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作业设计、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助力老师精准教、学生精准学、学校精准管。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数字化正在催生新的教学和学习革命,创造处处能教、时时可学的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促进教育生产力的释放。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考试阅卷等场景中,已经可以看到明显的数字化进展,比如智慧白板的应用、机考系统的自动批阅等,作业环节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在探索中。
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教育流程的数字化再造,让教育数字化建设真正改变教学。
“双减”之下的作业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一直在积极推进。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一年多来,通过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已经逐步减轻。同时,“双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减轻作业负担也备受关注。教育部门坚持压总量、控时间,要求各学校强化作业设计研究,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
在很多教师看来,作业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与管理环节,也是教育教学过程性数据的重要来源。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据此安排下一步的教学。学校教育不仅要“减负”,更要“提质”,其中,将作业布置得更科学、更有效是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教师张琼丽提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严格控制作业数量与作业时间;第二,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设计;第三,创新作业类型和方式,加强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个性化作业的设计。
“作业既要减负又要能提质,还要助力学生综合发展。”云思智学CEO刘渝认为,在作业环节上存在几个痛点:作业设计应该跟着教育教学的进度、根据新课标的发展去构建;需要有精准和丰富的题目内容和资源作为支撑。当作业发布且学生完成之后,如何形成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同时又不影响老师的日常行为习惯,也是作业数字化中的一个难点或痛点。此外,如何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作业数据,通过数据价值再挖掘帮助到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闭环,重塑教与学,是作业减负提质面临的挑战之一。
数字化将“作业”变成“抓手”
在教育数字化中,数字化技术的支持非常重要,便捷的技术可帮助师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繁杂的技术则可能为师生带来新的负担。
近年来,OCR文字识别、AI批改、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算法推荐等AI技术体系不断演进。高扫仪、智慧作业机、智能纸笔、电子墨水屏等无感采集方式,能在不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不增加老师负担的情况下采集作业数据,这些都为作业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有的学校已经进行了探索。比如,浙江省温州市推出教育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温州广场路小学通过高拍仪采集学生作业数据,不改变学生作答和教师批改习惯,实现对作业学情的常态化全量管理,为每个学生智能推荐变式练习,精准布置作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张琼丽建议,提升作业数字化水平,提高学校作业设计质量。建设基础作业库和区域性作业资源库,实现区域内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跨学科、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共建共享。建立结构化学科知识体系图谱,提升作业设计水平,避免作业“乱出题”“出怪题”。
同时,她建议,要通过数字化将“小作业”变成“大抓手”,用大数据实现科学、个性化的精准教学。推进作业设计、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助力老师精准教、学生精准学、学校精准管。从目标、结构、难度、时长等多维度评估作业设计质量,提示教师对作业内容进行调整,确保作业科学合理,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命题能力。
在数字化推动作业减负提质中,数据是连接教师精准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纽带。如何挖掘作业的数据价值,需要教师提升数据素养,更需要为教师提供可用好用的数据化工具,拓展数字资源,全流程推动数字化转型。
助力教育提质增效
数字化为作业减负提质带来新的契机,也引起了业界的探讨。
张琼丽认为,对作业的日常监测可以推进教育减负提质。通过作业数字化,实现对作业布置、作业时长、作业设计、作业提交率、批改率、正确率、讲评率、订正率、知识点覆盖等方面的监测,实时掌握区域作业情况,可实现高效、精准、智能的教学管理、作业管理。
在作业数字化转型中,教师的探索特别重要。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六年级数学组老师们运用数字作业平台和技术,经过一个多学期实践,对传统基础性作业进行重组和汇编,将作业从厚厚的书变成薄薄的纸,不仅每天作业题量减少20%,而且作业“重量”减轻90%。
“数字化本身就是一个工具,不要把它理想化,也不要把它善良化。学习负担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导致的。如果教育观念和评价机制改变了,数字化可以作为减负的工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数字化工具用得好,可以减少一些重复的劳动,减少一些重复的作业。”
他强调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作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基本准则。依据有利还是有害、适合与不适合的标准,由教育当事人自主选择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评定教育数字化优劣的最终依据是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是否因此获得更健全的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