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

民生周刊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安徽寿县:培育新农人 壮大生力军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 民生周刊 》( 2023年10月23日   第 03 版)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像石秀成一样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

    “再过10天,水稻将迎来丰收。和往年相比,今年气温偏低,稻子的生长期延长。”着手归置机械,寿县创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祥胜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好了准备。

    10月10日,《民生周刊》记者一行来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阵阵稻香扑面而来,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涌起金黄色的稻浪。放眼望去,宛如一幅绝美的秋收画卷。

    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淮南市寿县国土面积294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人口近140万。通过深化与高校合作,该县支持科技特派员主动下乡,培育高素质新农人,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围绕全面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寿县推进农民素质素养提升,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3年,全县共培育高素质农民400人,其中专业生产型200人、技能服务型200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朱善敏说。

    生产方式转变

    驱车从寿县县城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38公里就到了陶店乡。拥有人口1.47万,陶店是寿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由陈祥胜创办的合作社就在这里。

    作为寿县当地有名的种地能手,56岁的陈祥胜今年托管土地2986亩。由他创办的寿县创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具备标准化粮食仓储能力3000吨,日烘干能力140吨,拥有各种农机具20多台(套)。

    从事粮食育种近10年时间,陈祥胜见证了过去10年间农业的发展变迁:土地的集中度更高,基础配套设施更为完善。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传统种地全凭经验,基本是靠天吃饭。如今,机播、机收、无人机防治,大型机械装备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陈祥胜感慨道。

    无论是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还是省里主办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陈祥胜都积极参加。培训回来,他再将相关内容传授给合作社其他成员。

    小麦的播种时间、农用机械技术、病虫害防治、赤霉病预防、机插秧技术……除了种植方面,培训内容还涉及管理经营等。

    通过培训学习,陈祥胜的视野更为开阔,经营思路也有了转变。

    寿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以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发展方向就是把粮食做优做强。在陈祥胜看来,种植普通粮食的经济效益不高,只有做优质粮食才有出路。他将目光聚焦粮食育种,“小麦高于普通小麦价格30%,水稻高于普通水稻40%”。

    不过,和普通的粮食种植不同,粮食育种对农业技术要求更高。按照标准,种源的纯度要达到99.9%以上,对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高素质的新农人才能完成。

    不经过学习培训,传统农民难以适应当下的农业生产。此外,机械操作方面更需要年轻人。然而,懂技术、会管理、有情怀的新农人目前非常稀缺。

    亟须年轻人“接棒”

    “销路不愁,但愁没有人干。尤其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谈及蔬菜种植,隐贤镇华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有东道出自己遇到的难题。

    1989年开始外出打拼,王有东2013年返乡搞起蔬菜种植,如今是老乡鸡的蔬菜供货商。在此之前,他种植的蔬菜以出口为主。

    从事农业30多年,王有东坦言,需要年轻人来替补。虽然有技术、有资金、有销路,但没有年轻人“接棒”。苦口婆心动员来的儿子,干了一年多,就跑到上海从事销售工作了。

    参加学习培训时,王有东注意到,这些从事农业的学员年龄普遍偏大。之所以留不住年轻人,王有东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蔬菜种植较为辛苦,夏天棚内太热,冬季棚内外温差大;另一方面,种植蔬菜收益不高,投入和产出不匹配,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60后现在是种地的主力,70后就不愿意干了,80后基本没了。”退休之前,戚士章曾担任安徽寿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对于农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他有着深入思考。

    以粮食种植为例,戚士章去年做过测算,按照一麦一稻两季粮食,每亩地纯收入每年仅为1147元,种10亩地还不到1.2万元。而根据人社局的数据,在上海务工,年收入可达6.7万元。二者对比,粮食种植收益显然较低。

    此外,机械、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增加,而粮食价格上涨空间不大。想要留住人才,农业就要适度规模经营,整体效益要提升。

    对于农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情况,54岁的寿县力杰水稻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顾广银感受颇深。2015年,他返乡创业。在此之前,他已在上海从事农业多年。

    虽然干了半辈子农业,但他坦言,自己已难跟上当下农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很多农业机械设备玩不转”。去年,他动员大专刚毕业的大儿子回村发展农业。

    未来农业的方向

    过去几年间,寿县力杰水稻种植合作社先后购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烘干机、插秧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并建设了标准化育秧工厂。

    在顾广银看来,全流程机械化是未来粮食种植的方向,“从机插秧、旋耕到统防统治,再到机收机播及秸秆还田、土地深翻,将全部由机械设备来完成。”

    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称,安丰塘古称芍陂,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目前的安丰塘,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近1亿立方米,自流灌溉面积67万亩,是寿县人民的“造福塘”。

    顾广银创办的寿县力杰水稻种植合作社位于安丰塘的北部。3年来,合作社累计示范推广水稻、小麦等新品种47个,示范推广一季中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稻田草害减药防控技术等农业新技术9项。

    “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仅节省大量劳动力,显著增加经济效益,还有效防止农业面源污染。”谈及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改变,顾广银说。

    不仅是用于粮食作物,新技术、新设备也广泛用于蔬菜种植。10月11日下午,种菜大户石秀成向参观者介绍起自己研发的设备:“这套大棚风口全智能闭合装备可根据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设定,从而及时自动调节棚内的温度,这就告别了传统的人工放风。”

    出生于1981年的石秀成毕业于河海大学。如今,他已从事瓜菜种植12年。由他创办的寿县花儿果蔬种植家庭农场是寿县唯一一家标准化育苗企业和科技型农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石秀成和哥哥石秀辉不断探索。除了大棚风口全智能闭合装备外,还自主研发了育苗定时定量浇水设备。根据不同阶段的瓜蔬种苗对水肥的需要,该套设备可定时或定量对瓜蔬种苗进行浇水施肥,可提高20%的水肥利用率、提高18%的种苗成活率。

    培育新农人

    回顾过去几年,石秀成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

    7年前,他孤身一人来到寿县正阳关农场,租了98亩地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2018年8月,他创办寿县花儿果蔬种植家庭农场。

    创业之初,2017年6月17日的一场持续大雨,瓜果全部泡在水中,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2018年1月3日的一场暴雪,又压塌了用于育苗的5000平方米的连栋大棚,瓜菜种苗尽遭损毁,种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37万余元。

    通过3年的奋斗,石秀成实现扭亏为盈,还带动周边乡镇及县市126户农户从事瓜蔬种植,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

    过去3年间,石秀成先后被聘为淮南市市级科技特派员、县级特聘农技员、寿县科技学校的校外实习教师。由他创办的农场也荣获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生态农场等荣誉。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像石秀成一样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

    围绕作物生产全过程,寿县重点培训良种选购、制种、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建设等内容。除生产技术技能外,该县在新农人培训中还侧重于培育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人才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所需人才。

    通过强化在田间地头实践实训,用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田间学校,寿县切实提升农民实操水平。

    谈及高素质新农人培育的重要性,寿县县长孙奇志说:“通过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夯实稳粮扩油人才支撑,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从而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