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时期非洲媒体对“中国”的话语建构

● 冉继军 《 新闻战线 》(

    在我国的政治语境中,非洲各国被视为“兄弟国家”。然而,新时期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非洲各界对于中国的看法。同时,作为前殖民地国家中成长起来的精英,非洲媒体工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媒介价值观的影响。上述因素都会对非洲媒体观察中国的视角产生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非洲媒介所生产的文本,考察非洲媒体对于“中国”的话语体系建构,探讨非洲对于新时期中国发展的解读,为更好地理解中非关系现状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择LexisNexis-Academic作为数据来源库,通过该数据库的精确搜索,采用“China”和“Rise”作为检索非洲媒体报道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两个关键词,得到了近5年(2009年~2014年)非洲纸质媒体中发表的相关英语新闻报道共计83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使用AntConc和PowerGREP数据分析软件,从新闻来源、报道内容和态度偏好三个维度对上述83篇报道进行解读。

    (一)新闻来源

    发稿时间。2009年“中国模式”已经在西方成为热门话语,非洲媒体对此类报道仍旧很少,仅有5篇。随着该话语的逐步扩散,尤其是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吸引了世界媒体的目光,2010年报道量有了明显增长(14篇),2011年迎来了非洲媒体对中国报道量的峰值,达到31篇。2012年有所下降(12篇),而2013年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的召开再一次使报道量回升(19篇)。

    稿源。尼日利亚、南非和埃及三国稿源数(共65篇)占总数的78%以上,第四的肯尼亚仅有4篇稿件。尼日利亚的私有媒体最发达,中国媒体数量也最少。埃及媒介私有化程度较高,近年来中埃新闻界的交流也较少。在南非,中国多家媒体都建立了驻外分支机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都设有记者站。然而,南非本国的媒体私有化发达,媒介类型和数量也较多。与上述三国形成对比的是肯尼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非洲总部均设在其首都内罗毕。2012年12月,《中国日报·非洲版》也正式在内罗毕创刊发行。肯尼亚本国媒体以国有媒体为主,私有媒体相对并不发达。津巴布韦等稿源数量较少的国家的媒介发展情况与肯尼亚基本相似。

    信息源。下图显示了新闻文本中出现的三种信源身份的分布。如图所示,非洲的信息源数量最多,达到26个;美国和中国紧随其后,分别为23个和22个。欧洲的主要信息源是学界,政界较少,亚洲则两者并重。从信息源类别的整体分布来看,政界超过信息源总量的一半;媒体信息源最少,该类信息源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文本中集体缺席。

    (二)报道内容

    标题。新闻报道的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核心提示,同时也是读者了解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本文对所有新闻标题进行了词频统计,删除虚词以及无实际意义的词汇,并合并相同语义的词汇,得到标题前10位的关键词表。其中,第一位是代表美国的相关词汇,充分体现了美国在非洲的中国话语建构过程中的影响。第二位的是经济和贸易相关词汇,其较高频率反映了非洲媒体对于中国的关注集中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带给非洲的投资和贸易机遇。Options、alternative和shift这三个都表示“选择方案”的同义词排列第三,体现了非洲媒体对于中国模式的认可,并开始思考非洲是否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排列第四的关键词有dialogue(对话)、cooperation(合作)和arrogant(傲慢),集中关注中国是否同周边国家、美国以及非洲国家进行沟通和对话。频率稍低的关键词有rivalry(敌意)、balance(平衡)、caution(谨慎)、challenges(挑战)、paradox(矛盾)、conundrum(难题)和army(军队),这些关键词都指向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的中美双方在非洲和其他地区形成的张力。代表非洲精英阶层的媒体人乐于见到中国和美国在非洲的竞争和紧张关系,并利用中美非三角关系中的中美双方来为自己的发展获得广阔的空间。

    主题分析。本文分析得到了83篇新闻文本的主题框架及其构成要素,如下表所示:

    第一,框架1在整个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框架,是对中国报道最为显著的框架。它指出中国模式的成功首先是经济意义上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其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率使之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开始进入超越其传统势力范围的领域。

    第二,42篇新闻文本中包含框架2。肯尼亚《国家日报》报道说,中国正快速取代美国和英国成为许多非洲人的学习榜样,34%的肯尼亚人将北京视为寻求商业机遇、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来源地。然而,非洲需要创造性地学习中国模式,照抄中国发展模式不能给非洲带来真正的发展。

    第三,框架3出现在38篇文本中。中国在非洲大陆被描述为一个受欢迎的来访者,这一方面是基于双方的传统友谊以及中国从未参与殖民行为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中国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在国际经济危机时刻的表现展示了其发展模式的魅力。《新时代》的一篇文章认为,“向东看”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流行的一个口号,各国都在通过中国寻求经济发展机会,通过借鉴中国的经验,非洲国家将会寻找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案。

