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林语堂的“金玉良缘”

吴晓 《 人民文摘 》(

    1967年7月9日,是幽默大师、散文家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女士欢庆50年美满婚姻的日子。他们把结婚50周年纪念日命名为“金玉良缘”。夫妻俩都是福建人,然而,他们“穷”与“富”的家境却是天壤之别。林语堂家境贫寒,廖翠凤却是厦门鼓浪屿银行家、首富的二小姐,他俩门不当、户不对,其中的情缘鲜为人知。

    1915年,林语堂与廖翠凤订婚,但是直到1919年才结婚。这4年间,可把廖小姐等急了。她对人说:“这位林语堂先生和我订婚4年了,为什么还不来娶我呀?”是不是林语堂发生了婚变?这其中自有原因。

    1916年,林语堂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没有马上结婚。一是家中没有钱,他又不愿意依赖家里;二是他接受北平清华之聘,北上任教。林语堂来到北平,眼界大开。他深感自己在基督教保护壳中长大,犹如与外界隔绝,把国文忽略了,对中国哲学也一窍不通,连孟姜女哭倒长城等民间传说也一无所知。所以,他深感惭愧。为了洗雪耻辱,只得推迟婚期,拼命看书,开始真正在中文上下工夫。23岁时,他写出《汉字索引制说明》,由蔡元培作序,得到陈独秀、胡适的赞赏,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此时,他与胡适相识,“犹如触电”,很快成为好朋友。

    林语堂在清华任教满3年后,竟获得一个“半额奖学金”,即每月40美元,到美国深造。他决定前往哈佛大学研究所修学现代语言。同时,胡适又和他有个约定,即回国到北大任教。这时,廖翠凤已经24岁。这时,也只有这时,林语堂才感到如果再不娶廖翠凤,就太对不起她了。

    1919年,他们在一座英国圣公会教堂里举行西洋式婚礼。在林语堂看来,婚礼婚书只不过是形式而已,为了表示忠于爱情的内容和对婚姻形式的轻视,林语堂夫妇把婚书拿出来付之一炬。婚后,廖翠凤就随林语堂踏上开往美国的轮船。

    林语堂与新婚妻子漂洋过海,来到哈佛大学。对于林语堂来说,拥有100多万册的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哈佛就是卫德诺图书馆。

    然而,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廖翠凤急性阑尾炎发作,先后两次进医院动手术,但他们的钱已经花光。这样,林语堂只靠每月40美元的奖学金实在难以维持生活。无奈之时,他不得不打电话给廖翠凤的二哥,借了1000美元,渡过眼前的难关。他在哈佛读完了一年,各科成绩都是A。可是,就在这时他的半官费奖学金,忽然被取消了。林语堂打电报向胡适求助,胡适自己掏腰包,汇了2000美金给他。林语堂被迫到生活比较便宜的法国和德国继续攻读。为了维持生活,廖翠凤不得不变卖了首饰。1923年,林语堂回国到北大任教。

    有人问林语堂,娶了富家小姐,心理上有没有什么威胁?他说:“我不觉得,我很自信。”这是因为廖小姐没有一般有钱人家的大小姐的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她有良好的家庭教养。他们把享有长达50年美满婚姻的秘诀,概括为“给”与“受”两个字。在过去朝夕相伴的日子里,他们各自都尽量在“给”,从不斤斤计较于“受”。

    廖翠凤与林语堂生有3个女儿。当有人问他们没有儿子是不是感到遗憾时,廖翠凤说:“我的确感到遗憾。我样样有福气,就没有生个儿子的福气。”但林语堂一点也不在乎,他觉得他的3个女儿比许多人家的儿子好。            

    摘自《各界》2009.7

变成平民百姓后的陈永贵
揭秘中国第一监狱秦城监狱
“白卷英雄”张铁生的跌宕人生
胡宗南的最后人生
我的妹夫沈从文
林语堂的“金玉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