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跳”上奥运开幕式的“中国大妈”

陈菁作为志愿者来到里约,不仅表演桑巴舞,还担当兵乓球比赛运动员助理

□ 本刊驻巴西特派记者 王海林 《 环球人物 》(

    马拉卡纳体育场的每一面墙和每一根柱子上,都贴满了里约奥运会志愿者的照片。他们为了奥运梦从世界各地奔赴里约,参与到这个全球盛大的派对之中。其中一张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江苏的56岁阿姨——陈菁,她也是来自中国的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奥运会开幕式上,观众在热情的桑巴舞人潮中也看到了陈菁的身影。她个子不高,戴着眼镜,无论舞姿、神采都不输巴西当地的舞者。中国观众一边惊叹她娴熟的舞技,一边幽默地感慨:中国大妈,不只为广场舞代言。

    被张继科的贴心感动

    陈菁最初是通过亚马孙河了解巴西的,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河流。“现在我的感受真的是这样,觉得巴西人的心胸像亚马孙河一样宽广。多民族,开放,有自己深层次的独特文化内涵。”对陈菁来说,2016年是终生难忘的一年,她不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里约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还担当了乒乓球比赛运动员助理。“我终于圆了自己的一个梦”,陈菁向《环球人物》记者感慨道。  

    一说起开幕式表演彩排的经历,陈菁就兴奋得手舞足蹈。首次带妆彩排结束后,她激动得直到凌晨3点才入睡。作为演员,陈菁要候场,即使首次带妆彩排过程中,她也没有机会现场观看整场表演,但戴着演员的耳麦,她可以听到所有人的出场顺序。“我看过他们单独排练,但没有机会看到串联的表演”,陈菁在自己的头脑里将所有的舞蹈编排放在一起,想象出整体的画面,配着现场动感的音乐,感性的她依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排练的另一个乐趣是与其他志愿者交流。陈菁发现这里的志愿者简直就能组成联合国,欧美、加勒比、亚洲……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进行交流和碰撞,让她了解了不同族群的人和生活。

    陈菁担任的乒乓球运动员助理工作,没有任何工资,奥组委只为每一位志愿者发放公共交通卡,充值面额则根据志愿者提交资料时所填写的地址及所在服务场馆的距离而定。

    陈菁第一天走上志愿者工作岗位,就碰到了参与适应训练的中国乒团成员,“我一一跟他们打招呼,他们非常友好地点头”。男乒选手张继科的贴心让陈菁特别感动,因为个子高,在回应招呼时,他特别转过身子,弯下腰,非常礼貌地说“阿姨,你好”。

    更让陈菁惊喜的是,不少国家的训练队里有华人的身影,如捷克队的两个女孩是华裔,而美国队6个队员里,5个是中国面孔。

    在乒乓球场馆,陈菁也发现了更多“中国制造”的身影,现场所有乒乓球都是中国的红双喜;乒乓球比赛场馆的地板均为中国公司负责。以前乒乓球的训练地板多为砖红色的,现在地板是绿色的,是由中国公司提供的“巴西绿”,环保又注重细节。这些让作为志愿者的陈菁备感骄傲。

    苦学半年葡萄牙语

    陈菁从小喜欢文艺、热爱体育。但她坦言,按照自己的身材,不是干这两项的材料。陈菁觉得自己的灵活性和柔韧性都还不错,但不够高,只有1米59——因为各种因素,没能在年轻时成为专业的舞者或运动员。颇有些壮志未酬的陈菁,退休后为孩子们教授国标舞。陈菁的女儿长期在巴西工作,非常了解妈妈的个性和心情,“妈妈你这么喜欢拉丁舞,这么喜欢体育,可以申请开幕式桑巴表演以及奥运会志愿者”。女儿的话让陈菁心动了,她觉得实现自己未竟之梦的机会来了。

    今年2月,陈菁收到里约奥组委的电子邮件,通知她入选了开幕式的舞蹈表演。回忆起入选的一刻,陈菁并不惊讶:“我肯定能被录取,因为面试跳到一半时,有一位评委穿过队伍走到我面前,用英文问我:‘Are you a dancer?’意思是,你是专业舞者吗?我也能说简单的英文,就比较谦虚地回答他,我不是专业的,但我也教拉丁舞。”

    为了去巴西,陈菁做的第一项准备就是学习语言。她上网搜,看去全国哪个地方学葡萄牙语最合适。“葡语分葡葡和巴葡,像葡萄牙和非洲一些葡语国家,是说葡葡,巴西说巴葡,两种语言区别有点像咱们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方言,山东人和广东人对话。”陈菁向《环球人物》记者介绍。最后她搜到西安有一位巴西外教,在西安交大上课,就一个人跑去了西安。

    陈菁在西安学习了6个月,400个课时。“同班同学都喊我阿姨,连喊姐的都没有”,她笑称,绝大多数是“90后”,个别“80后”也比自己的女儿还小。没有电视,也没有娱乐,从早学到晚。陈菁每天上半天课,回来后整理笔记,有不懂的地方立刻向老师请教。由于学习认真,同学们都抢着借她的笔记看。“我跟这群孩子住在一起,住的集体宿舍是学校租的民居,一套里有三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里摆4张上下铺,我睡下铺。那些年轻人说,阿姨你这么学,让我们年轻人怎么办呀?”

    新潮的婚礼舞会

    陈菁跳国标舞近30年了。能坚持如此之久,是因为舞蹈是她和爱人的共同爱好。最初没接触国标舞时,他们先是跳交谊舞。那个年代跳得好的人少,陈菁两口子可以说是徐州跳交谊舞圈子的先锋。市里有专门的舞厅,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也都有舞厅,收费是一张舞票几角钱,很便宜。“不过,我们去哪跳舞,都没花过钱”,陈菁笑着回忆,当时在徐州的舞厅,陈菁和爱人很有名气,无论在哪里只要他们一跳,大家都会停下来看,所以好多人会主动给他们送票。

    当年比较轰动的一件事是,陈菁结婚时没有办酒席,而是在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一场婚礼舞会。当时不少人来观摩,来看新式婚礼是怎么搞的。陈菁夫妇在舞会上给大家提供香槟、糕点,“当时觉得这种形式真好,不仅新颖,还能展示自己的风采,来的宾客都可以翩翩起舞。那时徐州还从来没有过这种婚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标舞传到中国,陈菁和爱人开始学习国标舞。“学交谊舞,对场地要求不高,在家里学会几步,就能直接上场跳。国标舞不一样,没有一二百平方米的场地,基本上没法练。”为此,陈菁夫妇专门跑到公园的溜冰场,等不对外营业了,再进场练习。

    为跳舞陈菁和爱人付出了很多。“刚开始学的时候,师资匮乏,只好到全国各地去求学。”为了学习踢踏舞,他们曾去青岛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踢踏舞培训班。1990年,他们拿到了踢踏舞全国比赛的第一个单项冠军,伦巴和恰恰拿了季军。最后一次参加国标舞比赛是2001年的第十五届全国锦标赛。“后来停止参赛有两个原因,一是年纪大了,二是现在有了专业舞者,年轻人跳得太好了。”陈菁说。

    谈到退休生活,陈菁笑称要“随遇而安”。这次里约之行让她体会最深的是当地欢乐的气氛,“快乐是可以感染人的,做自己喜欢的事,生活得开心最重要。”当然,舞还是要继续跳下去的。

《人间世》里的生死故事
“跳”上奥运开幕式的“中国大妈”
西班牙华裔女孩,用漫画为中国正名
希伯来大学,比以色列建国还早30年
炸开人才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