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如何用实际行动履行这一职责,本报记者与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编剧、安徽广播电视台广播剧编导吕卉进行了对话。
广播剧精品力作不断
记 者:广播剧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近些年,广播剧在反映百姓生活、表现时代精神上出了哪些精品力作?
吕 卉: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基层文化建设中,着力抒写中国梦。迄今为止,我们创作生产的广播剧已有10部作品、连续9届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各广播电台中名列前茅。
这些年,我们精心创作了一系列中国梦主题的作品,为寻梦者加油,为追梦者鼓劲,为圆梦者喝彩。比如,广播剧《大岭村的故事》记录了小岗村18个农民按下红手印、盼望过上好日子的梦,《母亲的童谣》反映了新中国建设者的梦,《“傻子”传奇》描绘了改革开放先锋的梦,《举起你的右手》呈现了一位普通少年的梦,《爸爸的脊梁》,唱响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科技强国梦,《板车女孩》中的小凤以瘦小的身躯,拉着板车带瘫痪的爸爸千里求医,用醇厚的亲情和坚韧的毅力,创造了一个梦一样的奇迹。这些作品不是远离日常生活经验的故事,而是来自于每一个有过梦想,并且为梦想奋斗过、哭过、痛过、笑过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故事是创作源泉
记 者:随着网络的发展,广播剧也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对此,你们如何创新传播手段?效果如何?
吕 卉:融合新媒体,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新时代的百姓故事,既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近年来,我们全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与时俱进,打造融媒体的微广播剧。
微广播剧,是指通过微数字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音图文融合传播、长度在10分钟之内的微型广播剧。因其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容易形成规模化生产;每集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和收听的习惯,便于手机传播。
2015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将微剧列入“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奖序列,安徽广播电视台和香港中文大学、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微剧《打酱油》是首部、也是全国唯一一部获得此项殊荣的微广播剧。
安徽是一方英模众多、好人辈出的热土,这些人,根在基层,长在民间。2016年,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明办、安徽广播电视台出品,推出百集微广播剧《安徽好人》。搜集了10多年来1000多名上榜“安徽好人”的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戏剧性的人物事迹,用紧凑的节奏和情感悬念,讲述100位“安徽好人”的动人故事。例如获得第14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板车女孩》就是以“安徽好人”中黄凤为原型,讲述这个安徽农村小女孩用自制板车拉着爸爸千里求医、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呵护、成长为一个心有阳光、懂得感恩的少女的故事,引起较强的社会影响。
该系列录制完成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安徽广播电视台各频率展播,在新浪等主流网站和在国内主要音频软件上,包括荔枝FM、喜玛拉雅、蜻蜓FM等开设微剧频道进行推广。并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转发,分享给手机用户,引起广泛关注、转发、点赞。这次实践是一次成功的融媒体创新尝试,今后,我们要把微剧《安徽好人》作为一个文化品牌,长期来做。
成风化人富民安民
记 者:听说你们的一些广播剧不仅有较高的收听率和较好的口碑,而且创造了经济价值,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经验?
吕 卉:有人说,文化只花钱不赚钱。事实上,文化既有成风化人的社会功能,也有创造财富的经济功能。截至2018年3月5日,电影《红海行动》,票房已突破30亿元;《厉害了,我的国》正在热映,影响超燃。全国有不少地方把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致富的生产资源,闯出了产业发展、群众富裕的路子。
我们今年正在创作的系列微广播剧《第一书记》,通过新闻报道剧的形式,讲述安徽省选派80后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故事。这个系列不仅仅是宣传先进人物,每个第一书记的故事,都围绕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农副产品和当地电商平台来编写,音频视频相结合,有图有故事,既是一个作品,也是一个产品。通过新媒体传播,带动当地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的推广,起到文化富民的作用。
另外,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也是我们基层文化建设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我们明年策划创作的系列微广播剧《只进一扇门》,就是文化便民的一个尝试。通过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跑政务机构办事发生的真实素材,创作这个系列,起到文化便民的作用。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趋势。我们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