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实践全民危机传播

钟新 《 新闻战线 》(

    回顾震后一周的救援,芦山地震处于与5年前汶川地震非常不同的全新传播环境,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优势互补,在汇总地震灾情信息、实施科学救援的社会动员、传递爱心温暖与力量、记录中国灾难史与救灾史、培育中国公民理性与危机应对能力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合力,是全民参与危机传播的一次大演练,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危机应对能力、科学救援精神与救援能力的契机。

    汇总地震灾情信息: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在不同阶段凸显优势

    第一时间地震信息发布和灾情汇总:社交媒体助力专业机构和地震当地人

    了解灾情是确定救灾方向、选择救灾方法、派遣救援力量的重要基础。“地震了!”这个消息的发出,显示了社交媒体的突出优势,而最有条件在第一时间发出地震消息的是掌握地震监测系统的专业部门和身在地震现场的人。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在8点03分就发出了第一条地震消息:“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0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附近(北纬30.1度,东经103.0度)发生5.9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这条消息立即传播给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的143万粉丝。8点04分,其粉丝“我只是頭腦空空”评论说“感觉到了!”笔者相信,如果仔细搜索,一定还可以发现比8点04分更早的来自地震现场的微博或者微信信息。8点14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发布地震震中、震级准确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这是关于地震基本方位和震级的最权威消息。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媒体及其所属的官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立即全面启动,以最强的覆盖力向全国、全世界告知了芦山地震消息。

    接下来,地震救援最需要的是地震破坏程度、波及范围、当地人员死伤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在平常,如果信息统计系统完善,这并非难事。但是,当地震大面积波及山区,在强震后通讯被中断的非常态时刻,了解全面灾情成为难上加难的任务。因此,芦山地震救援中,抗震救援指挥部发布的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受灾县乡数等信息一直是动态变化的。

    不过,分布广泛、人人拥有的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上搭载的具有点对点传播优势的社交媒体平台为掌握灾情提供了新的机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借助官方微博@中国国际救援队 在8点29分向314万粉丝发出了征集地震灾情的信息:“0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如果您的手机有信号,那么请您快快告诉我们您的位置、震感和看到的破坏情况。”截至27日13:20,这条信息被转发了496048次、被评论了51054次。@中国国际救援队 还特别提醒大家有震感的告知所见所闻、没震感的只转发、不评论,这个提醒有助于提高所采集信息的有效性、减少信息整理的难度。51054人次的评论长达2553页,笔者看到3条在8:29发出的评论,其中一条是只转发、没评论,两条分别是“晚安菠萝派乐”发出的“成都电话都打不出去了”以及“PopeyeME”发出的“成都市武侯区,震感强烈,暂无伤亡。”笔者对8:30~8:39的评论提及的“有震感”地点进行了统计,去掉被重复提及的地方,一共有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四省的19个地点,包括:成都、成都市武侯区(因为比成都更具体的位置,单独列出)、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市、绵阳、重庆、雅安、陕西勉县、贵州遵义、通江县、渠县、广安、郫县、江油、汉中、云南会泽、陕西安康市、泸州。网友们在第一时间简短描述了自己的震感体验,继而描述了在自己住地周围看到的景象、发布了更具象展示地震破坏程度的照片。这些关于灾情的一手信息可以为判断灾情、制定救援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中国国际救援队 还告诉大家:“如果大家在通过微博发布灾情消息时#打开定位#,我们就可以在地图上找到您的位置”。这个如@中国国际救援队 所言“还处于实验平台阶段”的地震灾情信息采集与定位系统,如果假以时日,辅以更充分的广而告之,可以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主、覆盖全球的地震灾情信息采集网、地震方位准确定位网,成为人们遇到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后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目标平台之一,而像这样的权威机构的社交媒体平台应当成为聚合、整理和分析公众信息的平台,以克服网络平台信息海量而分散的弊端。

