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高墙难挡仇恨,大难随时来临

美国大使为国家“还债”

本刊驻埃及特派记者 | 黄培昭 本刊驻巴基斯坦特派记者 | 牟宗琮 《 环球人物 》(

    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大厅里,有一面黑色的大理石墙。墙上刻着那些在海外执行公务殉职的美国外交官的名字。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和他的3名同事,也会留名于黑墙。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领事馆遭武装人员袭击,到班加西给一座文化中心揭幕的史蒂文斯等人不幸身亡。进出国务院的人,也许会在这里驻足,回想史蒂文斯的悲惨命运,以及这一切的前因后果。

    没意识到危险

    52岁的史蒂文斯一直对阿拉伯世界充满兴趣,但至死也没真正理解那个地方。他能操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法语,那是北非的两种通用语言。1982年,他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作为志愿者来到北非国家摩洛哥教英语。他当年的朋友瓦莱丽说:“1983年,我们在摩洛哥培训。有个高个子的金发男孩很出名,总是用老派的礼仪对待所有人。他总是说他想成为大使,那时我们都不怀疑这一点。”29年后,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曾在利比亚与史蒂文斯见面。史蒂文斯彬彬有礼地坚持亲手为客人调制卡布其诺咖啡。麦凯恩对他的风度和调咖啡的手法印象深刻,觉得他“就像在执行外交任务一样”。

    史蒂文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执行外交任务。1991年,他进入国务院驻外机关事务局,先后在叙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工作。2011年4月,他搭乘一艘希腊货船,和10多名美国外交官、保安人员以及一批车辆、装备到达班加西。当时,北约正积极支持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史蒂文斯清楚地记得,反对派武装在班加西的广场上升起了美国、英国、法国的国旗,还把广场命名为自由广场。但很快,他下榻的酒店停车场遭到了汽车炸弹的袭击。他只得搬进了一座别墅。

    在班加西,史蒂文斯代表美国政府与利比亚反对派对话。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他成为首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他期待这个国家成为一个“对西方友好的民主国家”。在写给亲友的电子邮件中,他描述说,人们“对外国人的态度更加开放。美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欢迎。希望这种状态会持续下去”。认识他的人说,他没有架子,对工作十分认真。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调解矛盾、抚平创伤的人。在上任之前,他在一段介绍自己的视频中谈起了美国的南北战争,以此作为解决分歧的例子。他说:“我们知道利比亚仍在从激烈冲突中恢复。”但他可能从没意识到自己会有生命危险。

    每天,他都会出门跑步,穿过牧场、橄榄树林和葡萄园………在电子邮件中,他高兴地谈论着这些及使馆举办美国独立日派对的情形。“我们聪明的员工不知怎么找到了一个利比亚乐队,擅长演奏20世纪80年代的摇滚乐曲,让我很有家的感觉”。这是他生前度过的最后一个独立日。

    就在史蒂文斯感觉良好的时候,一段由美国人制作、一个地下右翼基督徒组织在网上发布的视频《穆斯林的无知》,侮辱了先知穆罕默德,点燃了伊斯兰世界的怒火。“规模空前”的反美浪潮席卷30多个国家。直到捅出这个大篓子,美国人才如梦初醒。

    在袭击发生前,班加西美国领事馆的信息管理官员肖恩·史密斯有空就会上网玩游戏。他是美国空军退伍军人,曾在伊拉克、南非等地供职,从事外交工作已经10年。业余时间,他喜欢玩网络游戏《星战前夜》。在游戏中,他用外交技巧来调解冲突,有了点小名气。他遇到危急时刻会离开电脑,危险过去才回来继续玩。但这一次,他似乎有预感。当领事馆外聚集大批抗议者时,史密斯在网上写道:“我想我们今天晚上不会死了。我们看到守院子的一名‘警察’正在拍照。”他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是“炮火”。随后下线,再也没回来。他死于袭击领馆的骚乱中,一起遇难的还有领馆安全官员蒂龙·伍兹和格伦·多尔蒂,这两人都曾是美国海军精锐海豹突击队成员。

    死神突然降临

    9月11日,班加西美国领事馆门外,聚集了大批抗议民众。但守卫领事馆的利比亚警卫说,当时看不出有什么危险。一名警卫说,袭击快要发生的时候,他还在喝咖啡。

    晚上9时30分左右,抗议者冲进大门。目击者说,场面极其混乱,冲突持续3小时之久。有人手持自动枪械开火,还有人向领事馆院内投手雷。目击者至少听到了10声爆炸和各种武器开火声。现场 “火光冲天,如同战场一般”。

    关于史蒂文斯之死,一种说法是,他死于起火的馆舍之中。一名目击者称:“死亡的美国大使身体有灼烧的痕迹,很可能是在火灾中窒息死亡。”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最先进入美国领馆的一些当地人无意中踩到躺在地上的史蒂文斯,当时他眼皮还在动。他被民众送到医院,随后去世。另一个说法是,史蒂文斯与手下人乘车转移,路上遭遇武装人员袭击。利比亚内政部副部长谢里夫说,针对领事馆的袭击混乱不堪,没有组织。当领事馆工作人员向1.6公里外的一座别墅转移时,发生了针对车队的有预谋伏击。袭击者有火箭推进榴弹发射器,并且显然知道车队的路线。但他的说法没有得到美方确认。

