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
创新理念不够,跟不上受众的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受众需求和接受心理,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大众,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实现电视新闻自身价值。民生新闻曾是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救命稻草。然而,十几年仍固守弹丸之地,导致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引发受众收视疲劳。
民生新闻诞生之初,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特别是道路凹陷、水管爆裂、交通堵塞、断电断气、老人走失、失物认领等一些琐碎零散的事件报道,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今天,许多地方台的内容和形式,丝毫没有改变,表面上看,它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达到了具体的事件真实,实际上 “报道即报道,评论即评论”的做法已不符合受众心理需求。
新闻是群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报道,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将陷入琐碎叙事的误区。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错误倾向颠倒了新闻事实主次轻重的关系,消解了新闻价值,遮蔽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久而久之,民生新闻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必然会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导致收视率下降。
资源匮乏导致节目形态单一。电视是重装备、高投入、高消耗、大制作的媒体,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它付出的价值远高于其他介质的媒体。缺乏资金,没有先进的摄像机、演播厅、SNG等硬件和重要技术手段的支持,想制作出多元、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就像是痴人说梦。相对于央视、省级卫视,地方台广告业务量小,价格低,仅凭广告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作,成本压力较大,直接导致新闻采编队伍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创新理念不足等结果。
此外,小地方新闻资源相对不足。如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的制作和报道一般都是全国性的,甚少地区能够单独开一栏节目报道本地的娱乐、体育事件。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相比,地方台在抢夺一手重大新闻资源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跨地域、跨行业做更全面、更深度的报道。
我国电视体制行政分级的特点,使得央视和省级卫视获取各类新闻资源较易,具有垄断地位。央视和省级媒体不断做大做强,吸引了许多地方台的精英投奔而去,使得地方电视台人才不断流失,更加剧了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困境。
互联网新闻及新媒体的冲击。新技术创造了新的传播渠道,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看电视的方式。从举家围坐荧屏前,到边看电视边刷微博、微信,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大、小屏幕间自由流转,表达观点、参与互动。
视频网站对传统电视媒体形成挑战,UGC内容的生产数量和质量都在加速提升,大数据的支持使互联网平台视频内容的生产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的观赏需求。当传统电视家庭终端的垄断地位被新型互联网电视所冲击,电视内容将直接面对互联网上海量视频内容的竞争,不再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在这样的环境中,电视媒体的价值被稀释并逐渐下降。当前,网络的多元信息和海量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已能取代传统电视的功能和优势。
相形之下,传统电视观众群体已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年轻受众的大量流失已成不可逆转的事实。《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降至30%。” 从数值上看,这个数据透露的信息是:三年间,电视媒体观众流失了一半以上。流失的观众主要为年轻人,具有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上网能力的人群,是消费的主流人群;剩下的观众,则老龄化严重。
相比于守在电视机前的被动等待,从网络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与可控性,显然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年轻观众都是忙碌的工作族,网络的便捷性和移动性更能满足需求,‘多屏生活’已经成为现实。”爱奇艺数据研究院院长葛承志说。互联网新闻的海量信息即时更新、自由点选使得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犹如菜市场买菜,不仅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而且还可以先看标题预览“成色”。自媒体以及虚拟社区的关联互动,更是为观众提供及时情感表达与释放的空间。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报业崩溃的十年;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是电视衰落的十年。
应对
立足本土化,强化当地题材源优势。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新闻节目的王牌,本土化则是地方新闻竞争力中的天然优势。地域性决定了受众对地区本土新闻的关注。民生新闻可凭借独有的亲民模式推动本地民众对“区域”的时空认知,激发区域受众的价值认同,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帮助本区域民众了解身边事,重建人际关系,加强他们对所在区域的“社群认同”。
创新理念,拓宽新闻形式。民生牌是地方电视台的法宝,这一优势将延续下去,但要做好做强地方新闻不能局限于单一形式的报道。地方电视台通过民生新闻获得一定受众后有必要尝试多种新闻形态。如陕西都市青春频道将民生概念延伸到娱乐节目,打造了《都市碎戏》节目,以陕西方言为基本形态,用艺术的手法反映市民关注的各类民生话题。继“民生娱乐”之后,又提出了“民生活动”的概念:“电视民生活动是一种立足于普遍民众精神需求,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递而设置的必要议程。”
在有限的新闻资源下发展多种新闻节目形态,必须对新闻事件进行拓展,扩充其内容,丰富其形式,将单薄的事件刨根究底,做成有分析解释、有预测评论的报道。新媒体、新的传播技术并未影响新闻价值判断,评论类新闻节目仍旧大有可为,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调查采访后,再由主持人立场鲜明地表达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提供价值判断,向深度新闻迈进。
积极融合新媒体技术,强化新闻互动性。受众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反馈给媒体,媒体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下一步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从而更大程度地满足受众,如此良性循环,新闻节目才能一直发展下去。民生新闻在这方面表现很突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有利于扩大新闻线索,同时使节目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以往的受众都是以第三者来接受新闻信息,这种旁观者的态度决定了受众对新闻的要求停留在知识性、趣味性和时效性的资讯新闻。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这个状态,看网站新闻时,许多关键词有超链接,一点击便能迅速连接到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文本,让用户对报道了解得更加透彻。地方台的新闻也应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用“超链接”构筑新闻报道,以事件为中心进行辐射和延伸,孤立的线性的新闻叙事就变成了网状。这样的新闻出现在人们的电脑和手机上时,显然比单独的一则消息、一条新闻评论更能获得观众的关注。
更新电视新闻价值链,打造新媒体产业。新的电视新闻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相比,由于生产流程、技术手段变革,产生了广告、版权、订阅费、服务、电子商务等多个新的价值增长点,发展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必须重视这些新的价值增长点,为电视新闻增添新活力。
第一,开发新闻内容。除了制作传统的时政、民生新闻外,还要积极开发专业新闻产品线,拓展资讯服务领域,实现新闻产品和新闻服务的多元化。此外,电视新闻播出后,全都入库存储,新闻的播后价值未开发,是一种资源浪费,与商业媒体常见的“新闻拆条”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新闻分拆后可以重新集成,制作成定制内容发给终端用户。
第二,打造跨媒体的多元化平台,拓展广告资源。现代社会是全媒介时代,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报纸订阅率下降、电视收视率下降是全球普遍现象,多媒体、多渠道的分发是解决困境的必要手段。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与商业网站、手机等其他媒体的合作十分被动,要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就要进入互联网,实现网站、社交媒体、户外媒体等渠道的集成和分发,新闻内容需要兼顾网站、手机等终端。
传统媒体跟新媒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新媒体是一个渠道,高质量的内容更多是由传统媒体提供的。传统媒体必须要朝着数字化、新媒体方向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