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因为其贴近生活、反映实际的特性,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近些年,各大电视台争相开办民生新闻专栏,掀起一股“民生热”。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从中央到地方的“民生热”
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创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自此关心群众生活、服务百姓利益的民生新闻争相进入群众视野。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比比皆是。像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东方卫视的《直播上海》、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等,皆是媒体向民生动态观察者和报道者转变的依据。
而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满足了群众的需求,还创建了一个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信息接收和反馈渠道。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媒体俨然抓住了这一趋势,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民生新闻栏目的创办。
“新闻性”、“专业化”和“商业化”
电视民生新闻是伴随着为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解决问题而诞生的,民生新闻的中心思想是反映百姓的问题。然而,随着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后,娱乐化信息更具有卖点和市场竞争力,民生节目也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忽视了原本的“新闻性”和“专业性”,从最初的新闻采集到最后的播报,无不注入了娱乐性,原本接地气的民生新闻反倒成为媒体戏谈生活、实现栏目商业价值的工具。人人都有看热闹的心态,民生新闻栏目主办方瞄准这一市场,即便迷失初衷也要将民生新闻极度娱乐化,以满足群众的娱乐心理,获取更高的商业利益。
新闻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
民生新闻报道题材的重复使用,是当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现象,电视栏目更加看中新闻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和市场轰动,各大电视台也随之由新闻报道质量的较量逐渐沦为金钱的竞争。虽说有竞争才有进步,然而这种非良性的竞争充斥着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个媒体环境,直接导致民生新闻在内容同质化、题材狭窄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民生新闻内容的盲目克隆,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并且造成新闻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进而扰乱了整个媒体市场秩序。
新闻呈现模式“声”“画”脱离
新闻报道的内容,需要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方能实现有效完成,即要求声音和画面所传播的内容达到高度一致。然而,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却忽视了声、画要统一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插播所谓的“万能画面”,并不能对新闻内容本身起到辅助作用。
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声”“画”脱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来自网络、报纸等媒体的竞争压力,使得电视新闻记者在采集新闻、撰写新闻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无心致力于新闻内容的探讨,故而电视民生新闻所呈现的多为人已知晓的共性内容。
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策略
坚持打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新闻
真正的民生新闻应该报道百姓生活中所做、所遇、所想、所获,以及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生活“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所关注的应当是基层所发生的事件。民生新闻在创办之初,旨在“为民请命”,为群众创造一条能向上层传情达意的沟通渠道。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打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的价值实现依托于广大群众,民生新闻的内容理应来源于广大群众。
在党中央的思想宣传中,同样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一条重要的工作指导原则。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我,不仅体现民生新闻的本质,同时也是顺应党中央工作思想的指导方针。
报道内容深度化、专业化
作为影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核心因素,民生新闻内容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其报道成效的好坏。可以说,民生新闻的内容直接决定了一档电视栏目的成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东西始终会在历史的车轮中被碾碎。
在如今各类新兴媒体冲击的环境中,电视新闻媒体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应当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从自身的角度来看,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内容上的改进迫在眉睫。民生新闻不仅仅只是百姓生活动态信息的收罗者,同时也还应当充当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者、探讨者。比如电视媒体上多次报道的因看客的七嘴八舌,促使一段轻生悲剧由试图转为结果,多数媒体大肆渲染轻生者已不在人世这一悲剧事实,引来一批又一批猎奇者、看客团,却少有媒体对引发这类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加以探讨。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在专业化改革的过程中,除却反应事实现象,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新闻事件加以解读的层面,探讨事件背后的制度、法律与道德缘由,站在新闻媒体专业化的角度,引导群众跳脱出单纯看热闹的行列,转而思考自我、思考他人、思考社会,为群众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创造一把正确的道德、法律标尺。
创新栏目形态、提升节目质量
一则优秀的电视民生新闻,后期的呈现环节至关重要,而这一环节直接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主持人相挂钩。新闻资讯、内容可以复制克隆,新闻表现形式可以参照模仿,然而主持人的工作风格却是电视栏目中最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一点。
在国内许多电视台,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大多是西装革履、面无表情地对着观众,根据视线前方的提词器,将早已草拟成稿的新闻内容读出来,时而配上具有有限相关度的图片或视频。显然,这对于一个稍微经过相关培训的主持人来说便可胜任。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专业化改革的道路上,应当创新栏目表现形态,方能更好地求发展。前几年,湖北电视台一档民生新闻栏目《新闻360》中,便打造出一种名为“帮女郎”的主持团队,来深入群众、探讨群众生活的点滴,并在“帮女郎”的支撑之下,帮群众反映和解决生活中的疑难杂症。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栏目表现形态。当然,并非所有电视民生新闻都要打造相类似的“帮女郎”团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表现形态应当多方位创新,打造“唯一性”特征,这才是电视民生新闻专业化改革过程中,顺应时代变更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
张弛有度地推进舆论监督工作
在我国,各大电视台开办的民生新闻栏目受到广大群众的争相追捧,不仅仅是因为民生新闻来源于群众、取材于群众,同时还因为民生新闻自身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让群众感知到从自己视角来看国情、看世界是怎样一种心态。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自身舆论监督功能的强化和完善,始终秉持百姓情怀,坚持达到党性和人民性的双赢,这就要求民生新闻不仅要帮助群众反映基层生活中的疑难杂症,同时还应当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宣传、推进工作,让群众明确知晓所反映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激发和巩固群众反映民生问题的热情,并将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态度和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反馈给群众,给予他们问题能被解决的希望。对于影响媒体报道内容的相关单位,媒体工作者的舆论监督意识同样不可缺少,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培养新闻工作的舆论监督意识,方能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实现优化和推进。对于民众过分依赖媒体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同样需要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来加以控制,张弛有度地推行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方能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专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章 琰
参考文献:
①郑思、黄策舆:《由“市井新闻”到“公共新闻”——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回归》,《媒体时代》2010年第9期。
②孙克勤:《让每一条新闻都与百姓息息相关》,中华新闻报2007年9月11日。
③刘晶瑜:《浅析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特点》,《才智》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