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华民族永远与世界风雨同行

于洪君 《 人民论坛 》(

    【摘要】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阻击战”“经济复兴战”和“舆论争夺战”中,中国共产党展示出非同寻常的组织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表现出愈挫愈勇的钢铁意志和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大疫后的世界将发生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千变万化背后不变的底色: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彰显和强化;世界各国彼此需要共谋发展的经济态势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社会制度角逐与国际影响力之争不会改变,只会更加激烈和复杂;不同文明形态既彼此有别又互通互鉴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但会有新的特点和内涵。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时代变局,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关键词】中国  外部环境  全球抗疫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正在经历的2020年,注定会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年,同时也注定会成为人类社会编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深化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进入重要时间节点;国际社会抵制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新霸权主义,共同开启新一轮全球化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处在重大历史关头。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但严重扰乱了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发展和安全议程,无情地摧残和撕裂着人类社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竟以这种艰难异常且痛楚万分的特殊方式,走向纵深。

    中国成功应对“三大战役”功不可没

    中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且贡献巨大。

    从世界卫生组织每日更新的数据可知,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的袭击基本上没有“死角”。中国是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暴发的重灾区,也是全球抗疫阻击战的第一战场。中国政府本着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负责,又对人类公共卫生事业负责的态度,在确认新冠肺炎病毒具有人际传播属性后,果断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先例可循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取得了抗击疫情“第一冲击波”的重大战略成果。虽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同时为国际社会全面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宝贵经验。

    今年6月,北京突发疫情。疫情“第二冲击波”即将来临的预言和传闻不胫而走。北京市政府和北京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紧急动员,众志成城,通过“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单位为战、社会为战、全民动员”的战时体制,迅速筑起防疫抗疫的钢铁长城。在保证经济生活持续不断、社会运行井然有序的前提下,仅用28天时间,即新冠肺炎两个潜伏期的时间,实现了确诊病例零增长,将可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第二冲击波”遏抑在萌芽状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赏。然而,全球抗疫形势仍十分严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治理体系不同,应对疫情思路亦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实行“群体免疫”,对疫情肆虐基本上放任自流;有的国家实行非强制性管控,对社交活动与民众聚会似管非管,防控疫情涣散无力;也有的国家放松管控后局势反弹,不得不重新考虑延长国家紧急状态;还有的国家缺乏统一协调,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防控措施和手段相互掣肘,导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传播和蔓延。与纽约、旧金山、圣保罗、墨西哥、新德里等其他超大城市相比,北京在这场异乎寻常的“大考”面前,交出了不但令本市民众满意、让全中国满意,同时也让全世界放心、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出色答卷。

    鉴于疫情反弹风险很大,外部输入压力持续存在,中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全国性常态化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抗疫合作,继续本着公开透明负责的合作态度,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主动分享防疫技术和做法。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通过对外提供无偿援助、派遣医疗专家、出口防疫物资等多种方式,实实在在地支持世界各国的抗疫斗争,为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中国经济复兴战政策得力,有望突围在先。

    目前条件下,世界各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手段是隔离病毒,而隔离病毒的主要方法是最大限度地控制人际交往。这种人与人彼此隔离、国与国相互封闭的疫情阻击战,不可避免地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在此背景下,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剧烈震荡。为防止出现上世纪20—30年代那种大萧条,世界各国一方面继续想方设法阻击疫情,另一方面陆续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和民生救助方案,全力拯救已经千疮百孔并且仍在持续下滑的经济。

    受疫情形势复杂化和世界经济衰退双重影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向好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内外循环受阻,下行压力超常。中央反复强调要稳定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和预期,要确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基层运转。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各地复工复产复运复市,快速推进,企业经营活动大都基本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已经收窄。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世界经济形势,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可以预见,只要努力贯彻中央决策,奋力拼搏,攻艰克难,我们一定会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一定会把遭受的经济损失挽回来。包括西方国家媒体在内,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即在世界经济复兴战中,中国有望首传捷报。

    中国在舆论争夺战中趋利避害,以正视听。

    世界舆论场从来就不是风平浪静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风谲云诡的国际舆论斗争更加激烈复杂。西方某些势力,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为转移疫情防控失误、救助经济不当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持续不断地对中国发起舆论攻击,其主要做法是:极力污名化中华民族、极力将抗疫斗争政治化、极力诋毁中国国际形象、极力强化对华经济围剿……当前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展开的国际舆论战,已经与经济战、外交战、法律战密切交织。美国因疫情持续蔓延、失业有增无减、社会问题与种族冲突彼此交织,内外政策变得空前野蛮。共和党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反华煽惑,诱骗选民的势头进一步加大。民主党基于其国际政治思维和竞选需要,也在打“中国牌”。国际上出现了少数国家跟随美国盲目反华的消极态势。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始终坚持通过政治对话、友好协商、包容互谅解决国际关系问题的一贯主张。中国没有也不会无端地制造矛盾,或者挑起舆论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但也不会无原则地妥协忍让,消极设防,任凭别人抹黑和毁谤。在当前这场愈演愈烈的国际舆论大博弈中,中国正巧妙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工具,全力开展政策沟通促进民心相通,时而主动出击,先声夺人,造成以我为主的道义优势;时而转守为攻,后发制人,配合抗疫合作与经济互动,形成内呼外应的联动格局。

