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地方媒体如何报道重大外事活动

——南方日报以评论报道习近平主席外访的实践

● 丁建庭 《 新闻战线 》(

    南方日报以评论作为报道习近平主席外访的突破口,开拓了一条地方媒体报道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的创新之路,找到了媒体赢得差异化竞争的好方法,国际评论也渐成南方日报的重要特色内容。

    7月3日至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此行意义重大,对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具有深远影响。

    南方日报选择以评论为突破口,宣传报道此次出访。期间,紧扣习近平主席访问行程,聚焦重要时间节点,连续刊发5篇评论员文章,数量居全国平面媒体之首。这组评论引起传媒界和舆论场上的广泛关注,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今日头条、凤凰网、南方网、南方+客户端、中新网、腾讯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新浪、网易、搜狐等国内主要网站和客户端全文转载;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也进行了部分转载;Facebook、Twitter、BBC等海外媒体也以摘选评论要点等方式连续推送;人民网、南方网等还以《南方日报五评习近平访问俄德并出席G20汉堡峰会》为题发消息推介。

    实际上,自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美开始,南方日报就加大了外访评论分量。随后,在访英、访非、访问中东、访问拉美,出席联合国大会、APEC会议、G20峰会、核安全峰会等重要外事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评论报道外访。由此,开拓了一条地方媒体报道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的创新之路,而国际评论也渐成南方日报的特色内容。

    重视国际传播,加强评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作为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地方媒体,南方日报近年来不断加大国际报道比重,并且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以期在对外传播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在众多国际报道素材中,南方日报在国际热点、中外关系、海外文化等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但报道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出访,却是一块短板。因为是关乎国家领导人活动、关乎中国外交、关乎政府立场的敏感题材,所以自选动作非常有限,更多时候是在编辑手段上进行创新。这是地方媒体的先天不足,却是国际传播最不能错过的重点。因此,地方媒体要想在这类报道中出彩,不仅要高度重视,还要在报道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

    2015年9月,面对习近平主席访美这一全年最重要的外事活动,南方日报大胆创新、积极作为,第一次尝试把评论作为原创报道的突破口。在整个访问期间,根据习近平主席每天的活动,南方日报推出了8篇评论员文章。这组评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抓得准而深,每篇都解读习近平主席当天活动的重点内容,实现了评论与报道的同天发表;二是刊发频率高、数量多,从启程到回国,保持每天一篇的速度,在全国媒体中遥遥领先;三是在新媒体领域覆盖广、反响大,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南方网、腾讯网、凤凰网、今日头条、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等主要网站都进行了持续转载,而且这组评论还被置于这些网站访美专题页面的重要位置,成为专题重要组成部分。另据不完全统计,这组系列评论员文章在各主要网站和客户端的浏览总量超过5500万人次。单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为例,8篇评论的浏览量超过600万人次,其中《为中美友好合作而往 为世界和平发展而行》《经贸合作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均超过100万人次。媒体观察家对此也给予高度评论:“南方日报这组评论员文章纵横捭阖,权威性和可读性兼具。”

    第一次尝试的成功证明了两点:一是评论是“自选动作”中的杀手锏,即使面对的是重大且敏感的题材,一样可以有所作为;二是地方媒体的国际评论完全可以出彩,这也是媒体赢得差异化竞争的一个好方法。此后,南方日报便形成了一套以评论为突破口报道习近平主席外访的实操方法。实践证明,这套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

    近两年,在一系列外访活动中,南方日报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评论建设,外访评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多次获得了中宣部和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阅评表扬。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俄德两国并出席G20汉堡峰会评论,同样获得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更像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南方日报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表现。

    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国际评论特别是报道习近平主席外访活动的评论,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必须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习近平外交思想。