    主体救援实施阶段:主流媒体对公众注意力和救援力量具有更强牵引力

    随着专业媒体抵达灾区,其采访能力、采访渠道、采访工具、传输工具立即显现出专业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权威性,而专业媒体尤其是中央专业媒体的报道往往对公众的注意力和救援力量走向具有很强的牵引力。例如,雅安地震后,救援部队和救援物资率先进入的是被首先关注到的震中芦山,而随着21日宝兴进入媒体视野,22、23日天全县进入媒体视野,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才随后大批进入宝兴和天全。笔者在搜索微博时注意到,有网友和记者在20日的微博里就提到过宝兴和天全的灾情,但可能由于信息提供不充分或者没有充分扩散等原因没有被主流媒体关注到。

    @央视新闻 在23日8点43分发布的信息【紧急扩散!天全县告急!】中表示,这是一个被忽略的灾区,90%以上房屋成为危房。专业媒体永远是灾难报道的主力军和正规军。在今天,专业媒体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一对众传播的平台外,也同样拥有一对一、点对点传播的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专业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和知名记者主持人的个人微博、微信受到网友关注的程度也很高。例如,@央视新闻 有452万粉丝,而@张泉灵 有705万粉丝。在芦山地震报道中,@央视新闻 以不同于电视报道的风格、以更具亲和力的语言发布的各种主题的微博很多都被转发或评论数千次甚至上万次,而在央视做出镜现场报道的张泉灵、张羽,在交通指挥中心负责报道的唐颖、在抗震救灾指挥部数据统计中心负责报道的袁丽娟等都借助央视官方微博和个人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与网友分享他们获得的最新信息、最新体验和观察,并且不断呼吁“让出生命通道”、“防止次生灾害”。据报道,芦山地震以来,中央17家主要新闻单位派出500多名记者奔赴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专业媒体的行动为公众提供了大量记者见证的现场信息,而各家媒体连续数十小时的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在为各方面提供信息、激励万众一心共渡难关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寻找和传播灾区盲点:社交媒体助力志愿者

    除了当地人、专业媒体人外,从各地赶去灾区的志愿者在帮助灾民外,也很有意识地借助最方便携带的手机媒体随时发布自己所见的灾情、发布其所在区域对救援物资的需求情况、记录自己的救援行动。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汉旺镇舞蹈老师廖智20日当晚就与她的志愿救援团队赶到雅安,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走村串户,为灾民送救援物资、搭建帐篷等,而随时抽空通过微博发布所见所闻的灾情也是她重要的工作内容。从8:06发布第一条微博“地震了”到26日凌晨回到重庆,廖智共发布了80条微博。笔者详细阅读了这80条微博后,得到的基本判断就是,美丽舞者廖智在芦山地震救援中不仅奉献了爱,更表现出了智慧,探索出山区地震灾后救援的一些有效方法,例如:组织有户外运动专长、行动灵活快捷的摩托车队运送物资更容易到达大型救援汽车和救援大部队还来不及顾及或难以到达的偏远的“盲点”、“死角”;用手机这样的便携移动传播工具发布所在地灾情信息,对于减少“盲点”、“死角”有重要的帮助。@廖智(粉丝7万)在22日晚上发布的一条微博中说:“进入芦山救援的人虽多,可大家都像赶集似的一窝蜂涌向人最多的地方,实际上沿途很多岔路、斜坡往里走,都能找到房屋垮塌或受损的百姓,他们没有住处,下了雨不敢进屋又没地方躲,两面为难。今天我们一路挨家挨村的走,给他们送上塑料布,帮忙搭建帐篷,他们说:还以为我们没死没伤就没人理了,幸好你们来了。”众所周知,芦山地震救援比汶川地震救援有序有效很多。在未来,如果类似志愿者联盟的组织与政府救援指挥中心协调,组织像这样有经验、有专长的志愿者按照统一部署、有序进入指定路线、指定位置参与救援,志愿者的现场发现也汇总到统一平台进行分析处理,那必将对救援效率和效果非常有益。

