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2008-2013

中国乳业这五年

本刊记者 杨帆 《 新安全 》(

    提起奶粉,你会想到哪些关键词?营养、健康,还是三聚氰胺、肉毒杆菌……?当中国乳业遭受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重创,继而引发乳品行业震荡、洗牌、以及一系列大尺度变革,中国消费者早已归零的信心是否能够重新找回?从2008到2013,中国乳业这五年都经历了什么?

    乳业“大地震”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于中国的奶粉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当年9月11日,新华社发布通稿:中国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自此,在全国多地持续近3个月的婴幼儿肾结石事件,终于找到了幕后元凶。

    作为“毒奶粉”的始作俑者,“三鹿”的“乳业百强企业”的高大形象轰然倒塌。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随后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中显示,包括三鹿在内的多个国内乳品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在这当中,不乏一些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型企业,而三鹿奶粉是其中三聚氰胺含量最高的。

    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陆续有30多名官员被问责,除了引咎辞职的原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还有8名部委官员、7名省级官员、9名市级官员受到处分。其中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中,被判处无期徒刑。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内乳业的安全事件并未终止。2009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检出味全婴幼儿奶粉中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该致病菌导致疾病的死亡率超过50%。

    2010年,国内奶粉行业再次曝出严重质量问题。武汉3名食用圣元奶粉的女婴出现性早熟特征,检测结果显示女婴体内的雌性激素较高。广东、山东、江西都曝出食用该品牌奶粉的婴儿出现类似症状。而此类的事件在今年也发生过。今年央视3.15晚会指雅培奶粉引发性早熟,也导致了家长的恐慌。虽然这两次事件之后,相关部门表示产品检验完全合格,但是还是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信任危机。

    国产奶粉市场变迁

    从三聚氰胺事件开始,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进口奶粉进口量多次创出新高。在2008年之前,国产奶粉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两年后,进口与国产实现了双分天下,在此之后,国产品牌逐渐走弱,而外资奶粉整体市场份额占比提高到52%左右。

    三鹿事件给中国奶粉行业造成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解除,即使是在五年之后的今天,谈起国产奶粉,安全问题仍然是悬在全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说,我国的主要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在配方设计、生产设备和工艺、产品包装等方面均不逊色,但在鲜奶的质量管理和科学投入水平上存在差距。一些远离总部的规模较小的奶牛场的管理,如饲料、鲜奶的管理属于薄弱环节,一些依赖于收奶站供应生鲜奶的中小型乳品企业,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风险。

    尽管如此,随着近年来政府对于国产乳业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国产奶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9月22日,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CSISC)发布了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婴幼儿奶粉品牌口碑研究报告》。报告监测研究了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国产、进口婴幼儿奶粉的34个品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按照品牌知名度、消费者互动度、企业美誉度、质量认可度、产品好评度、品牌健康度等六个维度进行权重分析,最终得出二季度婴幼儿奶粉口碑总指数榜单。

    对国产奶粉:信心逐渐提升

    2013年第二季度,奶粉产品质量认可度指数中,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关注增强,说明国产奶粉的质量问题依然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经过国家9部委联手的婴幼儿奶粉重点整治,国产奶粉企业在消费者层面的质量认可度及消费信心逐渐提升。奶粉行业企业美誉度指数前十品牌中,国产品牌有6个。其中,伊利、三元、圣元、蒙牛的企业美誉度相对其他企业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国内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占到企业美誉度总量的47.87%。而同样在中国大陆销售产品的部分外资品牌,尽管获得了较国产品牌更高的利润空间,但对于中国大陆的社会责任表现则不尽人意。

    对进口奶粉:仍情有独钟

    报告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进口奶粉品牌的消费者互动度较高,牛栏、惠氏、美赞臣、雅培等7个进口奶粉品牌进入前十榜单。国产奶粉品牌中,摇篮、蒙牛、光明、秦俑等排名靠后,因为奶粉的特殊性及近年来国产奶粉出现的问题,消费者对进口奶粉品牌依然情有独钟。

