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摆出最有力的事实

——纪录片《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创作谈

● 杨昊霖 《 新闻战线 》(

    坚守一个担当:凸显区域媒体责任和家国情怀;坚持一个主题:寻找《更路簿》历史证据,见证祖宗海;坚信一个理念:琼海潭门渔民是南海的守望者;坚定一个原则:争做精品,有效对冲负面论调。

    2016年7月12日,由菲律宾单方面请求成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出所谓的最终裁决。一时间,从主流媒体到手机“朋友圈”都被南海仲裁问题“刷屏”,各媒体通过不同方式传达了一个鲜明态度:不!——“不承认”“不接受”“中国一点也不能少”!由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而这个制作团队来自海南广电总台旗下刚成立不到3年的三沙卫视。出于媒体的责任担当,制作团队精心策划专题纪录片《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深入挖掘最有力的事实,并让其发出耀眼光芒。

    坚守一个担当:凸显区域媒体责任和家国情怀

    “一本本泛黄的册子,是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一本本简陋的册子,记载着浩渺深邃的南中国海的丰富信息;一本本无言的册子,发出了一片海域主权归属的响亮回声。”这些册子,叫做《更路簿》。它不仅是海南渔民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三沙主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证据。

    在策划之时,海南广播电视总台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参与策划,提出《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讲述的虽然是一本小册子的故事,但该片站在中国维护主权的立场讲述南海真相,担负着唤起人们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的大使命。

    记录时代、守望社会、心系国家、为民服务,秉承着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从5月18日到6月23日,采访摄制组一行多次深入琼海潭门镇草塘村、海南大学、海南省博物馆、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口市博物馆等地,对老船长、老渔民、《更路簿》传承者、法学教授及南海问题研究学者、海疆问题研究专家、外交研究员等进行采访。从采访的每一个地点、每一个对象,到选景布局、采访提纲,再到完善脚本、拍摄剪辑等,都一丝不苟。最终录制完成了这部以“渔民表达、纪实风格、艺术表现、国家立场”为基本定位的纪录片。

    坚持一个主题:寻找《更路簿》历史证据,见证祖宗海

    大风帆时代,《更路簿》就是中国渔民深耕南海的罗盘,是中国渔民发现、开发和经营南海岛礁及其海域的指南和历史证据。由于它们用海南方言写成,故有“南海天书”之称。寻找《更路簿》,证明南海是祖宗海成为本片的主题。

    《更路簿》完全来自渔民日积月累的耕海经验,存在着不同的抄本。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不同抄本的《更路簿》都记载着由海南岛如何去往东沙、南沙、西沙和中沙群岛的岛礁地貌、航海路线、航行要领、气象水流等重要信息。《更路簿》中的“更”指距离,一更大约是10海里。“路”指路径、方向,“簿”即小册子。700多年来,海南渔民世世代代靠着《更路簿》驰骋在广袤的南海之上。

    在采访中,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中国社科院海疆问题专家王晓鹏对于《更路簿》的认知、解释都很一致,按照国际法的一般原则,断定某一个岛礁属于某一个国家,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即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持续不断地进行行政管辖。就南海而言,完全满足这四大条件的国家,只有中国。《更路簿》是世代相传的航海线路图,记载着三沙各岛礁的名称与到达线路,是中华文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据。

    说到“南海天书”, 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海南大学的周伟民和唐玲玲两位教授,二人撰写了专著《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两位老人从搜集整理、查阅资料、撰写稿件到最后编撰发行等等,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部书是全面介绍《更路簿》的权威著作,用长达26年的时间撰写而成,为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据理力争增加了重要筹码。周教授一开始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但在记者表明希望在特殊时期创作一部有力的外宣作品并形成精品时,答应给我们30分钟的时间。但实际上采访从下午4点,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半,他被编导精心准备的问题打动,细心解答,举例说明,并延伸到其他周边国家的相关问题探讨。 

    坚信一个理念:琼海潭门渔民是南海的守望者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翻阅了大量文字资料,走访了海南省博物馆及8位更路簿研究专家,采访了海南文昌、琼海等地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以及10多名渔民老船长,更加坚信琼海潭门渔民一直是南海的守望者。面对域外国家的粗暴干涉和我南海周边国家的野蛮作为,身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更觉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大量的人证物证,依法有理有据有节地阐述南海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那么,《更路簿》就是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

    琼海潭门是南海之门,南海是潭门渔民的祖宗海。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潭门渔民都是从家门口出发,开渔船,到南海,捕大鱼,耕南海,守护了祖国的蓝色国土。采访拍摄期间,摄制组一行冒着40度高温酷暑连续工作。同时,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是老船长们,他们有的已90多岁高龄,最小的也将近70岁,为了配合我们的采访拍摄,把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实物和图片资料毫不犹豫地向我们一一展示。他们回忆起跟随父辈闯南海的情景,时光仿佛又回到年轻时为了生计战风斗浪、死里逃生,同时又与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骚扰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南海的历史对他们而言,是鲜活的记忆。越是去了解南海,越能发觉南海渔民们的可敬和可爱。他们祖祖辈辈在南海捕鱼作业,为南海岛礁命名,也开发着南海这座宝库。如果不是与他们面对面交谈,我们永远也想不到,也永远不会理解,在这朴实的渔村里,这些没有太多文化的老船长,对南海的感情是那么的深。