    中国努力引导国际舆情朝着有利于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全球治理的方向持续发展。就连西方国家的某些媒体,常常也不得不客观而理性地报道中国发展成就,反映中国抗疫成果,赞叹中华民族为人类进步所作的特殊贡献。中国总是打不赢舆论战、被动挨骂的判断已成过去式。中国人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积极进取,得道多助渐成进行时。

    疫后世界将在变与不变的对冲中走向未来

    由于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出发点落脚点相去甚远,防控疫情的措施截然有别甚至相互冲突,近年来因新霸权主义恶性膨胀而受到严重冲击的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变得支离破碎,弱不禁风。大疫后的世界面貌,包括力量对比关系、地缘政治格局、大国关系框架、国际组织的地位和国际关系准则等,都将发生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变化。但是,综观各种因素,辩证地历史地发展地看,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动荡,全球治理如何转换,人类社会基本属性和发展大势不会有颠覆性改变,只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彰显和强化。

    此次疫情的发生与蔓延再次证明,恶性传染病对人类的攻击不分民族与种族,不分国别与疆界,也不论宗教文化与价值观体系、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大规模传染病,始终是人类公敌。大疫面前,没有哪个民族能够独善其身,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于难。人类社会正在遭遇的,是百年未遇的特大生存危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是共同性灾难和挑战。

    今后,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还会有更大突破,医疗保健水平还会不断提高。但在繁衍生息、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无法排除突如其来的意外冲击和灾难。面对共同威胁和挑战,各国人民除相互支持、彼此救助、风雨同行、和衷共济,并无其他选择。目前,全球抗疫格局已初步形成,虽然总体进展不尽如人意,个别国家和某些势力甚至背道而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意识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大疫之后,世界各国安危相关、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意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信心。

    世界各国彼此需要共谋发展的经济态势不会改变,只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人类社会早已成为密不可分的发展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目前的疫情极大地破坏了世界经济运行整体节奏,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断裂,但各国经济的互联性与互补性、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在此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到纯粹的主权经济时代,都不可能在离群索居的状态下独立生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只会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而不会有半点削弱。

    美国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推动外国企业撤离中国,企图打造没有中国参与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一个排斥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新格局,更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一个经济体系完整、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是在全球贸易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更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第二大经济体。没有中国的广泛介入和深度参与,大疫后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不可想象,如同没有美国、欧洲、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各个国家共同参与,世界经济整体性难以维系一样。当然,面对今非昔比的世界经济走势,面对深刻调整中的国际贸易秩序,中国不能以小农心态去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组,也不能以小贩心态去应对正在形成的新的国际经贸规则。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更加积极进取、更易于合作的建设性立场,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社会制度角逐与国际影响力之争不会改变,只会更加激烈和复杂。

    人类社会本来就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对立统一体。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管理模式,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相互比对、彼此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进入近现代历史阶段后,民族国家间的竞争与角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种经纬万端、变幻莫测的竞争与角逐,对整个国际关系发展进程,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有着潜移默化但不可低估的深刻影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中华民族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在抗疫阻击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经济复兴战中率先突围,治理理念的先进性与制度体制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同时也使某些势力惶恐不安。他们担心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积累丰富经验,会变得更加强大;担心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建设,会站上道义制高点;担心中国政府在经济复兴战中夺得主动,会动摇其世界地位……因而不择手段地污名化中国,诋毁中国人民的抗疫成果、贬低中国的制度和体制优势、否定中国为人类共同安全与进步所作的独特贡献,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中国制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大疫之后,世界上的制度之争、国力之争和影响力之争,可能进一步升级,国际战略对立和地缘政治冲突将异常尖锐。国际社会必须认真准备共同应对新霸权新冷战带来的新威胁新挑战。

    不同文明形态既彼此有别又互通互鉴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但会有新的特点和内涵。

    人类社会自古就是不同文明共同组成的历史集合体,当今时代的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世界各国只有各具特色才能获得相互促进此生彼长的发展前提,只有平等相待才有获得取长补短交流互鉴的现实可能,只有开放包容才有获得兼收并蓄协同发展的不竭动力。此次疫情全球暴发,世界各国抗疫行动大不相同,不同文明形态的差异性、独特性、互通性与兼容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和释放。文明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地域区域之别,再次被复杂而具体的人类实践所证明。不幸的是,某些势力顽固持有的“文明优越论”,也在全球抗疫行动中得到了传播和放大。

