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高考作文中看到时代(墙内开花)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6月12日   第 07 版)

  年岁有加,翻开高考试卷,发现只剩作文题可勉强一试。与我有同感的成年人,可能占了一大半,不然,怎么解释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成为全民话题——其他的咱们不会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郎士曾说,在他死后百年,如果能在书林中挑选,他将毫不迟疑地取一本时装杂志,“妇女服饰能显示给我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告诉我的都多。”照法郎士这个逻辑,我似乎也可推断,不断演变的高考作文,所承载的这个时代的密码,比很多作家都要多。

  比如翻开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首先能留下感慨的是全国卷III,题目聚焦于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凝聚了几代青年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的考试,已经造就了无数家庭与个人的命运改变。如今,第40个年头的年轻考生可以幸运地发些议论,而我们前面这39年的考生,则只能在考场外手痒。

  国家发展始终是全国考试选拔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个时代的发展,自然也在高考作文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全国卷I,干脆给出了包括“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在内的很多“中国关键词”,让考生们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里有个好玩的插曲,看罢此题,本报编辑部沸腾了一小会儿,因为这就是30多年来,我们外宣媒体一直做的事情啊!青年学子们,明年高考前,知道该读哪家报纸了吧?

  大概是与我心有戚戚焉,江苏干脆选取了一个固定的意象“车”,让考生写出时代的变迁与观念的转变。

  有趣的是,几个作文题不约而同地关注了未来。北京卷的考题之一,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只是拍照时间设定在了2049年;上海不甘示弱,干脆让考生写“预测”这个话题,以至于有网友感慨,“上海:看你们谁预测到了作文考预测”。

  对理念的探讨,同样紧密关照时代。无论北京卷对“纽带”的关注,还是浙江卷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辨析,抑或是天津卷对“长辈这本书”的思考,都是这几年社会热议的问题。年轻学子的看法或许不足以影响舆论,但引导他们想些问题,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应有的使命。

  说来有些无奈,高考作文有些像我们新闻行业,考试过后就乏人问津了,就连考生自己,也大都从此不闻不问。这也无妨,这股来得凶猛、去得飞快的文化潮流,一年总会上演一次,流水无情、落花有意,我们借此看看身处的时代。

放你的匠心 在我的手心
高考作文中看到时代(墙内开花)
众筹难忘的青春记忆
记忆中最美的春天
纪实文学《英雄初心》出版
主流电影题材领域的新开拓
画家马万国捐赠作品《昆仑曙光》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