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党报评论:搭造一间温暖的屋子

● 万应慧 《 新闻战线 》(

    辽宁日报的评论,作为党报声音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自我要求也必然是理性、客观、有方向,对政府的倡导要有高度,对社会的引导要有温度。既要消除人们既往印象中的“官话十足、居高临下”的“刻板印象”,又要关切民生,紧扣国家和省际生活的大事小情。辽宁日报的评论,既包括围绕省委中心工作的大型评论,又包括针对重大时节和活动的社论要论,还包括褒贬热点时事的专栏言论。

    辽宁日报的评论以如下五种方式有所作为。分别是“宁新平”、“本报评论员”、“本周观点”、“北方时评”、“议”。如果说辽宁日报的评论是一间房屋的话,那么“宁新平”为栋,“本报评论员”为梁,“本周观点”为柱,“北方时评”为砖,“议”或许可以看做是勾缝的水泥。

    我们力图搭造一间温暖的屋子,让温暖和正能量环绕在人们的身边。

    “宁新平”抓大事发弘声

    “宁新平”是一个创作团体,取“辽宁日报新闻评论”的简称。它是一群人的理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

    “宁新平”的文章初诞于2008年。2009年6月,《大学生就业:也是一场攻坚战》《跨向“第四极”》等文章受到省委书记和省长的表扬,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十二五”开局,宁新平文章《十二五应该属于辽宁》激起了辽宁人的豪气;2013年辽宁全运即将开幕,《我的名字叫辽宁》唤起了辽宁人的集体荣誉感……

    这些年,“宁新平”注重思想创新,注重新颖的表达,特别强调“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激动别人先要激动自己”。

    “宁新平”已经成为辽宁日报的一个重要品牌。 “宁新平”选题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都有论述,与“任仲平”有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政治的视角。我们抓大事,发弘声,关注改革发展稳定,关注干部思想和群众切身利益,选题和立意的方向毫无例外是社会思潮、改革进程、发展战略等时代课题。

    “本报评论员”激发前行能量

    “本报评论员”文章,是辽宁日报重点打造的评论形式。

    2014年下半年,中央领导提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如何肩负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大使命?辽宁日报迅速就此重大论题进行了破解,在第一时间刊发系列“本报评论员”文章,为党员干部具体抓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其中有《全党动手构建大宣传格局》《唱响主旋律激发团结奋进的强大能量》等文章,提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以胸怀大局的意识、把握大势的魄力、着眼大事的本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好,把当代社会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的心声反映好,用主流思想引领时代前进的脚步,用良好氛围支撑全省的和谐稳定,用进步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百度一下辽宁日报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我们可以随机列举:《在温暖民心中形成振兴合力》《整改方案就是“军令状”》《释放辽宁振兴的核心推动力》《走一条带“体温”的群众路线》,等等。期间,凡有省内中心工作或者国家重要工作的辽宁“落地”,“本报评论员”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发出鼓舞。

    “本周观点”建言献策

    理念定位决定了“本周观点”的写作取向,需要不断地借助时事时局引申、重申一些具有新锐理性的价值判断。这些判断,也正是我们所认同、所期待的转型方向:如多元化、市场化、民主化、全球化。而具体到评论分析的具体事件与领域,“本周观点”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和取向为重。 

    辽宁日报的“本周观点”是每周一的固定栏目,省里领导、业界口碑、读者认同度都非常高。

    取向其一:紧跟辽宁省中心工作方向,尤其是激励鼓舞全省工作热情弘扬主旋律。如,2013年3月6日全国两会,总书记习近平来到辽宁代表团,和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为辽宁振兴带来新的嘱托:要进一步做好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接下来的“本周观点”中,我们有了《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攻坚克难》。如“绿色辽宁”,有了“碧水工程”、“蓝天工程”、“青山工程”,有了“农村环保工程”、“净土工程”等,都在崭新的春季大步进发。我们有了《向着“绿色辽宁”目标大步进发》《为“美丽中国”写好辽宁注脚》。

    取向其二:紧跟新闻的评论,尤其是能够折射出社会转型变动脉络与得失的时事时局评论。如,高考季,我们看待高考,不简单地停留在教育视角,而是带着一种参与和关注的精神。因为,这是一个关乎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切口,有关关怀、有关公平、有关诚信、有关正义。这一期的观点题为《高考也是社会的一剂试纸》。

    取向其三:能够表达独特认知价值的新闻评论,在特别强调独特认知价值的同时,尽量呈显那些内容“认真”的文字。如,《蹲点调研必须答好三道选择题》《确保城市畅通需做好“加减乘除”》《走群众路线就要“破难解烦”》等。

    “北方时评”打开民生小窗口

    如果把各种媒体的评论比喻为一个大合唱,那么党报评论应当是其中的中音角色。中音也难,它要持正、平和,有一种深厚的底气,更要做到客观公正,不简单追求一语惊人的轰动效应,也不能照搬公文而毫无个性。

    “北方时评”的主题,是民生中的大事小情,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些是人们走向幸福的进阶,值得我们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注。或许还有痛苦,但我们必须正视。有时候,疼了的社会才有进步的醒脑意识。

    例如,沈阳一位女司机驾车时,因为其他车的远光灯晃眼,一不小心撞上了4辆车。事故发生在夜间,周围没有别的人,她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在每台受损的车上都留了字条:“不好意思师傅,昨天晚上给你车刮了,实在抱歉,我手机号码……”

    在社会道德为所有人关注的核心地段,这则新闻解读不一。我们坚定地认为,“凡人的担当提升社会道德底线”,“社会上多一些讲究人,就会多一些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一转身,就是另一种境界。遇事不逃避,一个普通的人也成了一个道德上的精英。

    普通人身上的亮色,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他们的命运已与我们的命运不可分割;他们不仅改写了自身的历史,其所创造的精神价值也正由我们共同分享与坚守。由是,一点一滴的正能量经过传媒的催化,真的可能变成一股浩荡前行的善的洪流。

    以“议”博取微言大义

    每周大约3篇,每篇大约400字,一版刊发。这是“议”在辽宁日报的地位。

    因为刊发在一版,大有“人微言不轻”的意思。当前,当观点表达进入微博、微信时代,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的传播特点和快餐化、裂变化、大众化的传播优势,给报纸评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议”要的也是短平快。新闻直达,观点直通,快、准、不啰唆,有一针见血的判断,事是小事,话往小了说,世界往大了看,专业性和思想深度,亦不能缺席。

    大连市中山区自2014年年初以来,已先后将3个层次的38名年轻干部对接到社区基层、信访窗口,让年轻干部在联系服务基层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转变作风。与那些“火箭提拔”后多受诟病的干部相比,大连的做法显得更加务实。辽宁日报在“议”说:干部“向下”,作风向上。“沉”到基层去,感情“浮”上来,与群众亲密接触,方知什么该作什么该为;干部“向下”,民意向上。让群众投票,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干部“向下”,能力向上。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这就是《“向下生根”才能“向上成林” 》。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的努力离读者的期待还差的非常远,有许多欠缺,要论表达方式相对陈旧,评论选题还有无形禁区,社情民意系统分析不够,思想创新尚有提升空间。这些告诉我们,我们还在路上,对于我们要做的,是想通过努力,使我们的评论接近大众的阅读要求,希望读者多关注,希望更多的人成为我们的批评者。

    (作者系原辽宁日报评论部主任、现时代商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让新闻平易近人
以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内涵呈现优势
《夕阳红》:“黄金时代”的记录者
党报评论:搭造一间温暖的屋子
传播本土文化,提升地方广播的吸引力
“问题报道”的表达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