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两会

民生周刊 2023年03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多渠道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2023年03月21日   第 05 版)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今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公布的数据,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引发关注,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

    “由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量明显减少,引发社会各方面关注,也给毕业生及家人带来一定焦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也注意到,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叠加影响,2022年二季度以来,全国16至24岁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始终处于17%以上的高位。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儿

    “科学研判就业难的成因,抓住主要矛盾非常重要。”全国两会召开前,刘林对现阶段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调研。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原因在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所培养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不正、求安求稳等”。

    刘林认为,这种分析不无道理,现阶段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都是老问题,不是今年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因。

    据他分析,经过多年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合度、适应性已经大幅提升,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偏差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大多数学生身上得到了积极转变。而且,今年高校毕业生增量部分主要是2020年扩招的高职专科生和高职专升本学生,共计约200万,当时扩招和教学的原则是“社会急需、易于就业”,绝大多数是市场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适用之才。

    “今年就业难主要因为疫情过后经济社会复苏尚处于过程中,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刘林说,“现在大学生就业主要难在岗位供给端,而不是高校和学生身上。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本科院校招聘会有洗碗工岗位。”近日,河南一所高校的招聘会引发热议,不少餐饮公司、酒店去招聘服务员、前台、凉菜师傅、洗碗工等,最低薪资2000元。

    有人认为,类似的新闻“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也加剧了一些大学毕业生的焦虑,“读那么多年书出来,要去酒店洗碗吗?”

    刘林希望积极引导舆论理性看待就业难问题,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现在一些片面观点和话题炒作,不仅可能会对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产生影响,而且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贬低性评价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降低了有需求单位的招聘积极性,反而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他建议,教育部门加强社会沟通与正确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进展的认同认可。宣传部门及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以更为理性、积极、宽容的态度看待新时代年轻人的就业选择。

    “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初入职场,还在成长成熟过程中,他们是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多激励他们主动就业、积极创业。”刘林说,针对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多做善意提醒、经验介绍和理性引导、心理疏导,少讲一些自己都不信,也不愿自己孩子去做的“教导名言”,为破解就业难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释放各类就业潜力

    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领域急需人才,潜力有待释放。

    张朝晖认为,发动社会组织助力稳就业、保就业,是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吸纳就业人数逐渐增多。从2007年到2022年,全国社会组织数量从39.7万个增长到约90万个,社会组织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占全国总就业人口比重约1.4%。

    据估算,我国社会组织需求的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高出实际在岗人数一倍,特别是养老托育、社区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

    但张朝晖发现,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吸纳青年就业创业仍受到一些制约,潜力有待释放。比如,青年创办社会组织仍面临一些繁杂条件,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促进作用不明显,提供的薪资待遇激励性不强,不少社会组织陷入“新人引不来、老人留不住”的困局。

    他建议为社会组织吸纳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推行高校毕业生公益创投计划。落实社会组织在创业就业资金扶持、技能培训、户籍迁转、档案与工龄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同等政策待遇。将吸纳青年就业情况纳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品牌社会组织创建,对于吸纳毕业生数量多、解决青年就业成效突出的社会组织,适当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

    为青年创办社会组织提供充足条件。建设市级、县级三级社会组织创业基地,引导社会组织协同社区、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建立青年公益创业“五社联动”机制。打造青年众创空间、公益创业孵化基地与孵化器。

    多渠道支持社会组织开发就业岗位。顺应社会需求和就业新形态,发布社会组织新的职业标准。实施社会组织与高等学校“校社”合作对接、订单式培养人才。规范常态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聘用专职人员数量及社会保障的要求,支持在城乡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健康等服务的社会组织增加面向青年的就作岗位。

    健全社会组织人才市场体系。引导线上、线下人才招聘网站开辟社会组织人才服务板块,引导社会组织和高校毕业生参加供需对接和交流活动。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牵头举办毕业生招聘会和提供就业资源,挖掘行业增量。依托志愿服务组织、社工机构等,提供就业结对“一对一”帮扶,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多举措缓解就业压力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今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刘林表示。

    以2022年为例,全国1.62亿市场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也就是说,从总体上讲,需求规模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

    刘林分析,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等。去年底今年初的疫情造成高校就业工作和企业招聘工作启动比往年晚,因此当前的就业数据不好看,随着疫情日趋平稳、经济不断调整复苏,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也在回升中,求职、招聘活跃度不断增加,但全面复苏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刘林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以延缓就业为着力点,长短期措施结合,缓解就业压力。一是进一步扩大高校访企拓岗行动,动员高校一线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行动中,深入挖掘有效岗位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二是借鉴2011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研究生教育项目经验,在现有研究生培养单位扩招潜力已在前几年扩招后接近用尽的情况下,在满足研究生人才培养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一批优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方面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试点,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一方面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是由人社部门、工信部门牵头设立“数字技能+”百万大学生培训项目,动员有实力的战略新兴行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为期两至三个月数字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由人社部门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提供培训补贴。通过培训形成短期过渡阶段,既缓解了当前阶段需求矛盾,又为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机会。

    四是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在新业态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强职业安全保障和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逐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