    国产奶粉安全整治初现成效

    2013年第二季度,奶粉行业消费者的重点投诉关注仍然为奶粉质量问题,奶粉品牌健康度表现平均,各品牌健康指数差距不大,可见消费者在选择了不同的产品之后体验效果基本均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对婴幼儿奶粉重点整治后的成效,无论消费者选择进口品牌还是国产品牌,其体验效果基本类似。报告认为,婴幼儿奶粉属于食品安全重点管理监督的产品,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对品牌喜好来理性选择。      

    “洋奶粉”神话破灭

    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开始,国内品牌质量屡生事端。失去信心的国内消费者转而把目标投向了洋奶粉市场。淘宝网2013年5月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至今,中国有196万的妈妈选择网购洋奶粉,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前三。她们在洋奶粉上的花销高达163亿元,平均每个家长花了8343元。

    消费者对于洋奶粉如此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受国产奶粉接连不断的质量安全事件影响。在此之后,洋品牌大举入侵,进口产品牟取暴利、中国消费者最终买单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不可否认,一些世界注明品牌奶粉确实存在奶源好、产业链优等特点,但是,如果一味盲目崇拜洋品牌,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2013年对于洋奶粉来讲,可谓流年不利。直到今天,新西兰乳业的质量问题还在不断发酵。而就在几个月前,央视曝光了美素丽儿奶粉掺杂过期奶粉售卖的事件,并且质疑其“原装进口”身份。检测发现,奶粉不符合国标,蛋白质含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相关部门也随即查封了6万多袋尚未流入市场的违规奶粉。其实,如果仔细回顾,你就会注意到,洋奶粉出现问题,并不是从今年的“新西兰乳业”开始的。

    1999年,欧盟四国出产的奶品受到了致癌物质“二恶英”的污染,6个牌子的乳制品在香港被禁止销售。卫生部向全国发出紧急通知,相关部门将263个品牌、3671个独立包装紧急下架,并且进行了统一的清查封存。而四年之后,2003年相同的问题再次发生,这也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食品安全问题。   2000年,日本雪印公司奶粉、低脂肪奶粉、酸奶等牛奶制品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了1.5万名消费者中毒,所有的产品被迫全部召回。   

    2002年,美国惠氏药厂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儿乐妈妈孕产妇配方奶粉,以及儿素婴儿豆基配方奶粉因坂肠杆菌超标被限令召回。时隔不久,另一批次的学儿乐配方奶粉因亚硝酸盐超标而被召回,美国惠氏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2004年,美国美赞臣奶粉因阪崎氏肠杆菌超标而被鉴定为不合格产品,并且进行了销毁,同时对消费者进行了赔偿。2006年,美赞臣婴幼儿配方奶粉又因检测出金属颗粒而被紧急召回。就在去年,“异物门”又将美赞臣推到了风口浪尖,质量问题令人担忧。

    对于洋奶粉遭遇“质量门”,政府早已表现出整顿之意。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其中对乳制品提出了准入评估的要求,只有经过风险评估并符合要求的国家才被允许向中国出口,对于出口商和代理商则实行备案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 

    今年以来,关于进口婴幼儿奶粉的会议和相关政策更是接踵亮相,让不少进口奶粉的代理商和生产商都暗觉紧张。5月31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工作。这次会议更让不少行业人士看到了整顿的决心。 

    对于洋奶粉的质量,业内专家表示,欧洲乳品生产标准极其严格,产品质量一直深得消费者的信赖。总体而言,大的洋品牌奶粉质量还是可靠的,个别问题不能抹杀洋奶粉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乳业要想重塑形象,不能靠洋品牌的失利,必须正视不足,苦练内功。

    安全监管:“组合拳”不断

    为了推动国内乳制品质量提升,促进奶业恢复和振兴,近年来,中国政府屡出重拳,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奶业监管。比如国家质检总局近年来不断加大乳制品的监管力度,落实生产许可、监督检查、监督抽查、产品召回、风险监测等工作,开展乳制品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

