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贺兰山腹地的石炭井,是个弹丸之地,但却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石炭井有很多煤矿,那个年代,被称为石炭井是一种荣誉,因为盛产“乌金”,这里迎来了它的发展机遇。建设大三线时,工人们铲出了一锹接一锹的煤,送进炼钢厂,送到国家需要煤的地方。那些年,中国地图上,在西北边陲的宁夏,很容易找到石炭井三个小字。
石炭井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从河南、河北、东北、川渝、江浙等地方奔赴而来的人,与宁夏平罗、固原等地的本地人组成了石炭井特殊的人口体系。这里最好的时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伴随矿产减少,矿区变得越来越安静。
石炭井的春夏秋冬很令人难忘,四个季节中的春夏体现在这里总是比别的地方晚一段时间。初春会滞后,夏天会滞后,唯有秋天和冬天会提前。这是因为石炭井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封闭,贺兰山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也阻挡了四季更迭的季风暖流。冬天,石炭井的雪下得很大很美,很快会覆盖整个矿区,一场接一场,几乎陷入了雪的世界。
农历新年,石炭井很热闹,但比外面的世界简单很多。在红光市场买点年货,回家蒸馒头,炸油饼,炖肉,条件好的家庭每人置办一身新衣服,条件不好的家庭也要保持衣着干净。煤矿过年时会多发点工资,大家俗称就是“分红”。矿工们拿着“分红”聚餐后,就放了假,全都静静地等着过年。因为一下雪就与世隔绝,矿区的年夜饭其实就比平时多出几道不常吃的肉菜,所以过年的热闹主要在于氛围。矿上会组织矿工家属参加社火队,在矿上演出完了还要去大武口拜年,热闹非凡。
平日里,石炭井很安静,尤其是矿上正常生产时,除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就是孩子们按部就班地上下学。矿区广播按时播报矿区新闻,还有矿山作家发表的散文和诗歌,听着一首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矿山人在平淡中享受静谧岁月带来的安宁。这种安静,在深夜尤为明显,夜幕下矿山的空气中弥漫着诗一般的气息,将石炭井这个地名镌刻进每个人心里。
在大家心中,石炭井很平凡,平凡的矿区,平凡的街道,平凡的日常。每一个走出石炭井矿区的人,是孙少平,是田晓霞,是路遥笔下的平凡人,他们让石炭井变成了梦中的家园。
(作者供职于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梅花井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