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厚重独特:中国新闻奖的底色和基因

● 刘守华 《 新闻战线 》(

    “厚重”而且“独特”,构成中国新闻奖的底色和基因。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精选角度,精致表达,才有希望一举夺魁。

    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摘得中国新闻奖?业内有“题材决定论”的说法。参加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之后,笔者认为对这种说法应该有更为辩证的分析和更为准确的表述。

    首先要“厚重”。反映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是优秀新闻作品之所以优秀的题中之意,题材厚重是优秀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的要素。同时,从传播感染力角度而言,有了内涵厚重的题材,还应该善于迂回出击,以独特的视角、事件切入。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捕捉反映重大题材、厚重内涵的独特事件,还要注意选好反映重大题材、厚重内涵的独特切口。这就是“独特”。“厚重”而且“独特”,构成中国新闻奖的底色和基因。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高等级奖的一些作品能给我们启示。

    厚重独特,体现在对有价值新闻事件的敏锐捕捉上

    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文字消息共设两个一等奖,均被央媒拿走,而得票数位居二等奖前列的《“亲清八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则是佛山日报的作品。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首次用“亲”“清”两个字阐述新型政商关系。以民营经济为中流砥柱的制造大市广东佛山,率先在全国制定了“政商交往守则及行为指引”,佛山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发出消息,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正确处理政商关系提供了具体的借鉴先例。

    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僵尸企业”重生记》获得电视专题一等奖。2016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处置“僵尸企业”尤为迫切。但是如何处置十分棘手,是全国性的难题。山东广电抓住全省最大的“僵尸企业”——肥矿集团没有走“输血”和破产的老路子,而是创新性地选择改革重组的路径从而实现浴火重生的例子,深度剖析,提炼主题,为全国处置“僵尸企业”提供了一个样板。

    现代快报网的《无人区·52载守边人》获网络专题二等奖。2016年7月,现代快报派出采访小组赶赴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采访在中哈边境无人区戍边长达52年的76岁老人魏德友。通过10天的生活体验,精心推出了这款H5作品《无人区?52载守边人》,作品迅速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浪、网易、腾讯等客户端、微博、网站转载,引发千万网友的刷屏致敬,总阅读量超过1700万次,全网老魏叔话题量超过1.2亿次,魏德友为此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中国青年报的《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调查》,以对一个具体事件的报道,影响了其发展进程和结果,获得了调查性报道二等奖。作品报道了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教师刘伶利2014年患病,学院停发了她的工资,之后又停交了医疗保险;2015年1月,学院得知刘伶利身患癌症,又决定以旷工为名开除刘伶利,这让重病中的刘伶利陷入了困境。刘伶利和家人为此诉诸法律,之后兰州市榆中县法院和兰州市中院一、二审均判决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关于开除刘伶利的决定无效,双方恢复劳动关系,但是博文学院没有执行。刘伶利去世前,在微博上哀叹“不好玩”……中青报的报道,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因此公开道歉,给予其父母50万元补偿,该院院长陈玲辞职,同时甘肃省教育厅召开专门会议,强调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办法。

    厚重独特,体现在对有价值新闻事件报道的角度选择上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专题作品《永远在路上》,是正面出击的“厚重”之作,同时注重角度的选择。摄制组先后到22个省区市采访剖析了40多个典型案例,包括苏荣、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蒋洁敏等10多个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的大案要案。在制作时,则侧重于从人性角度切入,在信息传播中剥离掉神秘元素,用更为可感可触的细节,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人们更真切地感知反腐的惊心动魄和任重道远。作品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

    辽宁日报的系列报道《铁纪铁流》这次摘得系列报道一等奖。在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辽宁日报创新视角,以“纪律”为主题,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间党规党纪的形成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示,报道内容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独特的侧重面和针对性。

    宁波广电集团的《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获得电视消息一等奖。该作品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追问“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做出像国外一样书写流畅的好笔”切入,贝发作为我国最大的制笔企业,直面“总理之问”,加紧已经开始的高端笔芯和油墨研发,终于在杭州G20峰会前做出高端圆珠笔。现代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记者在当时大家都关注峰会本身之际,独辟蹊径,以“中国好笔”热销这一小角度切入,串起“总理之问”“杭州G20峰会”“中国制造新路径”等大事件。

