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文明底色”映衬出东道主风采

——厦门日报运用融媒平台助推文明创建再提升

● 廖慧娟 《 新闻战线 》(

    厦门日报运用融媒平台助推文明创建再提升、做好厦门会晤宣传报道的实践,再次印证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筑牢价值模式,积极融合社会资源,运用先进的传播方式,才能让党媒占据主流舆论阵地,做有影响力的媒体。而有影响力的党媒,才能产生影响力经济,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金秋九月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让举办地厦门登上了世界瞩目的舞台。面对这场福建省有史以来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国际盛会,作为东道主的厦门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赢得了与会嘉宾和中外记者的广泛赞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重要讲话里多次深情点赞厦门,向全球嘉宾隆重推介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的评价一时间几乎成了厦门的代名词,在全球媒体热播。

    “高素质”“高颜值”离不开厦门人的努力和付出。厦门会晤中,“高素质”的厦门人给与会嘉宾及中外记者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非祖马总统留言说:“很高兴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感谢厦门的热情好客。”俄通社—塔斯社记者kostyrev Vladimir对会晤志愿者赞不绝口:“他们太热情了。虽然我不会说中文。但志愿者们的英语水平都很不错,在他们的帮助下,无论是出机场、去酒店,还是到取证中心,都很方便。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再到厦门来。”见多识广的携程CEO孙洁也由衷称赞:“厦门人很热情、友善,服务意识很强,八方宾客来到这里,心情会得到很好的放松。”

    厦门人以自己的行动再次证明——厦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的城市实至名归。

    厦门十几年的文明创建之路,城市“文明底色”的形成,党媒厦门日报一直是助推者、参与者。特别是在融媒时代,在厦门会晤筹备期间,厦门日报社充分发挥了融媒平台作用,搭架起市委、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推动文明再提升,激发出市民作为东道主的荣誉感、使命感、参与感,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创新、文明、开放、繁荣的厦门。让世界透过厦门这扇“窗口”,窥见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联手组织活动,在互动中引导践行文明行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成为传统媒体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

    厦门日报作为一家与城市共生共荣深耕细作的党媒,除了注重与新技术的融合外,更注重筑牢主流媒体的“价值模式”。特别是将“成风化人”作为党媒一项重要的使命担当,不遗余力地在市民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深化文明创建及当好厦门会晤东道主中发出璀璨光芒。

    2016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果阿峰会上宣布,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厦门举行。彼时,距离超强台风“莫兰蒂”带给厦门的深疮巨痛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放眼仍有疮痍留痕,而距离厦门会晤的举办也只有10个月的准备时间。

    面对灾后恢复重建和会晤筹备的双重巨大考验,厦门如何提振凝聚人心?面对世界瞩目千载难逢的机遇,厦门又将如何去呈现自己?市里的领导决策层在思考,专家、媒体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帮着出主意。经过反复探讨,打好“文明牌”,突出“文明底色”成为主基调。文明是厦门的金字招牌,在十几载的文明创建中,始终坚持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中心思路助推厦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在抗御“莫兰蒂”台风的过程中,文明又成了最鼓舞打动人心的力量。相信,文明底色、文明旋律也将助推厦门会晤大放光彩。

    思路一明晰,厦门日报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成为文明行动的倡导者、实践者、传播者。与市委文明办联手,2016年11月起,厦门日报运用融媒平台(包括微信、微博、APP、网络、报纸等)开展《厦门会晤市民文明公约》征集,组织专家对征集到的文稿进行点评,并在吸收众人智慧的基础上确定了《文明公约》的最终版本。《文明公约》出台后,厦门日报又在全市小学生中组织《文明公约》绘画比赛,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中推广《文明公约》。同时,利用音频、视频等立体传播方式,让《文明公约》家喻户晓。

