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四招提升应急报道能力

● 王 晋 《 新闻战线 》(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党和政府迅速组织救灾,媒体记者火速抵达现场,展开应急报道,服务于民众,服务于救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了各方力量。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微博、微视频、微信朋友圈等多渠道发布手段重构了媒体传播格局。灾区发稿条件困难、报道的碎片化与灾情的超高关注度、受灾群众的情绪不稳定等,构成了复杂的舆论场。众声喧哗时,要及时、准确传播新闻,引导舆论,主流媒体面临新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报道正面临着新挑战。

    其一,采访难,媒体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由于道路阻断、通信中断、灾害发生地路远地偏、采访困难等各种原因,记者很难成为信息的第一发布者,而在现场的公众则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等发布第一手的信息。在应急报道中,媒体记者不再占据发布新闻的有利位势,这已成为一种常态。

    其二,传播难,网络传播速度和放大效应扩大。全媒体时代,在公共事件突发时,焦点地区的焦点新闻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便记者采访到了全面、真实、准确的新闻,也会很快被网络上不断更新的信息覆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其三,引导难,公众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占领舆论场。全媒体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增多,人们不再只满足于从报纸、广播、电视上获取信息,年轻人把网络、微信、QQ等当成获取信息的首选。先入为主的信息一旦占领舆论场,要想更新人们的认识难上加难。

    改进应急报道,增强舆论引导力,建议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建机制,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近年来,重大灾害发生后,根据灾情响应级别,中宣部和各地宣传部门都会在重灾区派驻前方报道协调组,加大对媒体的调度管理,及时回应舆情热点,统筹各方报道力量,以传播正能量,稳定人心。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新闻媒体不应把突发事件视为偶然事件,而应把突发事件报道的运作纳入日常专业管理之中。媒体应建立应急报道机制,制订应急报道预案,成立突发事件报道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建立决策指挥系统、信息整合系统、保障支持系统。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灾害响应级别,正确判断新闻价值,启动应急报道预案,组织协调报纸、网站、微博、微信、采编、技术保障等各部门力量,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第一时间派出由文字、摄影、摄像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队深入灾区一线,立体报道,协同作战,把握好灾害报道的“时度效”,有力有序推出报道。同时,根据救援进程,加大后方的策划协调力度,主动设置议题,通过专访、解读、信息服务等把公众的关注点集中到抢险救援、灾后重建、科学知识传播上,最大限度地压制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形成“以我为主”的舆论场。近年来,灾区救援出现了新特点,限制与救灾无关的人员涌入灾区。在这种新形势下,媒体更应加大统一调度,整合资源,通过前后方互动,使前方采访更高效,同时,通过联系部委的记者提供解读、分析、知识等延伸报道,为读者提供更全面丰富的信息。

    融媒体,进一步创新报道形式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场没有退路、没有终点、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在这场变革中,中央主流媒体正在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争取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已成为主流媒体运作流程的新常态,拓展主流声音传播途径、扩大主流媒体覆盖范围、占领新兴舆论阵地的理念正渗透信息产品开发的方方面面。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聂拉木县等地受灾严重。在这次报道中,中央媒体在媒体融合报道中有不少新突破。

    新华社西藏分社在震后立即启动应急报道预案,在地震发生20分钟即发出第一条快讯;组织记者、编辑、技术、后勤等全员投入报道梯队,派出第一批记者和技术工程师赶赴重灾县,“新华网西藏频道”和“西藏图片网”编辑24小时跟踪报道、整理素材并待命,全体记者、行政后勤人员进入一级应急状态。截至5月9日,新华社西藏分社累计采发各类报道稿件2000多条(张),多篇英文对外稿被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德新社、共同社、BBC等境外主流媒体转发。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第一时间报道了西藏受地震灾害影响的消息。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连续投入大量时段和栏目进行报道,累计播发2600多条。央视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共发布抗震救灾相关新闻近200条,阅读量超过20亿次。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利用报纸、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全景式报道了雪域高原上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驰援尼泊尔的各方力量,积极与网友互动,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第一时间占领了舆论场。

    在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传统媒体逐渐树立了一体化理念,实现了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使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资源不断共享与融通。

    随着主流媒体的不断探索,一个覆盖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屏等各类终端的现代传播体系正在形成。在应急报道中,这一体系必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强保障,进一步加大科技手段的使用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是各主流媒体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应急报道的时效要求更高。谁赢得了时效,谁就能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有效掌控国际话语权;谁落后,谁就失去最佳时机,谁的报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报道价值。为追求时效性,媒体需紧跟时代步伐,用高科技装备“武装”采编人员。

    2014年全国两会上,跑会记者的采访装备除了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笔记本等传统装备外,还用上了“采访神器”——谷歌眼镜和4G手机。谷歌眼镜具有拍照、录音、摄像和传输功能,可以便利地实现采访与编辑的实时连接,堪称“独领潮流”。更多媒体记者选择4G手机来完成录音、拍照、摄像、查找资料、传输等工作。这些新装备帮助记者事半功倍的工作。

    做好应急报道,需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建设良好的应急通信系统。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常规通信手段遭到了大面积破坏,海事卫星成为灾区主流通信手段,抗震救灾的指挥联络、新闻信息的传递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华社播发的第一张震中照片,就是通过海事卫星传回总社的。除了这些先进的通信手段,还要给记者配备先进便捷的采访装备,包括轻便的笔记本电脑、4G手机、带网络传输功能的照相机、充电器等。同时,一些单人野外帐篷、轻便的睡袋、防潮垫、应急药包等也应成为应急记者的标配。

    2014年5月28日,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与四川驼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举行“关于开展西南地区应急报道战略合作”签字仪式。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驼峰航空公司将在第一时间免费派出直升机及机组人员,供中新社四川分社开展应急报道使用,包括向事发地区运送报道人员和物资装备、开展航拍等。这样的合作为搭建应急报道空中通道提供了保障。

    勤培训,建设一支专业、敬业的应急报道队伍

    进一步改进应急报道,打赢媒体融合发展这场攻坚战,关键在人。做好应急报道,要切实加强对采编人员灾害报道培训,“防患于未然”。

    建议对采编人员进行应急报道有关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救人和自救医疗知识、野外生存知识、心理压力疏导知识,还包括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采访技能,比如如何摄影、如何编辑微视频、如何避免对被访者的二次伤害、如何选取图片等,建议不定期进行实战演练。通过培训,建立一支专业、敬业的应急报道队伍。此外,还应加强采编人员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培训。通过培训,树立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人有责、冲锋在前的担当意识,树立应急报道事关国计民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改进应急报道,在报道中传播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灾害无情,但在应对灾害、战胜灾害的进程中,我们也得到了智慧与力量,收获了进步与启示。未雨绸缪,固本强基,进一步改进应急报道,能有效增强舆论引导力,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有利于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鼓舞公众克服困难的斗志;有利于化解危机和矛盾,有利于战胜危机和困难;有利于消除各种误解、传言;有利于说明事实真相,防止和揭露社会谣传。

    (作者系经济日报社策划部机动采访室主任)

    责任编辑:杨芳秀

“问题意识”不可少
一位副刊编辑的30年坚守
四招提升应急报道能力
什么算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练就慧眼抓“活鱼”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
媒介融合对于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意义
电视民生新闻的专业化改革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