消费者的骗局内幕。在建军90周年之际,解放军报社推出了增强现实(AR)读报系统,通过客户端,将头版图片与网站视频链接起来,让图片瞬间动起来,使沉静的纸报变得生动。十九大宣传报道中,杭州日报推出AR新闻板块,实现传统媒体与AR互动技术的结合。在美国,Quartz利用AR渲染技术模拟并报道了卡西尼号探测器冲进土星大气层及在与土星大气摩擦后烧毁的过程。

    直播装备助力新闻采集

    多信道直播云台让记者“长”出三头六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网全媒体报道的单兵设备——多信道直播云台吸引了各方关注,穿戴该套设备的记者被人们称作“钢铁侠”。该云台安装有多部摄录和显示设备,重约30斤,由一名记者穿戴并操作,在后台云控制台、云存储及流媒体服务系统的支持下,集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于一体,可同时为15个平台提供3K画幅、4M码流的视频和VR信号,轻松实现PC端、新闻客户端及H5页面等跨平台视频内容的同步分发与适配,大大提高了网络视频直播效率。

    导航直播车为无人机拍摄保驾护航

    2017年,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为了给无人机航拍提供更好的地面保障,提高无人机新闻拍摄和报道水平,新华网在2017年先后投入使用了24台无人机导航直播车。导播车配备了车载无人机通用测控系统、3G/4G数据传输系统、卫星通讯系统等智能设备,可实现无人机、车辆、后台中心三者之间的互动作业,保障无人机队进行全天候、多地形、全媒体的新闻航拍。

    技术为用户内容生产赋能

    为用户制作视频提供编辑与发布服务

    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移动融媒体新闻平台上线。借助该平台,遍布全球的央视记者可以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APP完成现场视频拍摄、编码和传输,未来还将支持用户生产内容上传,在突发新闻事件中,可基于位置信息找到距离新闻现场最近的用户,经认证授权后,用户可从现场直接发回直播画面。国内360公司推出了免费的“快剪辑”视频制作工具,让用户可以在线边看视频边剪辑,功能齐全、操作简捷,大大降低了短视频制作门槛,提高了用户视频制作效率。与之类似,国外知名的业余视频制作工具平台Moovly发布了“视频生成器”,用户使用其提供的现成模板,只需加入自己准备的照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一键”便能立即生成一段定制化视频,并可通过邮件、社交媒体等第三方应用进行精准投放。

    输入文字便能自动生成视频

    用户在进行内容生产的时候,往往有了想法没素材。针对这一问题,以色列公司Wibbitz通过智能语言处理技术和算法,让用户可以轻而易举地生成声情并茂的视频。系统用算法抽取用户上传文章的摘要,通过文字识别分析,自动从网上搜索、获取相关图片、图表等素材,并将这些信息瞬间整理转变成一段视频,配以相关文字内容朗读,可被分享至社交平台。因为采用HTML5技术制作,所以视频可在任何PC、平板和智能手机的浏览器上播放。

    自动无缝拼接多角度视频

    在大型活动中,媒体一直希望能够调用现场人群手中的摄录设备,从各个角度报道活动。根据这一需求,Snapchat社交应用开发出名为Crowd Surf的新功能,可以迅速收集同一场景下不同人拍摄的视频,拼接成一个超过10秒钟的完整短视频,并保持背景声音无缝衔接。用户还可在播放中点击短视频右下角的按键,切换到任何角度进行观看。

    媒体技术丰富用户互动体验

    H5技术增强互动体验

    2017年许多现象级传播产品都离不开H5展示。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了《全国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以群聊游戏形式吸引用户关注两会相关内容,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在建军90周年报道中,人民日报客户端与腾讯天天P图合作,利用H5技术推出了《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侧重互动、分享,浏览量超十亿人次,独立访客达1.5亿以上,打破多项传播纪录。国庆节期间,广州日报推出H5产品《我为祖国升国旗》,让观众在天安门前成为一名国旗手的愿望得到“即时满足”,迅速引爆了朋友圈。

    智能语音互动受到青睐

    智能语音互动已被全球多家主流媒体引入应用。2017年春节前夕,人民日报推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融与网友互动,陪全国人民聊过年。2017年全国两会,光明日报客户端推出 “小明AI两会”,融合人脸识别、图片识别、语言识别等技术,并以40多万篇历年两会报道数据为基础,让人工智能应答机器人“小明”回答用户提出的有关两会的问题。国外媒体也在着力开发相关功能。亚马逊联合《华盛顿邮报》推出“读新闻”应用产品——Polly,利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根据用户语音指令读出新闻。同时,亚马逊还研制出Echo音箱,通过语音交互为用户播放音乐、新闻等内容。

    综上,2017年媒体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涉及媒体内部融合、外部整合、内容生产、产品呈现、用户参与等各个方面,在增强、补充、校正媒体既有功能同时,创造媒体新功能,开辟媒体发挥作用的新空间,拓展人类的新想象,不仅提高了媒体的生产效率,而且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成以媒体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和运作逻辑,督促媒体在反思中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功能。

    (作者系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建  文

新旧年交接之际看传媒业现状与走势
2017年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概况及展望
201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特点和趋势
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在学习中求生存谋拓展
2017年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2017年世界政治中的媒体呈现
2017年中国版权发展及热点问题回顾
2017年媒体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