    利比亚安全部队赶到现场,但已无济于事。12日上午,领事馆附近基本恢复平静,美方人员悉数撤离。目击者说,馆内建筑墙体多处烧黑,一座建筑前有血迹。当天中午,遇害外交官的遗体运到的黎波里,再从那里运回美国。

    12日下午,利国民议会主席马贾里亚夫称,怀疑有卡扎菲支持者在背后教唆和煽动人们进行犯罪。他们旨在破坏包括利新政府组建在内的政治进程。“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机构也是怀疑对象。该组织9月15日发表声明,呼吁对美驻中东和非洲外交使团发动更多暴力袭击,“让美国所有使馆都关门”。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对领事馆遭袭事件“强烈谴责”,并扬言报复。“阿拉伯新闻网”称,美国当即向利比亚派出“掠食者”和“死神”无人机,意在报复肇事者。15日,美国政府下令驻苏丹和突尼斯使馆大部分人员撤离,并警告美国公民不要前往这两个国家旅行。美国还决定向驻利比亚、也门、苏丹和突尼斯使馆分别增派海军陆战队队员,以加强使馆的安保工作。不过,这一决定遭到苏丹等国的拒绝。

    付出血的代价

    其实,史蒂文斯的死亡只是美国驻外使团所遇危险的一个突出例子。在许多热点地区,美国使节常常面临危险。

    今年夏天,美国驻黎巴嫩大使康奈丽女士前往黎首都贝鲁特东北85公里处的巴勒贝克市参加一个音乐会。路程只有90分钟,美使馆却出动了5辆防弹车。多辆汽车高速绕山行驶,目的就是不让外界辨认出大使乘坐的车。美国人如此小心,是因为在黎巴嫩,美国使团付出过血的代价。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1976年,刚刚到任的美国大使梅洛伊在向黎总统递交国书的途中遭绑架,并被杀害。1983年4月,美驻黎使馆又遭自杀爆炸袭击,6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1984年9月,美驻黎使馆附近再次发生自杀爆炸袭击,导致上百人伤亡。美外交人员当年撤出黎巴嫩。次年,美国发布了以退休海军上将鲍比·英曼名字命名的《英曼报告》。报告推动了美国国务院外交安全局的建立,并成为负责美使馆和外交人员安全的最重要机构。该局经费达每年20亿美元,但仍感资金、人员都不足,所提供的安保力量有90%来自私营保安公司。

    根据《英曼报告》的建议,美驻外使馆应该建在近3米厚的安全防护墙内,使馆建筑离街道至少30米远,窗户占墙体比例不得超过15%。报告建议全面整改美驻外使馆,但受财力所限,报告出台后10年内仅有15个使馆进行了改造。目前,美国有152个使馆配了海军陆战队员担任内部保安,还聘用美国或外国保安公司提供保安。而使馆外围主要依赖驻在国政府提供安保。

    经历了1979年美驻伊朗使馆外交人质事件,随后多次在黎巴嫩遇袭,以及1998年导致200多人罹难的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爆炸事件,特别是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使馆俨然成了一座座层层设防的堡垒。而班加西领事馆既没有海军陆战队的保护,使馆设计也没达到《英曼报告》的要求,这是出事的直接原因之一。但即使完全按照高要求建造,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危险。

    美驻巴基斯坦使馆坐落在伊斯兰堡东郊使馆区,远离市中心,外围有巴方提供的多重安保,使馆高大的围墙有铁丝网缠绕,监控摄像头高密度排列,戒备森严。但美外交人员还是要出门的。去年以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白沙瓦多次发生针对美外交官的袭击。今年9月初,一辆装满炸药的轿车冲向美领馆车辆,导致车内2名美国人和2名当地雇员受伤,所幸他们乘坐的是防弹车,才保住性命。

    西方的偏见

    中东媒体认为,越来越浓的仇美情绪正在伊斯兰国家蔓延,这是美外交人员真正的危险所在。 

    约旦《明日报》撰文指出,西方对伊斯兰文明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在许多美国人眼里,伊斯兰是愚昧和落后的代名词,甚至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等人都认为,冷战之后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来自伊斯兰世界,它是西方民主制度“真正的敌人”。

    正因为如此,西方才会屡屡发生以漫画、影视等形式侮辱先知穆罕默德、诋毁伊斯兰形象甚至是焚烧《古兰经》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引起穆斯林的愤怒。只要这种偏见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伊斯兰国家的使节就难有真正的安全。他们在为国家的错误“还债”。

王争艳:开贵药我下不了手
黄志强:赔着钱当村长
大毒枭糯康庭审实录
美国大使为国家“还债”
纽约市长和他的“汽水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