    我们一天之内采访了8位老船长,他们有的早已白了头发,有的牙齿都快掉光了,但是一提起南海,每一位都是滔滔不绝。苏承芬老船长,今年81岁,是《更路簿》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他依然居住在潭门镇草塘村,在自家院子里种着芒果、莲雾、豆角,养着几只鸡,怡然自得,虽然由于年纪大了不能再出海,但是闲暇时自己制作了一艘一米多长的仿真木船,寄托对大海的眷恋。

    苏承芬老船长珍藏着一本《更路簿》,自成一版,是他年轻时闯荡南海的宝书,也是他爷爷传承下来的传家宝,书中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和岛礁特征。这本《更路簿》经过几代人在南海的探索,不断更正路径,修订到最准确的记录。苏承芬老人开朗健谈,思路清晰,谈到许多在南海捕鱼作业的细节,比如哪一次出海去了哪些岛礁,捕到了哪些海产品,哪一次遇到了大风浪,什么时候遇见过外国渔船,各个岛礁的特点、岛礁上的风物,如数家珍。他还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到黄岩岛附近捕捞的情形,为了捕捞一批个头极大的罕见公螺,他被礁石扎伤了手,一道浅浅的疤痕,也成为到过黄岩岛的见证。在南沙捕鱼的几十年里,苏阿公每次按照《更路簿》上的航线出海,遇到大一点的岛礁,总要做一件事:找一块木板,用木炭或红油漆写上“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然后插在岛上。下次再来,如果木板不见了就再写,一直写到他最后一次出海。阿公对我说,他就是要让这一块块“中国标签”在南沙岛礁上屹立不倒!

    苏阿公用生命和尊严守护着《更路簿》,而另一位老人,79岁的麦运秀老船长,用10个多月异国牢狱的煎熬书写了他的家国情怀。在那段时间里,他誓死不在对方所谓的认罪书上签字。后来,阿公回国,船没了,更让他痛心的是,苏阿婆思念成疾也去世了。说到这儿,老人浑浊的眸子里泛起了泪光。但是骨子里的那份坚韧,从他那如刀削般的脸颊上显露无遗。

    黄庆河老人拿着残旧的《渔民倡议书》赶来,佝偻着身子使出全身力气为我们诵读;杨庆富老船长拿出罗盘,为我们演示如何通过简易罗针判断航向;符忠琼老船长翻出了压箱底的多张外国海图,展示地图上的南海划界……

    在提到南海仲裁闹剧时,每一位老船长都非常激动,他们虽然年龄大了,无法出海了,但是依然发出同一种声音,别的国家谁也别想觊觎和侵犯我们的祖宗海!需要时我们拼了全力也要去守护祖宗海!

    一天的采访时间很短,但是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岁月在他们脸上写满沟壑,而他们用汗水与鲜血在南海谱写壮歌。

    老船长许声佩说:“这蔚蓝的南海海水里,流淌着我们渔民的汗水,也流淌着我们祖宗的鲜血。我们在这里经历过丰收喜悦,也经历过生离死别,见证了五星红旗在南海诸岛高高飘扬!”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海天书——《更路簿》是如何发展、演变,到最后形成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航海手册,指导过往渔民在南海上安全航行的?如何通过《更路簿》手抄本,证明中国渔民最早发现并命名,最早开发并在岛礁上生产作业,中国渔民是南海岛礁真正的主人,是中国对南海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的历史见证的?《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给出了答案。

    坚定一个原则:争做精品,有效对冲负面论调

    为了有效地平衡和对冲西方国家和菲律宾的负面论调, 除了严谨的正面回应之外,也需要针对国内外受众的不同特点讲故事、摆事实。《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分别在央视一套、四套、九套、十套播出,并被翻译成英语、阿语、法语、俄语、西语在央视5个外语频道累计播出28次。在人民网5个视频频道播出,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频道播出24次。海南日报刊发解说词全文。南国都市报、海南特区报、国际旅游岛商报等都市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海南省人民政府网、凤凰网、南海网、搜狐、网易、新浪等网络媒体报道宣传210多篇。

    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纷纷点赞。“这部纪录片说得很好,把我们琼海潭门渔民《更路簿》的由来、内容、传承等内容都展现了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更路簿》。”65岁的潭门船长何世轩说。“该纪录片在此特殊时刻播出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同时用事实告诉人们:中国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拥有主权具备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如是评价。“这个片子非常不错,是对‘更路簿学’的探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国强说。

    纪录片开启了更多人了解《更路簿》的窗口,是《更路簿》知识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为南海海洋文化史积累了珍贵的历史资源,为南海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学术材料,对维护我国南海权益,传承与研究我国传统海洋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会将老船长和《更路簿》背后的故事和精神传承下去,向世界讲好南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系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三沙卫视总编室主任)

    责任编辑:郭潇颖

中国新闻奖评选若干问题的理性释诉
厚重独特:中国新闻奖的底色和基因
用“小切口”讲好“大故事”
文字的力量来源于思想
摆出最有力的事实
于细微处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