    有了《文明公约》,还要有具体的抓手。借助“垃圾分类”的开展,厦门日报融媒平台成了线上线下活动整合的平台。与市政园林局、各区文明办携手,我们开出了新闻大篷车,组织专家、志愿者进社区进校园开展垃圾分类指导,派出骨干记者深入各社区挖掘典型宣传推广。洁净家园、做好垃圾分类、劝导垃圾不落地,一项项具体的行动指导,让文明提升真正见行动、见成效。

    为了让文明行动持续开展,蔚然成风。厦门会晤倒计时50天之际,市委文明办与厦门日报又共同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周末一起走出家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厦门更加“美”起来。这项倡议,引起了全体市民的热烈响应。学生们拿起画笔,为彩绘墙面补色添彩;社区居民拿起水枪、刷子,冲洗路面、洁净家园;机关干部走上街头、景区和社区,俯下身子拾起纸屑,义务劝导交通秩序……厦门日报记者也加入这支队伍,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厦门日报还创新地推出视频直播,让更多人感受了文明行动的热度,自觉加盟参与。周末“美”厦门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成立记者暗访团,以问题为导向抓落实促整改

    文明创建要“风正一帆悬”,除了正面引导、倡议外,还得抵得住邪风,抗得过回潮,面对新涌现的问题见招拆招。

    对此,市委市政府态度明确:对文明城市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更好的监督,不怕揭丑、不怕挑刺。厦门日报的融媒平台也由此多了一重功能——监督平台。

    从2015年开始,市委文明办便委托厦门日报成立“文明创建暗访团”,作为监督城市管理的 “第三只眼睛”。通过记者暗访团,每月开展专项暗访,找问题,析原因,促改进。今年以来,“文明创建暗访团”推出了升级版,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对标百姓对城市管理的要求和期待,查找差距,大胆曝光。

    针对全市六区市容脏乱差回潮的情况,记者小分队一周明察暗访一个区。通过周初曝光问题、周中区长表态、周末反馈整改意见的方式,强化督办的力度,让一个个卫生死角及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等影响市容的顽疾在媒体、市民的监督中被攻克、被清理。

    市委文明办还与厦门日报联手每季度召开一次文明创建点评会,邀请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参加,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建议,切实推动暗访中发现的破墙开店、交通乱象、大宗垃圾乱丢放等 “老大难”问题的解决,集合众人的智慧共同为城市建设管理“把脉问诊”。正是这种不怕“家丑外扬”,齐心推动问题解决的做法,让全市上下陡增主人翁意识,群众发现哪里有脏乱差,及时用“随手拍”向日报融媒体报料。日报融媒体梳理筛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曝光,并根据群众的报料、记者的暗访,汇总问题清单,反馈到各区各部门,推动各部门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措施,建章立制,系统性地解决文明城市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厦门会晤期间,厦门的洁净有序令许多嘉宾赞赏有加,背后就包含着厦门日报融媒体在日常监督中发挥的效用。

    但从长远看,要推动城市整体文明水平上新台阶,仅监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毛病,追责相关的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新的问题摆上议程: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该如何约束呢?

    一部针对规范公民公共文明行为的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于10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全国首部以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在这部法规中,一些宣传劝阻和道德约束“管不住”的不文明行为都将得到治理。行人闯红灯、横穿马路、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等都被列入重点治理清单。通过德治+法治,有效约束不文明行为,不断提高全市文明创建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这部法规从酝酿、立法到颁布、实施,厦门日报融媒体都是有力的推手。吸纳百姓建议,采访专家看法,专访各责任部门,权威解读法规条文,跟踪报道落实情况。一部良法的出台,党媒是见证者,更是积极的推动者。 

    点赞举手之劳的文明,树立身边典型传播正能量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明风尚的形成,需要凝聚正能量,需要有更多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

    多年来,厦门日报致力于组织 “感动厦门人物”“好司机”“好邻居”等的评选,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受身边好人的感染,在全社会营造“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的氛围。

