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传播本土文化,提升地方广播的吸引力

● 韩志强 《 新闻战线 》(

    广播是媒体,也是大众文化载体。从国家电台到城市电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节目中让本土文化有更好的体现,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值得地方电台再认识的问题。

    关注本土人和事,在“接地气”中传递“正能量”

    要“接地气”,除了播报本土新闻、讨论群众关心的话题、语言有本土特色之外,更为深层次的应该是对本土居民生活方式、 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与思考。只有吻合本土人士的生活习性、文化传统,才能抓住他们的心。普通人的行为正是载体之一,而媒体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记录和表现。

    2014年1月5日,得知“唐山大学生掉进冰窟窿, 6名市民牵手施救”的新闻线索后,唐山新闻广播多部门联动进行追踪报道。新闻综合广播《新闻晚高峰》《整点新闻》《新闻现在时》《传媒先锋》等栏目不仅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还采访社科专家、社会各阶层群众,配发点评,弘扬唐山大爱主旋律,点赞正能量。访谈节目《唐山声音》制作播出了特别节目《爱在唐山》,一个小时的时间,主持人、评论员与场外听众互动,对救人事件所透射出的正能量的根源、突发事件的应急、社会正能量的转化引导等方面进行剖析。而听众纷纷通过热线、短信、微博表达对救人英雄的敬佩。直播过程中,收到短信、微博评论上百条。

    唐山新闻综合广播还主动与中央台、河北台对接。1月9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栏目播发了新闻综合广播提供的录音报道《唐山6市民联手冰窟勇救大学生 彰显社会正能量》;1月10号,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栏目又播出了深度报道《拉起生命之链》。 1月9日,唐山新闻广播还与浙江人民电台交通频率进行连线,报道唐山市民冰窟救人的义举。同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新闻晚高峰》节目播出《唐山6市民冰窟救人,彰显爱的力量》……

    在这次新闻报道中,广播的公益传播效应凸显,唐山人的大爱情怀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唐山“好声音”也随之越传越远,这种传播效果恰恰得益于地方广播媒体对本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弘扬。

    线上线下连动式推进,多元化传播本土文化

    随着听众社会意识的增强,居民对本地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本土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强。地方电台的节目要抓住听众,必须扎根一方水土,充分利用本地文化的优势资源,让听众吃到“独食”。

    2013年新年伊始,河北旅游文化广播推出本土文化特色大型系列广播节目《燕赵传奇》,以权威的史学资料、平民化的视角、故事化的生动讲述,系统推介河北地域文化。在表现手法上,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突破传统的讲堂模式,整编专家著述、搜集生动鲜活的音频资料进行广播化的改造,体现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让凝重的历史更加生动,让文化更贴近百姓的生活。

    内容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公益行动,不仅能够赢得听众的赞誉,还可以扩大社会影响力,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好事。线下活动是广播媒体广为使用的传播手段之一,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播更是作用明显。

    2011年10月29日,迁西县滦阳镇李家峪村。刚开播的唐山文化娱乐广播携手戏剧梅花奖得主罗慧琴等艺术家,把一场“送戏进山村 真情系基层”互动演出带到老区山村。当天,直播间搬到了山村戏台,评剧《春红报喜》、皮影《击鼓战金兵》、唐剧《南来的燕子北方长》、京剧《家住安源》……一个个经典唱段赢得一阵阵掌声,中间还穿插冀东文化及广播节目的有奖问答、现场互动采访活跃气氛。这些唱段富有浓郁地方特色、村民又都很熟悉,往往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台上台下互动,其乐融融。村民赵树贤说:这些名角、大腕就在身边、眼前,还和自己一块演唱,觉得很亲切、很激动。村民的热情也感动着演职人员。罗慧琴和一位大妈一起合唱了评剧经典片段《刘巧儿》后非常激动,她说:“到了老百姓身边我才深深体会到我们演员的价值,希望今后电台要搭建这种平台,我特别愿意把我们的文化经常送到农村来,送到老百姓的身边。” 

