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专业价值

● 唐琼斐 《 新闻战线 》(

    摘要:一段时间以来,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事件发生的第一信息源,社会一度认为“公民记者”将取代“职业记者”。但是,职业记者真的失去竞争力了吗?近日发生的杭州蓝色钱江纵火案舆论多次反转恰恰证明,在新的舆论环境下,职业记者变得更加可贵。

    关键词:钱江纵火案     新媒体 记者     职业价值     舆论导向

    当下,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新兴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报纸停刊、收听收视率下滑,传统媒体人急寻出路。有的转型,有的转行。越来越多的记者转向互联网、自媒体或投资领域的创业浪潮。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成为第一首选,但是面对海量的信息,受众最终还是期待权威发布,需要主流媒体的记者调查。为什么有这份自信?我们应该如何来审视当下的新媒体舆论环境?又该如何强化职业记者的专业价值呢?

    新媒体舆论环境现状分析

    新媒体是一个十分宽泛、不断变化的概念,一般而言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以海量、互动、即时、融合等特点使公民能够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参与到新闻生产中去,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生产渠道的垄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媒体、各种终端不仅进行着新闻资讯的争夺,更有观点的交锋、价值的较量,从而构建了复杂多变的舆论场。

    新媒体舆论环境现状

    信息传播快速广泛,但也夹杂着大量的不实内容。网络媒体的双向传播优势让受众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发布各种信息,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在传统媒体中其新闻信息的发布要经历多重环节并通过记者、编辑等新闻专业人士的层层把关,要求对新闻信息源进行筛选以及确认其真实性后,才会通过信息平台来发布。然而,在网络媒体中,受众可以自由发布信息,但是信息的把关却有所缺失。因此,网络媒体中的虚假不实信息泛滥①。 2017年6月22日凌晨发生在杭州上城区的蓝色钱江大火刚扑灭,现场还没清理干净,网上关于抑郁症女子怀疑老公找小三而带孩子自杀;保姆串通小三纵火谋杀等传言就开始各种转发,直到上城公安于当晚权威发布“该案疑似保姆纵火”的调查结果后才平息。

    除了小道消息,一些商业利益驱使,也造成许多不良信息充斥其中。比如6月24日都市快报头版刊登了《吴思齐585分,杭州中考最高分钢琴十级还是一枚美少女》一稿,文中用到了吴思齐一张截图处理的单人照。当天网上热传美少女早恋,并称有图有真相。报上的原图其实是吴思齐牵着一位男生的手,并登出所谓的原图。一天之后,剧情再次反转,老师出来辟谣,原来是毕业班活动,真正的原图是一大群毕业生穿着同样的服装,男生女生一对一排着队。而早恋一说是一些营销号故意抓住“学生早恋”这一敏感话题进行炒作,扩大点击量。

    言论参与积极主动,但夹带着不少个人情绪、负面观点。新媒体的出现给公众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话语平台。以前,意见领袖往往是记者、编辑、名人等,而现在,平民草根的声音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发出来并得以迅速扩散,各种观点与信息汇集交锋,人们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并相互影响,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热点,就会引发广泛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从而扩大事件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发布言论的平台,不相识的人们在网络上分享信息、碰撞观点,可是这种言论在很多时候也是无序、极具个人倾向的,因此不乏有人会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发表一些暴力言论,引起谩骂、攻击等行为,形成了网络暴力②。在蓝色钱江大火发生后,清博舆情系统发布的舆情报告《保姆纵火致死4人,舆论竟如此吊诡》中提到,“社会贫富差距容易使人产生不公平感,现实社会产生的种种复杂的负面情绪日积月累逐渐演化为对整个富人阶层的怨恨。本来这是一起致4人死亡的悲剧事件,可在事件起因尚未调查清楚前,却有好多幸灾乐祸的评论,诸如:户主设立保姆电梯不尊重保姆,活该逃不出等,反映出评论者浓浓的仇富意味。

    新媒体舆论环境现状形成原因

    平台众多,网络普及,人人都可随时随地发布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未经删选,鱼龙混杂。现在上网实在太方便了,一部手机就能实现互联互通,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等,注册个账号就能发布,注册门槛极低。如果在突发事件中抢发信息或发布一些所谓内幕消息,甚至故意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假消息,转发都会非常可观。虽然腾讯、新浪等门户对言论设置了一些敏感词汇,但有意识地变通还是能够躲过审核,这也是网络上各种不实、负面言论涌现的原因。

    普通信息发布者对于信息采集、整理、挖掘缺乏专业训练,要素不全、以偏概全;自媒体受人力物力所限只整合不核实。在蓝色钱江纵火案、山东辱母杀人案、天津滨海爆炸案等一些突发事件中,都出现了案情多次反转的情况。一方面是事件目击者发布的内容比较表面,看到“局部”便拍照发到互联网,网友们看到图片以为就是真相,开始散布,一传十、十传百。另一方面,“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目前很多新闻信息平台并不具有采访资质,更多的是新闻抓取和编辑,而没有现场采访的记者。而一些小型自媒体更没有采访实力和财力。资深媒体人曹林曾感叹目前国内媒体生态的结构性问题是:评论过剩、二手信息过剩,新闻事实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具有一锤定音的专业能力与公信力的新闻机构严重不足。