    动员社会力量实施科学救援: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相互补充,实现多重覆盖

    “请让出生命通道”: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交响的全民最强呼声

    地震后,道路被破坏,而救援的人和设备、返乡的人都需要进入灾区,因此道路成为灾区最稀缺的资源。据@华西都市报  20日15:13微博:今天12时40分,一辆载有17名官兵的救灾车辆,在赶赴灾区途中,于萦天路翻下山崖坠入河中,1人牺牲、1人病危,记者找到一名车上轻伤战士,他说车祸原因是,避让私家车,军车爆胎,然后飞进河里。这条消息当即被转发了1400次,评论了355次,尽管有人质疑战士关于车祸原因的说法,或者认为记者不懂车胎,不够专业,不应该以讹传讹,但从15:14开始,就有很多人发出“请让出生命通道”的呼声。@中国国际救援队 也转发了这条微博,并评论说:“真不建议热心人士个人前往灾区开展志愿服务,公路和通信通道这么窄,尽量让出生命通道吧。”当晚,央视等传统媒体报道了芦山县城车满为患、交通十分困难的情形。20日23:30左右,一条微博也引人注目,被包括@央视新闻 在内的很多专业媒体官方微博和个人微博广泛转发,其内容主要是:救护车被堵8小时,已堵了30公里,数百辆救护车堵路上,许多伤员快不行了,请私家车不要前往灾区!

    这些来自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呼声也许是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有序做好支援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的部分原因。根据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而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各界群众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国务院通知首先被传统媒体及其所属的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继而由最广大公众手中的社交媒体二次、多次传播和评论,形成相互转告、相互提醒的全民呼吁局面,使其成为芦山地震救援中最显著的社会自我动员行动。围绕“理性救援”、“救灾不必到现场”的核心思想,很多人发出了极富感性的表达。如:@成都早资讯 用哀求的语气表达了急切的心情:“跪求社会志愿者们,不要再去芦山和宝兴了!救援部队与大型设备全被堵在外面进不去啊!高速路都下不去!里面路全被私家车堵住了!谢谢你们大爱,但给救援部队让条路吧!现在灾区不是缺人缺物是缺路啊!求你们了!求转发周知!”又如,著名作家韩寒也在自己的微博中建议:“震后黄金72小时内,名人明星暂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同时,很多四川当地媒体通过自己的全媒体平台提供了社会车辆不要前往的路段、可以绕行的路段等,为社会车辆提供了切实的交通信息服务。可以说,社交媒体生动地诠释和传播了国务院通知,对于科学有序救援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公众对让出进入灾区的生命通道的呼声印象深刻,但也许对成都市民让出从灾区到成都各大医院的生命通道的行动关注不多。这条提醒成都市民的微博也被广泛转发:“工作日,成都早高峰即将到来。请大家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开车尽量避开救援生命通道:1.成雅高速出口至南大街一线;2.成温邛高速收费站至成飞大道;3.瑞联路光华大道路口一线;4.凤凰山机场至市区各大医院的主要干道和主要路口!谢谢大家!”26日、27日,在五一假期即将来到之际,四川卫视、成都晚报等四川媒体及其社交媒体不断发出“五一节,低碳出行,请给雅安让出救灾通道”的倡议。

    成都献血、捐物:社交媒体的倡导、组织功能显著 

    据笔者观察,传统媒体平台对献血、捐物人们的报道本身即可能感染公众产生意愿和行动,而社交媒体直接扮演了倡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献血是成都人第一时间的行动。@华西医院心内科杨庆 在21日16:27发布微博:“地震了,库存的血不够。成都的百姓知道后,当即走向采血点,走向采血车,排队献血。仅一天一夜,献出的血液即已装满成都各血库,已足够灾区伤员使用。”评论者几乎一致称赞:“致敬成都!致敬成都人!”微博用户们共同创造的信息场、能量场彰显了社交媒体平台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

    成都志愿者全媒体平台联合成都晚报等当地媒体在成都市东南西北中设立了5个捐赠点,连续几天接受捐赠。@成都晚报 以“#汇成都大爱 给芦山加油#”为主题发布捐赠时间、地点、捐赠进程、捐赠物资分批送达灾区的情况、招募志愿人士、车辆、“谢谢你好心人”等详细信息。很多微博与市民的互动十分贴心,例如:“整整6车爱心物资已到芦山县!由爱心市民筹集的一整车生活必需品,百事可乐捐赠的一万箱矿泉水,刚刚全部抵达芦山。成都人,你们的心意,他们已收到!”

