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干实干好

《 人民论坛 》(

    项久雨    李  平

    【摘要】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广阔天地和坚实舞台,在基层锤炼意志、发挥才智、成就事业,是青年学子实现使命与担当,实现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帮助毕业生扎根基层、在基层“干得实”“干得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基层  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诸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项政策。每年有大量毕业生到村镇一级的基层单位工作,致力于扶贫开发、农村教育,奉献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全社会和各高校的重大使命。如何继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在基层干实干好,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

    当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责任重大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模式,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文件,明确要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大学毕业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广阔天地和坚实舞台,在最前沿、第一线学习本领、磨炼意志,与人民群众共患难,是广大青年学子实现使命与担当,体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用人单位“难招人”,另一方面,广大毕业生也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就业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同时,大学毕业生有文化、有理想、有朝气,他们去到基层一线充实工作队伍,给基层带来新鲜血液和力量,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干部工作队伍老龄化、学历低等问题。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应该是有自信、有担当、有本领的开拓者、奋进者、奉献者。广大高校毕业生要乐于奉献、乐于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政策、学校、“关系圈”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能否真正扎根基层的关键因素

    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实干好,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基层发展为目标,以更好发挥毕业生作用为核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长效工作机制。高校毕业生能否真正扎根基层,受到政策落实、政府、学校、“关系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策的衔接机制和保障机制弱化。政府和社会要创造条件,使毕业生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在基层工作,在基层干好干实,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归属感。但在实际工作中,政策落实不严、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时,往往会遇到上升空间窄、融入基层难等问题,当他们频繁感到“工作无聊”“没有成就感”“没有归属感”“发展空间受限”时,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激励机制、荣誉机制、保障机制。政策越到基层,面临的细节问题越多,各级政府要保证各项政策既能不折不扣落实,又能有效衔接。

    政府、高校、基层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程度不高。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全心全意服务基层,经常“5+2”“白加黑”地干工作,但是,“同工不同酬”“所干所得不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的各项政策趋于完善,但毕业生在基层的工作分工、人员编制、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细化完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根据地”,但是,一些高校的教育倾向于学科化、专业化,使得广大青年学子完全脱离基层、不了解基层。另外,一些大学生秉持传统的就业观念,难以接受从城市再回到农村的“宿命”。基层是广大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各类人才应该在这里集聚,大显身手、各尽其才。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最好方式,基层是毕业生建功立业、成就理想、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政府、高校、基层单位之间必须通力协作、密切交流,通过工作联系反馈机制服务广大毕业生,协同培养基层人才。

    个人“关系圈”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青年一代的思想活跃、丰富,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速度快。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在即将毕业走入社会之际,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他们必然会受到来自家庭、同学、朋友等多种观念的影响。在个人“关系圈”中,不免有过度追求薪资福利、追求经济发达地区、优越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人群和声音存在,这会对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建功立业产生消极影响。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认识职业选择、合理审视自身能力素质。

    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能够“下得去”“干得实”“干得好”

    高校应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握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的重大战略意义,从思想引领、政治教育、宣传引导、实践锻炼、指导服务等方面入手,把工作做细做实,帮助毕业生扎根基层,引导毕业生能够“下得去”“干得实”“干得好”。

    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广大青年学子具备吃苦耐劳的品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敢于奋斗、乐于奉献的时代新人。

    全方位宣传引导,帮助毕业生树立健康就业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培养青年的就业观时,要把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利用新兴媒体的影响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微信、微博、校园论坛等平台,大力宣传国家政策与激励措施,宣传典型案例和基层文化特色。

    多方合力构筑协同育人体系。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培养人才与服务基层相结合。政府、高校、基层单位、企业、家庭等主体要紧密联系、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字字倾心,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校青年毕业生义无反顾,奔赴祖国各地基层一线,奉献青春、贡献力量。高校毕业生应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

    (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天山学者,喀什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武汉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③邱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职业生涯如何更有获得感》,《光明日报》,2017年12月9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

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
大学生在基层的成长空间广阔
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干实干好
如何让“空巢青年”不“空心”
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让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精神的灯塔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