    但不管怎样,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目前仍在持续发展的疫情阻击战、经济复兴战和舆论争夺战,终究会告诉人类社会:世界各国必须加强联系与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与排斥,彼此嘲笑与诋毁。人类社会应当懂得也终究会懂得:任何形态的人类文明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大疫之后的国际社会,会更加警惕和防范某些国家固守“文明优越论”的危险性,更加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更加理性地面对不同文明关系的复杂性。文明共生仍将是大疫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只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中国已经开始为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化进行长期准备

    在国际社会还没有找到战胜新冠肺炎的济世良方的严峻形势下,以邻为壑、相互仇恨、彼此隔绝的“政治病毒”仍在疯狂传播。嫁祸于人、诋毁他国、鼓动战争的“精神瘟疫”依然挥之不去。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时代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8日已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由于国际力量对比关系加速演变,大国关系框架深刻改变,中华民族今后将别无选择地长期处于国际事务的风口浪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内外工作两个大局中全面执行总书记指示精神,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清醒头脑,始终坚守底线思维和昂扬斗志,努力做到观察国际风云变幻“一叶知秋”,应对突发事件“防微杜渐”,坚持不懈地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百年巨变中,在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中,破浪穿行,一往无前,不断接近理想目标,最终抵达胜利彼岸。

    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社会在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走向未来的曲折进程中,总会遭遇源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风险和危机,总会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无法预见的危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社会安全与发展利益密切交织、前途与命运彼此相关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早有科学判断和思考,反复强调各国发展利益、安全利益的关联性和一致性。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也在许多场合,一再阐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目前是、今后也仍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石,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对外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行动指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后,习近平主席与许多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通电话,强调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合作,更需要维护多边主义,更需要坚持国际公正和道义。中国将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显然,大疫之后,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灵活运用相关政策对待和处理涉外事务。中国与世界同在、与时代同行的意志与决心,将凝成永恒。

    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全球性抗疫合作。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治理体制不同、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不同,面对无法预测和抗拒的重大灾难,世界各国并非都能独自应对。一些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寻求外部支持和帮助,理所当然。外部力量尽最大可能施以援手,天经地义。这符合人类社会的人道主义品格和本性,符合危难关头和衷共济的永久诉求。此次抗疫期间,中国得到许多国家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友好人士的支持和援助,中方已多次就此表达了谢意。同时,中国一开始就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及时通报疫情发展情况和各种防控措施,得到世卫组织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后来,随着国内防控形势渐趋稳定,中方开始向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向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赏。

    西方某些势力企图利用疫情蔓延制造冷战,将国际抗疫行动引向对立与冲突的轨道,但大疫当前,人类社会要求共克时艰、相互救助的健康意识和主流诉求不可违逆。鉴于全球抗疫行动可能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参与全球抗疫仍将采取合作方式。中国的付出和努力,既会得到充满善意的回报,也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包括敌对势力恶意攻击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不管形势多么复杂,任务多么艰巨,遭遇多少艰辛挫折,中国都会矢志不移,砥励前行,坚持全球抗疫合作,承担应有责任,履行相应使命,发挥更大作用。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中华民族不会有任何退缩和动摇。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在防止经济全球化倒退、探索建立新的经贸秩序、推进新型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价值和作用。大疫之后世界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新选择,作为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新范式,仍可带动世界各国摒弃社会制度差异,超越意识形态纷争,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理念对接、政策法规对接和机制体制对接。

    进入2020年以来,由于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国政府都不得不将施政重点转移到防控疫情上来。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干扰。一方面,国内企业面临生产、流通、融资、用工、安全等多方面困难,走出去的意愿下降,执行境外合同、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能力打了折扣。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无力继续推进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新项目新工程此呼彼应的状况一段时间难以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势力借机唱衰“一带一路”前景,挑拨中国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测因素有所增加。

    对此,中方已有清楚认识和足够准备,已在资源配置、着力方向、政策引导等各方面作出新的安排和部署,以确保“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平稳运行。从长远看,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一如既往、攻艰克难、百折不回,又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严格恪守稳中求进总方针,调整行为方向,优化项目质量,提高合作水平,化解安全风险,确保人员安全。要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将“一带一路”建设与保障国计民生、推进公共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进来。在今年6月召开的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一次强调:中非之间“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快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并将合作重点向健康卫生、复工复产、改善民生领域倾斜”。这一重要表述,显而易见,并不仅仅针对非洲,同时也适用于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合作伙伴,适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

    总而言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大流行,标示着人类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人类社会自身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并将持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基于这样的判断和思考,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长期考验,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树立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开明开放包容合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贡献的影响力感召力。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老的中华文明,将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加速成长为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与世界风雨同舟的历史进程,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太平洋岛国研究”(项目编号:15AZD043)阶段性成果】

北京速度与中国力量
专访吴尊友:北京为何能迅速控制住疫情
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实践经验
北京疫情防控的特殊重要性与重大价值
公众参与重大传染病治理的经验启示
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的优势与作用
动态战疫中的心理疏导对策
北京快速遏制疫情反弹的机制与手段
差异化+精细化:疫情防控的方法论
中华民族永远与世界风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