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互联网自身具有的多元性、娱乐性、互动性以及虚拟性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互联网也因此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调查发现,当前的网民中,学生占到了总数的1/3以上,而大学生又是学生网民的主要群体。得益于大学校园中各种硬件设备以及网络建设的完善,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加。但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还比较浅显,缺乏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除此之外,由于网络是一种虚拟环境,使得大学生和外界进行的交流越来越少,当代大学生的媒体道德观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基于此,我们应当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就新媒体而言,它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囊括了文字、图像、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并且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在当前开放自由的媒体环境下,人们通过网络平台能够获得极为丰富的信息,表达自身对于事物的认知。对于媒介素养的延伸涵盖了人们对于信息的解读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人们不但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每天都在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观念等等。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往往缺乏基本的信息辨别能力,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适应性变弱。长此以往,人们在长期信息接收的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辨别和思考能力,使人们被信息所操控。基于以上分析,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应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让网络新媒介能够发挥基本的教育意义,学生只有积极客观地接收新媒介信息,锻炼自身的思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现状
沉溺于网络拟态环境
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大学生逐渐产生了自我封闭的意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断下降,而对于信息的获取则主要来自于网络,长期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之下会脱离现实社会。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年轻人应有的活力、理想,甚至走向极端。
缺乏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能力
目前看来,我国的大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相关的信息,但是却无法对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
缺乏网络信息道德规范意识
当前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加上商业利益的推动,使得媒体对于暴力和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量日益增长,但是大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缺乏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受到媒介传播不良信息的影响,往往会进入一个信息认知的误区,使得对于信息的传播失去了基本的规范性控制。而失去了道德的基本约束力还会使得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
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提升的重点
掌握媒介知识与技能
大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媒介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生存下去,其中主要包括对于文字、图像以及音频等等的处理,明晰媒体介质的基本运行机制和规则。
提升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意识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还在于了解和明确媒介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并且在实际的信息获取过程中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关的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且引导网络舆论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修养和个人道德水平,才能够在纷杂的信息潮流中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媒介信息传播与判断能力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媒介信息传播以及判断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不再仅仅只是作为一名信息的接收者,更要变成信息的分析者和传播者。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政策,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现实环境
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国家的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和支持,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作为其基本保障。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和颁布能够有效地促进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当编写相应的教材,并且以强制和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应当对网络媒介做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45.8%,高于世界平均互联网普及率,但低于英美日韩等国家(均在70%以上)。而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却绝对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舆论强度也是在全世界无以匹敌的。除此之外,高等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也应当采用法律约束的形式来维护健康的媒介传播环境。
媒体应该发挥正能量作用,提高公信力
在进行信息制作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提升信息质量,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大学生社会知识和自我能力的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媒体工作者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信息采集和编辑能力、信息分析和评判能力,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分析的客观性。另外,媒体从业者必须具备极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帮助广大受众去了解和调查事物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虚假信息的传播,损害媒体公信力。
学校应该设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相关课程
现如今,由于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基本的实践经验,而对于问题的解决还停留在借助群众力量的层面上。在初期阶段,我们可以借助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完成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之前只是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实验课程,如今也已经发展成为各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
而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则采用实践体系和多元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质在于提升全民素质,进而塑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的现代化公民。而高等院校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采用直接授课和间接引导的方式来完成。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传播给大学生,并且通过信息理解和舆论引导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
学校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搭建信息互动平台
高等院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相关资料的下载,制作成为宣传手册,进行信息的定期更新,保证信息的基本活力,并且对于宣传信息的阅览不做任何限制。另外,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广播以及当地电视台进行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宣传,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让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变化。各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和教育网站等进行合作,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大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引领大学生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注重对于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克服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易冲动、偏激以及盲目自信的缺陷。
【课题: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科研基金课题实训资源校企共建共享机制的探索与研究(项目号YZKY16)】
(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郭潇颖
参考文献:
①蒋艳艳、蒋佶成:《新媒体影响下后现代传媒环境的道德重建》,《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②李勇:《新媒介文化形态及特征论略》,《新闻界》2011年第5期。
③於红梅:《批评地审视媒介文化研究——基于2009—2010年媒介文化研究的评述》,《新闻大学》2011年第2期。
④邢虹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与媒介信任》,《新闻记者》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