    五年来,尽管还存在着基础薄弱、诚信缺失等诸多问题,但中国奶业逐步摆脱了三鹿奶粉事件的严重影响,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2008年:发展奶牛标准化养殖场

    从2008年起,国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和小区建设,重点对水电路、防疫、挤奶设施及饲草料基地等进行改扩建。目前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超过33%,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

    2009年: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门连续4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通过专项监测、飞行抽检、隐患排查等手段,逐年扩大抽检范围,提高抽检频次。全国已实现奶站监管和生鲜乳监测两个全覆盖,即监测计划覆盖全国所有奶站,覆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

    2011年:完成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

    为提高准入门槛,全国质检系统在2011年完成了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全国1176家乳制品生产企业有701家通过审核获得生产许可证,淘汰了一批生产条件差、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低的乳制品生产企业,淘汰率达到40.4%。

    2013年4月:加快建设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系统

    201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根据安排,我国将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建设,在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食品相关标准的清理;统筹规划建设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重点加快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2013年6月:九大部委提出建立药店专柜销售奶粉

    2013年6月20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信部、农业部、卫计委、质检总局、公安部、商务部等九部委联合在北京召开媒体座谈会,会上提出将提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建立药店专柜销售,在全产业链条上把好婴幼儿奶粉质量关。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一司马纯良副司长介绍,“针对企业生产婴幼儿奶粉的监管管理办法很快将出台”。婴幼儿奶粉的配方和原辅料将进行备案管理,企业要实现奶源可追溯,在包装和标签上要有明确的备案信息,企业将全面实施GMP认证,通过过程监管,以保证产品质量。 

    2013年8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3版》(征求意见稿)公布

    8月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3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准入与生产许可条件,其中重点要求实施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和GMP管理体系“优良制造标准”,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 

    2013年10月:北京江苏部分药店将设奶粉ATM机

    2013年10月,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召开“奶粉进药店座谈会”,画定了药店销售奶粉的“路线图”,第一步,北京和江苏将成为试点,10月起江苏消费者可以在部分药店的ATM机上买到奶粉。  

    中国政府对于国内乳业的整治的密度之强、力度之大可见一斑。而对于政府来讲,要保证乳品质量安全,除了要有实施整改的举措,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经营单位真正担负起质量安全首要责任更为重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一方面,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具有自建自控奶源。对以生鲜乳为原料的,要求企业具有自建奶源基地,确保生鲜乳质量合格﹔对以原料乳粉为原料的,要求企业对原料乳粉质量可控,并严格执行原料乳粉、乳清粉批批检验等措施,确保原料质量安全。

    另一方面,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对出厂产品按照标准实行全项目批批检验,产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 “五不准”: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不准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此外,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先行赔偿和追偿制度,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收复失地:还要等几个“五年”?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任,这成为中国乳业的分水岭。随之而来的“蝴蝶效应”,让深陷其中的三鹿乳业轰然倒下。至此,公众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持续走低,洋奶粉随之迅速崛起。

    2013年,新西兰恒天然事件或许再次成为分水岭,这一次,国产奶粉品牌是否有望走出阴霾,涅槃重生?我们看到,中央政府正在为国产奶粉质量的提升、监管的得力而多管齐下;我们也看到,一些国产品牌正在通过并购等手段快速提高在奶粉市场的地位。

    从2008年到2013年,振兴中国乳业的第一个五年已经过去。要想让国内消费者完全信任国产奶粉,到底还需要几个“五年”?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指出,提振消费者信心是目前乳品行业,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发展的重要任务。他建议由食药监管总局统一审核发放乳制品及婴幼儿乳粉食品生产许可证,严格婴幼儿乳粉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标准和审核,对于生产企业实行年审和淘汰制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依法从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日常生产经营监管,确保质量安全。此外,将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产品监督抽检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并及时公布违法违规单位“黑名单”。在强化部门监管的同时,也要更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中国乳业:重整山河
中国乳业这五年
乳业法治,跌宕中稳步前行
让中国娃娃再长高一寸
“三元品质”,从何而来
来自天山的珍贵奶源
蒙牛乳业的品质重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