    第四,框架4的显著度为23篇,表明了非洲媒体对于中国模式的认可。西方国家曾用坚船利炮轰开了非洲的大门,对非洲国家或高压或怀柔,从而把自己的模式强加给非洲各国,剥夺了非洲国家独立探索自身发展模式的机会。而借助在关键领域内的中国对非无偿援助,非洲国家自主建成了自己的产业体系,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独立性也大幅度提升。

    第五,13篇文本中出现了框架5,显示了当前中非交流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双方经贸关系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政府的监督滞后,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此外,大量中国产品进入非洲也冲击了非洲市场,导致本地人大量失业。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非洲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最后,框架5的显著程度为12篇。在非洲媒体的报道中,美国一直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超级大国和媒体大国,美国一直在世界传播秩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发现在欧美势力出现空档的时期中非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开始对中国的角色说三道四。201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赞比亚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就指责中国在非洲捣乱,是搞“新殖民主义”。非洲媒体认为,两强争斗对于提升非洲在世界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有巨大好处。

    (三)态度偏好

    为了研究所选新闻文本的态度偏好,本文对所有文本提及“中国”以及“崛起”时所表现出的感情偏向进行赋值,形成态度3级量表。在83篇新闻文本中,21篇持正面态度,25篇为负面态度,客观中立的为37篇。在25篇持负面态度的报道中,除去小样本的摩洛哥(1篇)和津巴布韦(2篇),南非和埃及的偏负面报道比例最大,肯尼亚、赞比亚、纳米比亚、乌干达等国家的报道则全部是正面的。

    研究问题的答案获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了本文设定的四个研究问题的答案:

    首先,非洲媒体在构建“中国”话语时主要的信息源分布有何特点?研究发现:1)对中国发展话语报道的主要出版地是中国媒体介入程度较低的西非、北非和南非等地区,非洲媒体和西方媒体占据话语建构的主导权;2)8%的稿件原创者来自于西方的通讯社和媒体,2%来自中国媒体;3)中美非三方的精英人群,垄断了“中国”的主要话语权。整体来看,“中国”话语在中国媒介影响力较小的非洲地区被大量生产,而这些话语的生产者主要是非洲记者。非洲记者在使用信源的时候优先引用本地消息源,其次是美国的信源,中国的消息源落后于前两者。中国信源过度偏重政界人士,这并非理想状态,对政府官员信源的过度引用会导致媒体公信力一定程度的削弱,中国学者应更加积极地通过非洲媒体发声,真正扩大中国在非洲媒体的话语权。

    第二,非洲媒体建构“中国”话语的主要语言策略是什么?在非洲媒体的中国话语建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语言手段来构筑自己的话语体系:经济发展类的高频词占据标题文本的绝大多数;不同句式的运用反映了非洲媒体肯定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将中非进行对比,表达了对非洲现状的不满。

    第三,非洲媒体建构的“中国”话语有何中心叙事?通过对所选文本语篇层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提升了其国际政治影响力”以及“中国在经济上的奇迹归因于其独特的制度创新”两个框架占有更高的显著度,这说明了非洲媒体多以自身的价值观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发展,中国被塑造成非洲复兴的一个重要借鉴,中国模式的成功成为非洲崛起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此同时,中非双方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也导致部分非洲媒体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于非洲具有负面意义。

    最后,非洲媒体对“中国”现象的态度有没有偏好?研究发现,在中国媒体相对集中的东非国家,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报道都是正面的;在埃及等北非国家,负面报道的数量相对较高。由此可见,中国媒体的数量和中国话语建构新闻文本的态度之间有比较强的正相关性,也表明加强中非媒介交流对于提升我国的媒介形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进入21世纪后,中非双方的合作交流进入机制化发展,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以及《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颁布为中非关系奠定了稳固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坚固,拥有西方背景的非洲媒体开始纷纷炮制“新殖民主义”和“环境破坏”等论调。非洲媒体所建构的“中国”话语体系一方面展现了中非关系的现状,同时也是非洲媒体、西方媒体以及中国媒体互动的结果。通过非洲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框架看,对“中国”话语建构中正面和负面的报道基本持平。非洲媒体对于“中国”整体呈正面和客观的态度,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论调并没有被多数非洲媒体所接受。非洲媒体更多的是从自身需要和面临的实际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来观察和评判中国发展给非洲带来的意义、机遇以及可能的变化。为了加强中国在“中国”话语建构中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扩大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界的积极参与,以获得在国外媒体中更多的话语权和公信力。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形成机制与演变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2CXW038)、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非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对非洲传播战略”(项目编号:11KDC031)和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中国崛起’话语对比研究—国际政治语言学视角”(项目编号:ZY2011KA02)的阶段性成果。

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20年流变与发展
传统媒体分享大数据战略机遇的路径
新时期非洲媒体对“中国”的话语建构
都市报新闻评论的现状与出路
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全球化与英美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