    厦门会晤筹备期间,运用日报融媒平台,我们推出了《讲述厦门故事,彰显文明底色》专栏,寻访了一批文明人物、文明故事,刊出了一百多篇报道。这些人物中,有忙碌的志愿者,有精心呵护城市洁净的清洁工,有精益求精做好城市绿化美化的工程师……他们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敬业”“奉献”“诚信”“友善”“仁爱”“匠心”等等主流价值观,成为厦门之歌中最动人的音符。我们还推出“微笑接力”,融媒体记者走上街头,捕捉最美的“微笑”,随机采访人物感言。一个个音符、一张张笑脸、一段段有温度的感言,在城市传递,为厦门会晤筹备期的人们鼓劲、加油。 

    随着会晤举办时间临近,融媒平台更积极担当起了东道主温馨平台、议事平台的作用。“点赞日常文明善举 致敬身边文明人物”把目光投向了举手之劳的文明之举——公交车上让座、斑马线上礼让行人、劝导不文明行为等等,大家一起来点赞。同时开启的还有“留言板”,上面都是各种互相提醒——靠街阳台晾晒衣被不要影响市容,公共场合不宜穿睡衣招摇过市,带狗出门一定要系好狗绳……言语间满溢的是作为东道主“咱家有喜事,大家来出力”的责任感、荣誉感。

    正是这种氛围的营造,这种与百姓的紧密融合,让厦门的“高素质”“高颜值”在厦门会晤期间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呈现,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建阵地设书院,推动文明创建制度化常态化

    厦门会晤期间,会场内的志愿者,大街小巷随时可见的一抹抹“志愿红”,他们的热情服务,对城市方方面面的维护,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在厦门已成为一种习惯。厦门有3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生态保护、帮扶济危等各类志愿活动蔚然成风。

    这种风尚的形成,厦门日报是大力助推者。要让志愿服务成为厦门人的生活方式,就得让其真正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到社区里建阵地,在百姓有需求的地方建驿站,让市民走出家门口就能参与志愿服务,这项工程的提议、选点,到落实、推广,厦门日报都参与其中。特别是今年百家志愿者服务驿站推出后,厦门日报融媒记者多次明察暗访驿站的运行,用镜头、文字、视频,让大家了解志愿服务驿站的运作流程,并以记者体验的方式带动市民积极参与景区导游、义务诊疗、垃圾分类、共享单车文明骑行引导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让城市大街小巷中的这一座座“温馨小屋”成为志愿者之家,让“志愿红”开遍厦门。

    厦门市的文明创建根基在于市民,而市民文明素养的涵养根基在于教化。在浮躁、功利化的社会,越发需要这样的教育平台,涤浊扬清,成风化人。2015年,在创新社区治理的实践中,社区书院应运而生——这是一个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和组织孵化于一体的平台。

    为了推动社区书院的健康成长,2016年7月~9月在厦门日报的倡议下,市委文明办、市缔造办、市总工会等单位与厦门日报联手,开出新闻大篷车进社区书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走进全市6个区12家有代表性的书院。记者深入书院观察,发掘各家特色,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喜欢上社区书院。随行的点评团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高校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不同社区书院的代表组成。他们每到一处,都认真考察,与当地书院代表召开座谈会,点评分析书院的运行,为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大篷车所到之处,还举行厦门市总工会春晚社区选拔,激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开展义务理发、义务修理电器、义务健康体检、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大篷车一行引发了广泛关注,进一步推进了社区书院的规范、有序、持续发展。

    目前,厦门市已建成201家社区书院,占全市社区(村居)的39%,形成了“四个一”(一套课程体系、一套信息服务系统、一套运行管理模式、一套教育保障机制)的运行机制,成为深受居民群众欢迎的“家门口”学校。今年以来,围绕迎接厦门会晤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市里专门协调有关部门分别制作了垃圾分类、文明礼仪等6个系列精准化课程,投送到每个社区书院。各个书院在凝聚社区群众投入 “迎金砖宾客,树文明新风”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系厦门日报采访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地方媒体如何报道重大外事活动
从吸引读者到拥抱粉丝
重大主题活动融媒体报道的创新与实践
让“文明底色”映衬出东道主风采
县级报社做好重大典型报道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