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间世》里的生死故事

秦博等人在医院蹲点两年,用纪录片讲述现实中的残酷与伟大

□ 本刊记者 余驰疆 《 环球人物 》(

    人物简介
    秦博,1983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大学,2011年进入上海广播电视台,现为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编导,曾凭新闻作品《咸肉的秘密》《食品工厂的黑洞》获多个新闻大奖。2016年,由他参与编导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播出,引发广泛关注。

    做了多年新闻调查,秦博对有表演性质的采访极为排斥。2014年,上海电视台要配合医改做一档医疗类纪录片,秦博是编导之一。那年年底,他跟拍某家医院的医生查房,中途医生助手接到电话,说是一位被治愈的病人打来道谢、拜年。秦博意识到这是医院惯用的宣传手法,悻悻然停止了拍摄。那是“温岭袭医事件”后,医患关系最为严峻的一年,大部分医院在形象宣传上做足功夫。
    “原本无可厚非,”秦博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但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祛魅。”魅,既指医生的神坛化,也包括医学无所不能的形象。纪录片开拍前,总导演周全带着秦博等4个编导,联系上海卫计委,组织22家医院召开通气会。编导们提出近距离拍摄医生、病患的要求,一些医院很犹豫,觉得没事也会给自己找事。
    不久,瑞金医院成为秦博最主要的蹲点医院,一是作为上海综合排名最高的医院,瑞金有许多独特案例,二是院方给出了最大敞开度。秦博想拍些医生力挽狂澜妙手回春的大场面,但医生告诉他,这种情况很少。蹲点的两年中,秦博看到更多的是医生抢救病人失败后的落寞与无力感,他说:“那是医学不可为的边界。”
    这些失败案例组成了《人间世》的第一集。秦博记得6月11日播出,母亲看完后对他说:“医生不容易。”第二天,这部片的推荐文出现在朋友圈,有人称它“还原了医疗真实的样子,有努力,有失败。”
    两个月后,纪录片播完,豆瓣网友评分9.7,是迄今分数最高的中国纪录片。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在瑞金蹲点,秦博花了3个月让自己习惯医院,也让医院习惯自己的存在。他像见习生一样穿着白大褂,在各个科室“轮岗”,跟着医生、护士值夜班,做比白天更私人化更深入的采访。到后来,他可以穿着无菌服自由出入重症监护室,关系好的医生成为他的“线人”,在紧急病例发生时发短信让他火速赶来。
    3个月适应期过去,秦博得以走近手术台,站在心脏外科主任赵强旁边。那是一个心脏搭桥手术,秦博第一次看到手术刀是如何划开人的皮肤、切开心脏血管的,他向记者描述:“电刀温度很高,能闻到烤肉的血腥气,心脏像一条大活鱼,特别剧烈地跳动。”他一动不动地看完整场手术,赵强指着他说:“呀,血溅到你脸上了。”
    赵强是秦博重点跟拍的医生之一,秦博评价他是个“不太懂保护自己的人”,对犯错的同事、下属不留情面地批评,不懂人情世故,满脑子都是病例。身为瑞金医院最权威的心脏外科医生,赵强也是对医学边界感触最深的人,他的微信签名是“每天开心”,但“开心”指的并非心情。
    秦博在赵强身边见过最血腥的一次手术,是一个马凡综合征患者的主动脉替换手术。马凡综合征是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心血管病变。“小伙子主动脉全扩张了,身体各处都有动脉瘤,”秦博说,“他身体几乎被劈成两半,医生把最粗的动脉管子一点点换掉。”手术持续了16个小时,赵强和团队最后还是没能救回患者。
    病人去世后不久,医院又来了一位马凡综合征患者,是个27岁的女孩。她的哥哥姐姐全部因遗传这个病去世,如果她不切除动脉瘤,随时也会猝死。女孩拿不出高额手术费,即便做手术风险也很大。秦博问身边人:“如果你是医生,再让你冒一次险,你会犹豫吗?”答案不置可否。
    然而,赵强坚决让女孩住院,和护士长一起联系媒体,为她筹款。9名医生合作,32个小时的手术,女孩活着出院了。一次失败,一次成功,赵强说:“每个病人,医生都会倾尽全力去救治,但也要理解,总有一些医学尚无法达到的地方。”跟完这两次手术,秦博在旁白中写道:“医生最困难的不是失败,而是面对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大获成功的案例是有,但那时医生心里多少有数,真正到没有把握、病人游走在生死边缘时,医生的状态是非常动人的,他们基本上就是放手一搏。”秦博见过医生流泪的时刻——即便面对了大半辈子的生死,他们依然会在某些时刻忘情。2015年,一个24岁的男孩因为海鲜中毒,造成肠道大面积细菌性感染,生命垂危。急诊抢救室主任车在前两宿没睡抢救,最后还是只能看着年轻的生命消逝。因为涉及外地就医,车在前不得不去询问家属是在上海火化还是趁着病人最后一口气回家。那一次,车在前没有让秦博跟拍,但秦博在走廊就听见了哭声,“他出来后就绷不住了,倾注了太多心血,和家属产生了共情”。
    那年中秋,车在前收到了这家人的短信:“这次人没抢过来,主因是病情来得凶险,加上他体质较弱,时间也耽误了一些,很是遗憾。但是全体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家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代为致谢……”他认真保存了这条信息。