    唐山是冀东文化的发祥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均发源于此,流行范围甚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这就为唐山文化娱乐广播把直播间搬到社区、乡村百姓身边提供了条件。目前,唐山文化娱乐广播已经与唐山演艺集团下属的京剧、评剧、皮影、唐剧、歌舞等专业剧团以及多个民间文化团体联手,建立了稳固的下基层演出机制,月月精彩呈现,同时还以票友大赛、社区演唱会、与名家学唱腔等多种多样的线下活动普及、传承基本知识和欣赏要领,极大地扩大了本土文化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

    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制作 “声音档案”

    媒体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应对美国广播电视节目的进入,1989年欧共体12国颁布《无国界电视制导原则》,要求成员国电视节目总量中应保证欧洲制作的节目最少不低于50%(不含新闻、体育、广告、电视购物等)。

    作为地方广播,在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还能做些什么呢?发挥广播声音特色,挖掘整理本土特色文化,使之得以保护和继承,“声音档案”是一件有益又有效的工作。

    评剧发源于唐山,是我国第二大剧种。唐山滦南县成兆才是公认的评剧创始人。依托丰厚的历史底蕴,从2000年起,唐山市承办国家级大型戏剧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从第一届开始,唐山地方广播媒体就以继承、发展、弘扬评剧艺术,不断扩大评剧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目的对评剧艺术节进行了大量报道,使唐山本土文化得以传扬。从第六届艺术节开始,唐山新闻综合广播《唐山声音》节目和唐山网络电视台合作,推出了音、视频大型直播节目《评剧故里,文化唐山》,邀请评剧名家谷文月、崔连润、罗慧琴、张俊玲等做客直播间,畅谈评剧的今昔变迁,与听众互动。这些节目内容都成为宝贵的音像资料。根据节目本身的特点,在评剧艺术节上,唐山文化娱乐广播对每个参演剧目都进行了现场录音,制作成现场版的录音剪辑在节目中播放,并挑选名家、名段制作成装帧精美的《评剧节经典剧目展播》DVD光盘,作为声音档案永久保存,还免费赠送给相关参演院团、地方社区剧社,方便票友交流学习。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艺术交流,推动评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唐山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流行。唐山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8人。如今,一些老艺术家们年事已高,抢救性收集、挖掘整理、保存他们的作品已经迫在眉睫。唐山文化娱乐广播专门开设了《文化名人坊》栏目,以大文化理念梳理邀请唐山籍文化名人和与唐山文化有关的名人,讲述品味文化的不凡经历、文化众生的成功体验以及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对年龄较大的一些艺人则创新访谈手段,音、视频在线直播相结合、现场访谈与抢救性的录制相结合、节目中的听众互动与节目外的传承课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将这些不可复制的“地方文化记忆”保存下来,做成“永不消逝”的声音档案。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75岁高龄的唐山皮影唱腔代表人物丁振耀老人做完节目后,表示将他的唱腔资料无偿捐赠给唐山广播电视台。通过这种途径整理挖掘出的多个声音档案已被唐山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抢救保存的同时,唐山广播媒体还多方挖掘搜集,将资料库保存的、从戏迷、票友那里征集来的老唱片、老开盘录音带中有保存价值的音频资料进行数字化翻制,在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文化唐山》、文化娱乐广播《冀东三枝花》等栏目播出,同时上传到唐山广电网供听众、票友在线收听和下载保存。此外,还尝试走出去,把活跃在乡村的民间艺人和团体的最原生态的评剧、冀东皮影戏、乐亭大鼓等不同流派、不同唱腔加以记录,作为“声音档案”中名家、名段的重要补充。

    (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冷  梅

让新闻平易近人
以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内涵呈现优势
《夕阳红》:“黄金时代”的记录者
党报评论:搭造一间温暖的屋子
传播本土文化,提升地方广播的吸引力
“问题报道”的表达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