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大学生在基层的成长空间广阔

《 人民论坛 》(

    蔡红建

    【摘要】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不做犹豫者、懈怠者、旁观者、畏难者,不做“佛系”一族,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定者、奋进者、开拓者、搏击者。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基层就业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鼓励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在基层创业,立志在基层干出一番事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基层最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在基层的成长空间也更广阔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人才投身基层。无疑,我们需要派驻工作组、工作队、第一书记到薄弱地区去攻坚,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同时,我们更需要引导鼓励各类人才,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去深入到基层第一线。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达到820万人。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也就是说,如果大学毕业生都在城镇就业的话,按近年的就业安置规模来看,全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只能解决本年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行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7万人,占比8.9%,而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数占比为31.5%,甘肃省则为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与人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广大西部地区、基层地区对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人才不充实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从年龄阶段上看,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毕业后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将紧紧连在一起。基层好比是摩天大楼的基础,大厦要想盖得高,就必须要有更深、更宽、更坚实的基础。同样,一个人要想取得巨大成就,也必须要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事业有成的人莫不如此,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偏僻的井冈山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40年前,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的1977级、1978级大学生,他们上过山、下过乡、扛过枪、插过秧,知青岁月给了他们无尽的财富。

    今天的深圳是众多毕业生向往的地方,40年前,它只不过是一个小渔村。今天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革命老区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个成长成才的平台,相对于人才济济的经济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地区成长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缺的不是资金技术,而是有知识、有思想、有创意、有理念的人才。这些地区,在“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引领下,在广大毕业生的奋斗中,也必将成为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高校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熟悉国家政策,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干实干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引导大学毕业生去基层,不只是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学校就业率的举措,而是一件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引导大学毕业生去基层,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需要社会营造舆论氛围,更需要作为连接毕业生与基层用人单位之间桥梁纽带的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引导毕业生去基层,高校首先要做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远大才能把事业做大,各高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耐心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要立足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特别要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动员引导工作,用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等名篇名言教育大学生,让广大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号召毕业生党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不做犹豫者、懈怠者、旁观者、畏难者,不做“佛系”一族,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定者、奋进者、开拓者、搏击者。

    引导毕业生去基层,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除了大城市、“大单位”,还有广大的农村、基层单位也是人生成长的大舞台;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成就大事业的政界精英、学术巨匠、商界巨子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随着交通设施、科技通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事航天科技事业,还是在茫茫无垠的沙漠防风治沙,亦或在乡镇农村进行基层社会建设,都是在为祖国作贡献,地域、岗位都不是障碍;使广大学生了解到乡村角落里的费孝通、水田稻间的袁隆平、手术台上拿着柳叶刀的吴孟超、实验室里的屠呦呦、天天与病毒打交道的侯云德,都可以在基层实现卓著成就;使广大学生能够感悟到,只有奋斗的青春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才能使个人价值实现最大化。高校在宣传杰出校友辉煌业绩的同时,更要帮助毕业生透过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就光环,看到他们背后的艰苦奋斗经历。

    引导毕业生去基层,高校还要帮助大学生了解熟悉国家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各地为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要“吃透”政策精神,熟悉掌握这些政策措施,能设身处地地给毕业生讲具体、讲清楚,使毕业生能够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同时,还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到基层亲自去看一看,客观认识基层。此外,也要邀请一些在基层做出成绩的毕业生、“过来人”回到学校,给在校大学生分享他们在基层成长的成功与喜悦。高校也要像设置校长奖学金那样,对于去基层一线就业的毕业生给予重奖,出台更多鼓励措施。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带着项目去基层创业的毕业生,学校要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给予具体指导,要经常关心他们在基层成长的点点滴滴。

    大学毕业生要敢于扎根基层,要在基层沉得下、留得住

    政策支持和学校教育是让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外在因素,能否真正选择去基层工作,能否在基层长期工作,大学毕业生是最终的抉择者和实践者。

    很多基层单位工作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收入待遇低,“出头露面”的机会不多,成绩也不容易被领导发现,很多毕业生害怕到基层单位工作,担心“下去”之后一辈子就被埋没了,还有的毕业生觉得去基层工作不体面,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的常见心态,有的也可能是实际问题。

    毕业生首先不要害怕去基层。试想,如果袁隆平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地亲自在稻田插秧实验,又怎么能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实际上,现在大学毕业生去当村官已经不如前些年那么容易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差别越来越小,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优美的风景,广大农村吸引着众多的城里人和大学毕业生。就拿北京大学出了名的两个“屠夫”校友陆步轩和陈生来说,谁又能说清楚他们是属于哪一阶层呢,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都没有留恋大城市大机关的“铁饭碗”,但他们最终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与理想,他们是北大的骄傲,他们创造了社会财富,消化了众多就业岗位,他们做到了个人价值、学校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求职找工作好比投资买股票,在从众心理作祟下,股民多是买涨不买跌。而“股神”巴菲特则不是这样,他有一句经典的投资名言:“当别人贪婪时你需要害怕,但别人害怕时你需要贪婪。”他常常在股市低点时买进,在别人纷纷进入的时候选择退出。毕业生下基层如同投资股市,要做好规划、选好标的,在人人都不愿意下基层的时候,你下基层可能就是明智的选择,就是将来的赢家。毕业生下基层不是因为在大城市、大单位当不了“凤尾”才去的,大城市、大单位固然有很多信息资源和年轻毕业生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基层工作也同样可以获取这些。

    毕业生只有在基层,才能获得一线最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在基层,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基层,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加凸显自身的价值。今天有决心去基层,明天一定是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骨干中坚。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哪怕是沙漠中含金的沙子,淘金者也会翻山涉水费尽千辛万苦深挖细淘。基层岗位也是有限的,毕业生要主动抢占基层就业制高点,占住了先机,就成功了一半。

    基层需要大学毕业生,更盼望毕业生能够沉得下,留得住。纵观历年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有逃离的、有扎根的,也有后悔的、有重返基层一线的,还有去补基层锻炼这一课的。毕业生要想在基层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第一,要去除“镀金”“过客”、把基层当“跳板”的“临时”心态,而要做好长期扎根基层工作的心理准备,真心实意为基层民众服务;第二,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勇于面对现实,有了充分的心理预期,才不会有太大的落差,幸福感才会更强;第三,要虚心向基层大众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毕业生在基层与民众的联系最直接,最了解一线的情况,最容易向群众学习,加之基层的大学生最少,毕业生扎根基层单位也最容易干出成绩;第四,要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发挥优势,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推动基层工作,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学习,大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学习,在基层也要把这个优势保持下去;第五,还要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总免不了会遇到各种磕磕绊绊,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每个人搭建了人生出彩的舞台。基层是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的广阔平台,基层的每一步都可以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基层是大学毕业生成长的沃土,扎根基层,根深才能叶茂,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成长才能茁壮,人生华章才会更精彩。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新华网,2017年1月24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

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扎根基层
大学生在基层的成长空间广阔
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干实干好
如何让“空巢青年”不“空心”
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发展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让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精神的灯塔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