    传统媒体转型不到位,在求快求奇方面走偏,导致公信力式微,话语权削弱。曾记得,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发生时,全国媒体记者涌向灾难现场参与报道的盛景。有人感叹,当年这些记者有多少还在职呢?现如今,能够派出并且有能力派出记者的新闻媒体越来越少了,他们要么处于所谓新媒体转型的焦虑中,要么经济实力已经不允许把记者派往新闻发生地,要么干脆已经死掉。那么新闻总还是要发的,热点总还是要蹭的,怎么办?坐在电脑前“博采众长”吧。也由此,不少网络媒体因过分追求信息发布速度或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重明星、轻民生;重猎奇、轻引导;重渲染、轻后果;重眼球、轻核实等现象严重。

    新媒体舆论环境下记者的专业价值及提升

    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道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记者经常被赋予“真相寻求者”(truth-seekers)“真相讲述者”(truth-speakers)和权威的“真相揭露者”(authorized truth-tellers)等角色③,这就是新闻记者的专业价值所在。“真实准确、客观中立”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是记者最基本最核心的职业属性,凭借记者报道的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发展是新闻机构提升公信力及品质的职责和使命。

    记者是一种职业存在,而非本能存在;记者的工作是验证,而非简单的发现或传播;记者的功能是整合而非分裂;记者的思维是反思而非客观④。

    强化使命意识,有效传达真相

    虽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成为传播者,但是记者的职业属性和身份优势就决定了他能够比普通人更加接近新闻、接近真相,所以当新闻发生时,你是选择坐在电脑前摘编还是到达现场,决定了你是不是一名记者。同时,到达了现场,是流于表面还是深入采访、多信源考证,又决定了你是不是一名合格的记者。

    社交媒体时代,谣言一般通过微信、微博或网络论坛等自媒体渠道传播,其渠道使用的低门槛使人们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接受者以及受害者。自媒体渠道传播的不实信息称之为谣言,谣言信息不经核查、通过专业媒体的报道后称之为虚假新闻。虚假新闻在受众认知、舆论引导、社会影响等层面都比谣言的危害程度大得多。而虚假新闻的出现,就是专业媒体不经核实与调查,直接转载或编辑改写一些网络热点造成的。华西都市报曾经在官方微博发布“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的新闻引发大量转载,事后被证实为假新闻,就是因为编辑记者简单地“拿来主义”导致的。

    蓝色钱江大火发生后,豪宅、年轻妈妈、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保姆、赌博……该事件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同情,种种猜测和传言也随之弥漫开来。就在各类自媒体、新媒体纷纷转载、视频直播的时候,第一个通过深入采访回应群众关切的是钱江晚报,其于事件发生次日推出的深度报道《蓝色钱江放火案追踪:一张图还原救援现场,3个孩子和妈妈最后倒在这里》,将大火如何燃起、为何烧得那么大、屋内的母子罹难前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可能自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在猜测纷纭中给了人们一些准确的答案,也扭转了部分因不明真相而妄议的社会舆论。

    强化专业素养,做全做深做精

    “人人都是记录者,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记者。”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看来,对于一般的信息,人人都可以进行记录和传播,但对于深度且专业的新闻则无法驾驭。因此,记者的转型在于专、在于深、在于精。“正如人人都能够做饭炒菜,但厨师的职业依旧不可替代一样,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职业记者的专业性依旧不可替代。”⑤

    蓝色钱江大火发生后,死者家属质疑消防救援不力、物业失职造假等情况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死者家属开微博、律师助力、大V转发,网上舆论因为同情而一味指责,而专业媒体却不能人云亦云,人民日报于6月29日发表文章《杭州纵火保姆被批捕,但这三个问题谁来回答?》,从更高层面、更宽角度就“放心保姆何处寻”“住宅安全如何保障”“我们的安全知识够吗”三个问题发问。7月6日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蓝色钱江纵火案,一场或可避免的悲剧》则抓住“小火何以亡人”的角度,通过大量采访反思我国民用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存在的消防隐患以及如何改善的问题。新闻事件通过记者的专业采访给了受众更加全面、深度、真实的信息。

    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当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时,公众在关注事件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他们对信息的渴求。如果在这个关键期,大众传媒“失语”“缺位”或“错语”,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便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加剧公众的恐慌,起到不良影响。全媒体时代的舆论问题,既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公众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话语实践,是一种公开化的社会诉求。但是当不合理的诉求产生并公开传播的时候,专业记者要及时做出引导,对有碍于社会正常运转的现象进行调节。同时,专业记者在转型全媒体记者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来报道新闻,也要研究和熟悉网络舆论产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不仅仅是在传统媒体发声,更要在新媒体领域占领舆论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广大记者应该秉持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坚持党性原则,不为名不为利,敢于揭露假丑恶,弘扬真善美。

    (作者单位: 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 

    责任编辑:祝晓虎

    注释:

    ①鄢睿:《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传媒e时代》2015年第12期。

    ②倪世月:《取浅析新媒体舆论监督现状及对策》,《新闻e家》2016年第12期。

    ③胡晓萍:《为什么出走?——20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公开信的文本分析》,《人民网研究院》2017年第1期。

    ④梁晨晨:《自媒体时代调查报道的价值缺失——从红星新闻招聘调查记者谈起》,《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7期。

    ⑤郭帅:《融合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中国新闻出版网2015年4月7日。

就是“不一样”
文学和新闻结合,讲好强军故事
以“四个坚持”坚定履行党报使命
党报评论如何插上新媒体的“翅膀”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专业价值
针砭时弊 雅俗共赏
散打随笔:副刊写作中的“野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