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看汪涵的方言保护行动

李国斌 王桂芳 《 人民周刊 》(

    作为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兼主持人,汪涵发起方言调查计划,出资数百万元资助调查湘方言。这是社会力量参与语言资源保护的开端,因而汪涵的这一举动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有人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年轻人的方言和爷爷辈不一样了”,录音保护最地道武汉话迫在眉睫了,这不仅仅是武汉的呼吁,不仅仅是武汉方言正在消逝中,也是我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共同心声。方言是记录风俗、民情、文化和情感的工具,但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自己的故乡、到城市中开辟生活,因为偌大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交流的方便,选择普通话成为唯一的、最好的选择,随之而来的是方言被作为“土鳖”“乡下人”的代名词,逐渐被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替代,方言衰减厉害,变得越来越稀薄。乡音消逝,与谁何处话乡愁?似乎成为萦绕在每个人心头难以割舍的情怀。

    所以,当务之急对于方言的认知和保护应该成为共识。只有留住方言,人们才能够在乡音阵阵中记得住乡愁,才可以保护中华民族的文明形态。

    官方和民间的探索的步伐已渐渐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2015年正式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出资数百万元资助调查湘方言,加入了民间的方言保护队伍。作为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兼主持人,这是社会力量参与语言资源保护的开端,因而汪涵的这一举动受到广泛关注。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汪涵为何出“巨资”从事一个方言调查这样的冷门项目?

    乡音是最响亮的声音

    最初为何起意做方言调研?汪涵说,一次去医院看老师虞逸夫时,90多岁的他说:“你要做学问,就要从‘小学’的功夫做起,也就是乾嘉时期的音韵、考据和训诂。你对这方面感兴趣,也会说一些方言,可以先从音韵入手,再旁及考据和训诂。”

    “我希望自己从一个肤浅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有所转变。”汪涵说,对自己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身份,以前还有点骄傲。后来,觉得心里挺别扭。现在由别扭生出一种动力,所谓知耻而后勇,想让自己奋发图强,做一点与职业不一样的事情。加上这些年累积了一些社会资源,于是乎想干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做方言调研吧。他托人联系了湖南著名方言学研究学者鲍厚星教授,有段时间几乎每周都去鲍教授家聊天,了解方言的前世今生,了解做调研要准备些什么,慢慢地心里大概有谱儿了。

    而真正组建团队时,体会到了难处。汪涵说,找方言学学者不难,但是要找二三十个湖南籍方言学专家学者就不容易了。他花很长时间从高校找了一批跟他有同样理想、不计报酬的学者,又找了专门做数据库的专家,搭起一个七八十人的团队。

    汪涵解释,取名为“響應”计划,因为“响”在繁体字中就是乡和音的结合,乡音是最响亮的声音。“可能方言一直在那里响,但是应者寥寥,所以我现在就去‘应’。我这个‘应’的过程也是响——为了让更多人来‘应’。”

    既出资,也参与调查

    全世界现存6000多种语言。不过,这些语言正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从我们启动‘響應’计划到现在,已经消失了好几种,很吓人。”有这种紧迫感,所以从准备阶段开始,工作进展就非常迅速。按正常速度,整理出湘方言的调查词表一般要花两年时间,而这一次在专家学者努力下,仅8个月就把调查词表全部弄出来。暑假里,调查组开始田野调查,在浏阳、新化、长沙等地做了细致工作。

    “響應”计划首期投入近500万元,全部来自汪涵个人出资。汪涵算了一笔账,50多个调查点,每个点5万元调研费,10个调查组每组购买录像、录音、储存设备,后面还将出版一套湖南方言调查丛书。“说实话,500万元是打不住的,如果做得更好、更细,每个词标注到声韵母,耗费的时间更长、财力更大。”

    目前,有很多机构和个人为汪涵的行为感动,有意出资参与到“響應”计划中来,汪涵也在考虑。作为出资人,汪涵也参与了长沙站的田野调查。调查组把方言发音人集中到一个宾馆,大家起早贪黑,根据调查词表,听面前70多岁或者90多岁的发音人读音,然后仔细记录下来,用国际音标和拼音标注,并进行注释。每天常常从早上八九时搞到晚上十点多。炎炎夏日里,拉好窗帘,空调都不能开,因为担心空调噪音会影响原始的声音效果。汪涵说,接下来只要有时间还会参加其他点的调查,希望从中找到一个小小切口,完成一篇长的论文或一本书,跟专家学者做一些学问。

    从保存到保护

    在汪涵看来,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小孩,上海人叫“小人”,邵阳话叫“伢伢”,常德人叫“小伢”,四川话叫“娃儿嘞”。又如上海人会说大转弯、小转弯,北方话里会直接说往南或往北。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

    汪涵说,现在做的调研只是保存,而要保护好,最重要的就是用和说。因此,汪涵将在推广方言上投入一些精力,他计划做一个方言的APP,录制方言流行歌曲,继续在湖南经视举办“方言听写大会”。他的团队已经从全省14个市州各找了一个年轻人,用方言描绘家乡,集合出一张专辑,在大妈跳广场舞时就可以用这些湘方言演唱的律动非常好的歌曲,让大家保持对方言的兴趣。

    汪涵还准备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一档方言类的广播节目,介绍方言背后的文化、古汉语遗存和方言故事。“每天在节目中说一个湖南方言的词或字,告诉他们本字出自哪里。它可能在文字当中沉睡了,但在我们的语言中依然鲜活。”

    “響應”计划完成后,数据库将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汪涵已经在计划做一个全息方言展览。现在调查组去做方言调查,会把没有用的农具收来。汪涵说:“现在很多家已经没有‘撮箕’,这个词可能从孩子的语言世界消失,我们就把撮箕摆在博物馆,配上老人家的发音,旁边是‘撮箕’的解释,包括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儿。这个展览肯定非常有意思。”

    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音,方言和民族语言承载着地方的特色文明,是蕴藏着地方的智慧、技艺、信仰、民风、民俗的特殊载体。保护方言,是传承中华民族、保护文明形态的国家责任。保护方言,是呵护中华根脉、保护地方特色的民族责任。

    方言所表达意思很多用普通话无法译释,为此许多地区和文化团体开始将方言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以各种形式“为方言建档”,“以乡音载乡愁”。每种方言都拥有自己的宇宙,这个宇宙是独一无二的,是从祖先开始逐步发展改良而成的无价指南,保护中华文明形态,方言须有“一席之地”。

创意产业的生存秘诀
看汪涵的方言保护行动
《百家姓》里为何没“芈”
1937年“春运”票价3元2角
历史中的黄飞鸿:武功平庸
筷子最早或只限于夹肉菜
邹韬奋与他的三联
鲁迅是个“老孩子”
齐白石笔下的草虫
莎士比亚:戏剧如同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