    面对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国际评论写作者必须时刻绷紧一根弦,那就是准确传达阐释中国政府的立场,必须做到原则坚定、旗帜鲜明、统揽全局。特别是在评论习近平主席外访活动时,要有“为国家代言”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这就要求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吃准吃透,对中国外交的大政方针研究深刻,绝不能发生丝毫偏移,以免给中国外交帮倒忙。以此次习近平主席出席G20汉堡峰会为例,评论毫无疑问要围绕主题讲话展开。《为推动世界经济稳步前行指明方向》一文,既做到了准确阐明中国的政策主张,又做到了准确解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主张”。同时,对于一些国家的“逆全球化”趋势,也予以坚决批驳。总而言之,我们的评论一定要坚持国家站位,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想国家之所想、说国家之所说。只有这样,才能向国际社会表达好中国主张、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必须有全球视野,关注受众心理,切忌自说自话。常言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习近平主席到不同的国家访问,总会讲述不同的外交故事,也会谈及不同的议题。我们评论要表达的思想,也要与国际通行的认知、规范对接,与对象国、地区社会文化习俗对接,在接地气、聚人气中实现议题表达。而且,要多利用经济、文化、民间往来等多方面元素,提高议题话题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穿透力。比如,访美、访非、访问中东的评论就有明显的不同,需要把评论主题置于更大视野中考量。访美要体现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往特点,突出双方的共同利益,妥善化解双方分歧;访非要体现中非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突出中非传统友谊,推动友好关系更上一层楼;访问中东要体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突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各方的交流互鉴。这么做,既是为了求同存异、融通中外,也是为了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国际舆论场中形成最大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在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相互交织、国内事件对外“溢出效应”和国际事件对内“刺激效应”相互叠加的新形势下,国际评论需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社会关切,树立一体化的大宣传战略思维。

    把握最佳时机,提高传播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是对新形势下宣传工作规律的精辟论述和高度概括,为提升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科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的规模、渠道、技术、影响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但传播理念、传播技巧、话语体系、技术手段等与大国地位和国际水准、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相比,仍存在严重的滞后和不适。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所总结:“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找不准站位、对不准频道、发不准声调、讲不好故事,“金话筒”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摆设。

    究其原因,就在于时度效没有把握好。对症下药,“时”要求把握议题传播的最佳时机,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滞后、不超前,但也不拖沓;“度”要求把握议题对外传播的区间数量和量变质变的关系,注意审时度势,把握好火候、分寸,该说的不能不说,该早说的不能晚说,该适当观察后再发声的不能盲目抢先,不该说的什么情况下也不能乱说;“效”要求把握议题对外传播的实效,重点在议题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方面,确保议题对外传播取得最佳舆论引导和传播效果。

    南方日报在评论习近平主席外访活动中,就特别注重把握好时度效。无论是先前访美还是此次访问俄罗斯、德国,无论是先前出席联合国大会还是此次出席G20汉堡峰会,我们在评论推出时间上做到了及时、适时,在分寸把握上做到了正确、理性,实现了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初衷。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内容正确不等于效果就好。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内外话语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国内受众熟悉的话语并不一定适用于国外受众。要实现国际评论的有效传播,不仅要让受众听得见、听得清,更要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在这方面,南方日报评论特别强调用海外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中国问题,创新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表述,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避免“鸡同鸭讲”,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比如,在评论习近平主席访问捷克时,在《共同传承和发展好中捷友好关系》一文中,就特别点到捷克在中国广为人知的一面——“文学爱好者对卡夫卡、米兰·昆德拉耳熟能详,足球爱好者对内德维德、切赫青睐有加,音乐爱好者对德沃夏克、斯美塔那如醉如痴,影视爱好者对《好兵帅克》《鼹鼠的故事》难以忘怀,旅游爱好者对布拉格、克鲁姆洛夫流连忘返”。

    评论讲究技巧,传播注重艺术。通过评论报道习近平主席外访,要格外注重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传播特征,尊重规律、讲究艺术、注重技巧,不断提高传播实效。

    (作者系南方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助理)

    责任编辑:冷  梅

地方媒体如何报道重大外事活动
从吸引读者到拥抱粉丝
重大主题活动融媒体报道的创新与实践
让“文明底色”映衬出东道主风采
县级报社做好重大典型报道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