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能源报道的生态价值观

● 牟海勇 《 新闻战线 》(

    世界经济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却是以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现如今,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亚非拉世界都在努力为全球的环境保护寻找出路。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控制污染气体的排放,努力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是新世纪能源发展的方向。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初具规模,其价值和影响也在不断被媒体深入、全面、细致地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新能源并不是一个“纯清洁”的存在,其对生态系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大众媒体是人们接触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内容报道的价值倾向和深入程度对信息接收者会产生不同效果。因此,理性、全面、客观地报道新型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区别,客观宣传新型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后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新能源报道的现状

    对新能源与生态关系的态度呈两极化趋势。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一项备受重视的经济议题。因此,媒体在报道有关新能源的问题时,大都站在国家政策或是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很少有考虑新能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便偶有媒体报道了新能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也是浮光掠影,甚至有媒体直接否定二者的关系。

    当前的新能源报道基本能客观反映新能源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但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偏重于新能源开发给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这种有意识的报道,虽然并未违背事实,但却给社会受众带来了消极影响。与全面肯定新能源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一样,过分强调新能源对生态建设的不利因素,也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对新能源潜在风险的揭示力度不够。在新能源报道中,对于新能源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方面,具有建设性的监督性报道少之又少。少数媒体虽然偶尔会有新能源潜在生态风险的报道,但由于过分专业而无法贴近百姓。

    新能源报道中生态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伴随思考的不断深入,1972年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中首次被提出。其内涵包括: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系统的多样性神圣不可侵犯;人类的长久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人类发展的过程也应当是可持续的等等。媒体由于缺乏对生态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和全面认识,在对新能源的报道中,生态价值观总是缺席。

    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居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重大议题的关键位置,许多媒体在报道新能源的相关问题时,会倾向于政策、方针,新能源产业的前景,新能源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和价值等,而忽视了新能源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像逻辑学里的二律背反,新能源作为一个产业,无论其新旧,在建设过程中总会依赖外界环境,也会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在超过一定限制时就会产生生态问题。

    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人是万物的主宰”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众。记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加上自身对生态价值观的认识相对有限,在对新能源的报道中自然会有所偏颇。而且,因为“清洁能源”四个字本身就在告诉大家能源是清洁的,不会造成生态污染和破坏。文字自身的“真理性”诱导会使公众忽视新能源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新能源报道中更好地体现生态价值观的建议

    新能源报道题材应尽可能均衡

    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客观展示所发生的一切。因此,在报道新能源问题时要把握时、度、效,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既揭示其不利的一面,也不能掩盖其有益的一面;既不能不揭示问题,也不能过分渲染。

    媒体应成为生态安全的监督者

    人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生物。生态安全是人类的终极安全。人类只有在健康的生态系统中,伴着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多样化的生物才能更好地生存。一旦这些关乎人类生死攸关的要素被破坏,人类的前途将不可预测。然而,虽然生态安全对人类来说极为重要,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其关注度明显不足。人类对生态安全威胁感知的滞后性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比如化石能源开发造成的全球变暖、酸雨等等。因此,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责任的守望者,必须起到良好的预警作用。

    一方面,在对新能源进行报道时,媒体要立足于科普需要,多给社会公众进行新能源知识的输入,纠正“新”就是无破坏的误区;另一方面,媒体要切实发挥自身的监督功能,对新能源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进行预警,对已经产生的生态问题勤加思考、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媒体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一方面,给公众传输尽可能多的新能源信息,通过信息资源的对称交流,助其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引导和推动政府在决策前听取民意,尽量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新能源报道重在提升风险意识

    媒体关注和报道新能源,一方面在于向公众传输新能源知识,消除因知识欠缺而产生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唤醒公众的生态观念和风险意识。公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其生态观念和风险意识被唤醒以后,政府对于新能源问题的决策就能得到人们的理性品评,一些不利于生态建设的项目就会下马或被叫停,一些欠缺环境保护意识的法律、法规就会被修改,政府的决策就会更科学、理性。

    报道应引导公众理性认识新能源

    如今,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城市,都存在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人们很容易把这些污染内容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燃烧联系起来,而很少有人会联想到新能源。其实,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其建造过程、废弃物处理过程等等也会产生污染。如太阳能在开发的过程中,与其连接的上下游企业比较多,发电设备、传输设备都会造成一定污染;核能是以最小质量的原材料获得最大能源的典型,但其放射性污染一旦产生,危害无法估量,因此人们称其“魔鬼与天使同行”,各国对其“既爱又恨”,在谨慎开发核能的基础上,小心地监护着这只可怕的“魔鬼”。科学引领了人类的进步,在进步的路途上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隐患。如何更好地做出权衡,发挥科技对人类的有利影响,而消除科技带来的负面后果。在科技进步、人类幸福、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打开人类建设的新篇章,是人类长期探求的永恒话题。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新能源普遍被民众认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媒体是民众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客观理性的新能源报道,不仅有利于新能源的发展,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工会副主席、机关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郭潇颖

    参考文献:

    ①王宇:《新能源报道的生态价值观——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②王军、谭仕龙:《全球视野下的能源报道转型——以〈南方日报〉新能源报道实践为例》,《中国记者·新能源报道增刊(2011)》。

    ③华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国际能源报道思路》,《中国记者》2009年第7期。 

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策略选择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精神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平面美术设计融入电视节目包装的意义
新能源报道的生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