    面对生死,人类都过于渺小,但也因为此,那种对抗疾病的蚍蜉之力才显得尤为动人。对许多医生而言,在手术台、急诊室的日子,亦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未能移植的心脏
    “中国人对死亡总是避而不谈,一些家庭年轻人离世,甚至会出现很多非恶意的闲人,一直在说这件事。”在片中,秦博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死亡,以及死亡背后的故事,他说:“道理人都懂,但讲一堆道理,都不如看到案例引起的思考多。”
    做《人间世》前,秦博上个工作是暗拍“福喜问题肉事件”,抓矛盾、讲揭露,典型的新闻操作方法。但这次纪录片中,他尽量以观察角度拍摄,唯一一次想用新闻手法,是遇到器官捐献这个话题。在瑞金医院蹲守时的一个晚上,秦博得知有位死者家属捐献器官,就匆匆赶到,发现死者的器官已被取出,肚子全瘪掉了。“一位南通的患者得知有肾源,3小时车程自己开过来,特激动,他等了800多天!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么多人一直在等着被救命。”秦博开始关注器官捐献。他见过家属要求不在公墓上写死者名字的,“因为人言可畏”,也遇到过质疑医院器官捐献程序和意图的,这是许多人对器官捐献的看法。
    在华山医院,秦博遇到了一位捐出儿子器官的父亲。他是四川一名军人,儿子二十出头,因为脑肿瘤转院上海,一周后被确诊为脑死亡。在确定捐献前,父亲必须在同意书上签4个字——放弃治疗。医生说这是程序,不签就没办法进入后续,他回答: “我知道,但我作为父亲,于心不忍。
    秦博一路跟拍,这位军人父亲一直紧绷着脸,没有流一滴泪。然而,在最后与儿子告别时,他忍不住了,“他的哭像胸口要喷血一样”。告别室里,父亲摸着儿子冰冷的额头说:“不要责怪爸爸,以后你还是条好汉。”摄像机外的秦博没有忍住,哭了。
    这位年轻人的心脏、肾脏、肝脏、肺、眼角膜都捐了,至少可以救到7个人。心脏捐献时,与其匹配的患者在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医生赶到上海获取器官后没有返程航班,无法在4小时内将心脏运回北京,只好放弃。秦博说:“如果能有一个绿色通道,就能治愈一个生命。”
    每年,等不到肝源死去的重型肝炎患者占总病患的20% ;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有30万,而成功完成的仅仅为1/30。无数病人问医生“ 究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明明有这个技术,为什么人们还是两手空空无能为力?拍摄完纪录片,秦博和摄像师在网上志愿登记了器官捐献——在中国,这样的登记者仅有7万。秦博说:“这不是一个诅咒,而是观念的改变,是一个祝福。社会舆论好了,很多人就有救了。”
    今年5月,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决定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
    提前为儿子录18年生日祝福
    提及医患关系,秦博说:“新闻中呈现太多了,我想让大家看到医院真实的工作状态。”他不是没遇过医患纠纷。家属堵住医生,要求对死者负责,医生道理说遍,家属回答:“我们都懂,但人在你这走的,你得意思意思。”他也知道不是每个医生都纯粹、高尚,“很多医生说医患问题的根本是制度,但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做,不管制度好坏,人总归要守着自己”。
    另一个让秦博在拍摄过程中有所体悟的,是生死观的改变。《人间世》中的第九集,是整个纪录片引发社会讨论最大的一集,秦博是边哭边剪的片子。当时,他正在跟拍患有胰腺癌的孕妇张丽君。怀孕7个月后,张丽君因身体原因提前产子,刚刚诞下新生命的她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医生诊断手术已经无效,决定采取化疗延长她的生命。丈夫将这个消息告诉张丽君,为她理了光头,张丽君在丈夫怀里,哭着问:“真的还有机会长出头发吗?”
    让秦博感动的是张丽君的坚强。儿子从保育房回家那天,张丽君一只眼睛失明了,但她依然乐观,为儿子录下未来18年的生日祝福,她说:“儿子一天天长大,但他每年生日都会发现,哇,我妈永远那么年轻。”
    “张丽君对人生的眷恋让我特别动容。她很不幸,但她也很知足。”张丽君病情好转,秦博在朋友圈表达了喜悦:“一切就像玩笑,但是成真了!”
    《人间世》播出后,许多人对秦博说了感谢,医院院长、医生、病友……前不久,一位病患家属给他发来微信:“你是个好人,但在医院太久,不要麻木了。”秦博将微信截了图,当作鼓励,也当作警钟。
    医学是科学,在医学的进步面前,血和泪都会被抛弃,但执着在医学里的人是可敬的,不论是从未放弃的医生,还是始终顽强的病患。《人间世》令人感动,因为它让人明白,手术刀虽然冰冷,但握它的手和它划过的皮肤却是温热的。

《人间世》里的生死故事
“跳”上奥运开幕式的“中国大妈”
西班牙华裔女孩,用漫画为中国正名
希伯来大学,比以色列建国还早30年
炸开人才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