    厦门卫视的《为85岁爷爷拍照》,是一档探讨现代社会两代人、三代人之间如何沟通相处的深度访谈节目。作品从一则热爆网络的故事(一个身处时尚圈的年轻人为一辈子没离开乡野、却对新鲜事物非常包容的爷爷打造时尚大片)切入,把爷孙两人请到节目现场,两代人之间温情而不失理性的对话,让观众为之动容,作品获得了电视访谈一等奖。

    浙江在线的网络评论《展现大国风范,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也因为从厚重独特的角度发声,获得了二等奖。G20杭州峰会开幕前夕,杭州加强了城市安保力量,对一些道路区域实行了车辆限行、行人限流等措施。这时,网络上出现了峰会加强安保是一种“扰民”行为的声音。浙江在线为此在第一时间编发了这篇评论,呼吁杭州市民对峰会安保多一份理解和宽容,指出开放包容的胸怀是杭州的最大底气。这篇评论推出后,阅读量迅速达到3000万,有效地遏制了网络上不和谐声音的传播。

    厚重独特,体现在对有价值新闻事件的精致表达上

    内涵厚重,切口独特,在表达上还必须精致精准,这样的作品才有希望拿到中国新闻奖。

    这次获特别奖的4件作品(新华社的通讯《弄潮儿向涛头立——习近平主席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活动纪实》、人民日报的评论《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中央电视台的消息《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新华社的专栏《新华全媒头条》)都是题材重大、内涵厚重的大手笔、大制作,同时也是精致精准表达的典范。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采制的纪录片《锦绣纪》,真实记录和报道了中国既古老又新鲜的丝绸文化和传统技艺,展现了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其中还运用了大量微距镜头展现神奇的蚕桑和丝绸技艺,呈现出微观世界震撼人心的冲击力。该片毫无悬念地冲上了国际传播一等奖宝座。

    中国新闻奖中的摄影奖项,每年只设一个一等奖,往年大多被拥有摄影主力军的传统纸媒和国家通讯社摘得,这次一等奖空缺,而二等奖第一名却被网络媒体澎湃新闻拿走。澎湃这件摄影作品的标题是《无罪之后》,作品记录了最高法改判聂树斌无罪之后,聂树斌的父亲和姐姐放声大哭那瞬间画面。记者率直的抓拍,凝结了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经过艰苦而漫长的斗争与煎熬,公正终于来到,被拍对象的情感与记者的快门在瞬间同时爆发,画面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张力,展现出情绪最巅峰的状态,将受众引向刻骨铭心的思考,由此让迟到的正义和这个瞬间一起传达给世人。整个画面视效的把握,细节的捕捉,光与影的运用等,精致精准,从技术表达层面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其厚重独特的内涵。

    这次江苏报送的作品中,因为差错被撤销、退回的有9件,其中南京广播电视台的电视系列《徐川:我为什么入党》和新华日报的国际传播系列《“云”走一带一路》,最令人扼腕。前者是关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80后老师因为微博上一篇《我为什么入党》的网文而成为“网红”的厚重独特之佳作,后者是以独特形式反映“一带一路”厚重题材的融媒作品,如果没有被退回,获高等级奖是很有可能的。在被限制获奖等级的作品中,新华日报的一块版面如果没有瑕疵,也是有希望冲击高等级奖的。这块版面是呈现长征线路图的一个跨版,承载的内容厚重,视效上气势磅礴、疏密有致、爽朗独特。然而,版面上有一条细细的内框线压在了一行文字上,虽然不显眼,但审核委员会认为,这影响了版面的精致、精准,毕竟这是评版面,不是评文字内容。新华日报接到作品退回函后提出申诉,认为“瑕不掩瑜,没有对整个版面内容造成伤害,总体视觉效果也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可能会影响评奖等级,但是“‘罪’不致死”。因为这条申诉,这块版面没有被再次退回,但最后还是遗憾落选。

    (作者系江苏省记协常务副主席、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责任编辑:武艳珍

中国新闻奖评选若干问题的理性释诉
厚重独特:中国新闻奖的底色和基因
用“小切口”讲好“大故事”
文字的力量来源于思想
摆出最有力的事实
于细微处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