    传播地震逃生与救援知识、预警次生灾害: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各显神通

    笔者在搜索微博中发现一个身处震中芦山的女孩在地震发生时发布微博后得到其他微博主及时鼓励的例子。这个女孩的微博@meaningless_批话多 20日8:08发出第一条微博:“我以为我要死了!震中肯定在芦山县!我家房子已垮!” 8:15发出微博:“我其实不想死!!生命好脆弱!!!还在摇!!怎么办啊!9:02有评论提醒她:“找个安全空旷的地方待着”;9:04有评论说:“请镇定,一大批人正赶过来援救你们!”这个女孩在10:27发出另一条微博:“5·12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运气好,虽然也在重灾区,但是房屋没倒,还有家归,现在房子已经不能住了,现在好迷茫,要到哪里去,以后怎么办。”10:28,也就是她微博发出的一分钟内,就收到了27条回应她的微博:“博主要挺住;人没事就行,一切可以重来”;“姑娘不要急,会有大家帮助你!”……有27个人在同一时间鼓励她、安慰她、陪伴她,帮她度过当时的心理危机。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助微博及时实施心理救援的案例,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这是很难想象的。

    掌握地震逃生知识和技能、在地震来临时实施有效的自救与互救是地震多发地需要从娃娃抓起、并常抓不懈的教育和训练项目。芦山地震发生以来,媒体、各种机构、个人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发布了非常多的地震自救互救相关知识,而且很多是系统归纳整理的非常实用的信息,包括自救逃生、救人要领、预防次生灾害、心理危机干预等很多方面。相比较而言,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的突出优势是邀请权威专家深入讲解分析,但在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收藏、分享、查阅方面,社交媒体优势明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博@中国之声  在20日14:01发出长微博“雅安地震的十个紧急呼吁!请扩散”其中就包括让出生命通道、让出通信通道、背抱伤者注意事项、震区人谨防余震、路上车辆注意山体滑坡、大灾难后永远是先自救互助然后才是外部救援等等。截至27日,这条信息被转发36408次,被评论2393次。

    自救互救知识是相对静态、不需要太多更新的信息,而对灾害的预警信息与预防方案对于防灾、减灾、避免二次伤害至关重要。20日以来的8天时间里,次生地质灾害被强调最多,而安置点的防火、防疫、防心理危机也被相当重视。据笔者观察,央视这样的全国性媒体重点是邀请权威地震地质专家分析五年内经受两次强震考验的山体状况以及应对策略,同时,派往现场的记者实地观察并询问现场专业人士可能的隐患与注意事项,这些记者在为传统媒体平台提供报道之外,还在个人微博上发布自己的观察。相比较而言,四川当地媒体需要做的事情更多、更细。除了提供权威专业的次生灾害可能性分析外,当地省级、市级、县级媒体更需要提供非常具体、及时的次生灾害预警服务信息。例如,27日晚,四川卫视等媒体提醒震区人民当晚有雨,要注意哪些路段的滑坡、安置点注意防雷电等。这些重要的信息也同样经由专业媒体所属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并得到快速转发。

    本成果受到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项目批准号11JJD860008)的资助,钟新为项目负责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武艳珍

和灾区人民在一起
央视新闻全接触
速度的较力 现场的分量
灾难时刻勇担责任 凝聚信心传递能量
社交媒体线上救灾新模式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实践全民危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