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走廊

新闻战线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新媒体编辑的角色转变和使命坚守

沈 严 《 新闻战线 》( 2021年06月01日   第 09 版)

    摘要: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编辑要走出理念落后、本领恐慌的困境,唯有适应变化、积极转型——从“专业选手”转型为“全能选手”、从参与者转型为创造者、从媒体人转型为“互联网人”。同时,要坚守主流价值的媒体责任,坚持“内容为王”的专业优长,助力主流媒体做大做强。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   媒体融合   角色转变

    当前,传播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为了适应移动化和数据化的发展趋势,各类媒体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融合转型,以移动优先再造采编流程。新媒体编辑处在融合发展一线,应尽快转变理念和思维方式,掌握最新的传播技术,助力主流媒体做大做强。同时,面对当前复杂的舆论环境,新媒体编辑必须坚守初心和使命,坚守主流价值观,自觉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新媒体编辑面临的困境

    在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环境的冲击下,不少编辑出现了理念落后或本领恐慌的情况,无法适应媒体融合转型的要求;还有一些专业素养不高的编辑,在信息洪流中迷失了方向,弱化了把关意识,甚至频频出现导向问题。

    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本领恐慌

    以往,编辑的大部分压力在于保证稿件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在此基础上做精标题、做优版面,功夫主要花在内容的审核和文字的处理上,所需掌握的办公工具主要为文字处理和排版软件。如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长图、短视频、H5等传播方式屡见不鲜,新媒体编辑在文字处理的基础上,还需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同时,新媒体对时效的要求极高,编辑需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广博的学识,并熟练使用新媒体采编平台,才能将信息快速、准确地集成发布,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技术发展带来编辑技能更新迭代加快,但一些编辑人员并没有重视,固守传统思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或在应用上流于表面,不以新媒体规律生产内容,长此以往导致本领落后,技能无法适配媒体融合发展需求。

    网络信息过载带来的把关弱化

    传统媒体限于版面,编辑处理稿件数量不大,可以精雕细琢、反复校验。但新媒体承载的内容可无限延展,这就使得编辑每天应对的稿件成倍增加,相应的处理稿件的时间就被大幅度压缩。为了争分夺秒抢“第一时间”,部分编辑无意之中放低把关要求,差错多亦成为新媒体稿件的通病。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和发布主体的多元化,网络热点的形成常常不可预料,更不受媒体控制。为了追逐所谓热点,一些新媒体编辑未经核实信息来源,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就跟进发布,导致被“打脸”的情况越来越多。把关意识的淡化还体现盲目蹭热点、博眼球,不少新媒体标题噱头足内容却无价值,时间一长,主流媒体长久以来打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会大幅下降。

    新媒体编辑角色的三个转变

    新媒体编辑要克服本领恐慌,提高把关水平,就要转变理念,增强业务能力。具体而言,新媒体时代,编辑的角色应该有三个转变。

    从“专业选手”到“全能选手”

    传统媒体时代,编辑职责相对单纯,以文字加工或内容编排为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进步、阅读载体小屏化等因素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也需要改变,不但内容本身要避免长篇累牍,还要合理运用图片、动画、短视频等可视化手段增强内容的可读性,从而提升传播效果。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一专多能”成为新媒体编辑的基本要求,除了文字功底扎实,编辑应掌握图片制作、音视频剪辑等软件,看得懂网页代码,并熟悉各种新媒体分发平台特点和操作。只有这样的“全能选手”才能有效调动新媒体平台优势,实现融媒体表达。

    新媒体时代,除了编辑手段上的“全能”,在知识运用上也要“全能”。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信息,新媒体编辑需要时时更新知识储备,才能具备较高的鉴别能力,淘沙得金。广博的知识还能帮助编辑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信息,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更深度的新闻内容。同时,对新媒体编辑来说,不能只局限于既有的知识体系,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主动了解和运用新事物,如关注微博热搜、抖音热门等,从中学习新的观察视角、掌握新的话语表达,才有可能生产出更接地气、更贴近读者的新闻产品。

    从参与者到创造者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作品的生产中,编辑作为参与者,大多居于“幕后”,是版面的策划者、内容的把关者、文字的加工者。但当前,一体化策划、一体化报道、一体化呈现成为融媒体采编流程的主要特征,新媒体编辑的工作需要贯穿整个新闻生产过程。

    在新闻策划阶段,编辑就要考虑最后的呈现方式,以此和记者、摄像、美编、技术人员等协作完成;在内容生产阶段,编辑需要提出创意、撰写文案,甚至制作H5、图片,编辑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内容整合能力,能够独立撰写一些深度文章;在发布推广阶段,编辑还需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对作品进行“量体裁衣”,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编辑在新闻创作中所发挥作用越来越大,不再只是“幕后英雄”。这也要求新媒体编辑主动求变,增强本领,更多地从融媒体视角打磨作品,扛起精品创作的重担。

    从媒体人到“互联网人”

    传统媒体时代,编辑从经验和专业的角度为读者挑选内容。但是,互联网改变了媒体和受众的关系,用户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只愿意为自己感兴趣的或是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花费时间或金钱。所以,不仅是作品质量,传播效果更是考量编辑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编辑更多地强化互联网思维,重视“效果”。

    互联网思维首要的就是用户思维。新媒体编辑要像“产品经理”重视客户一样重视读者,打破“我们生产什么你们看什么”的固有思维模式,更多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反馈,然后从融媒体的整体效果去生产输出优质内容,并且想方设法增强用户黏性。这就要求编辑从幕后走出来,更多地去接触用户、了解市场,掌握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从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到传播效果,全流程投入到新媒体产品创作生产中。

    互联网思维还要重视创新思维。互联网更新速度快,很大程度来自创新的推动。对于新媒体编辑来说,创新能力也是自己的核心价值,绝不能甘当新闻搬运工。事实上,融媒体时代,5G、大数据、AI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可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只要能够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合理运用在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内容加工、传播推广中,就能生产出更具可看性和传播性的内容。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产品“军装照”,就是运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并且视角新、立意新、形式新,牢牢抓住受众的心理,因此成为爆款。

    新媒体编辑的使命坚守

    在新媒体平台上,一些编辑以“小编”自称,有的是为了与用户拉近距离,但也有人借此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奉行“拿来主义”,甚至出现导向问题。事实上,当前舆论环境下,新媒体编辑责任远超以往,更要坚守媒体人的初心和新闻理想,坚持以优质内容推动媒体融合,提升主流媒体竞争力。

    坚守主流价值,巩固主流地位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守舆论阵地。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编辑最基础最核心的角色始终是“把关人”,要时时将责任铭记于心,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读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决不能为了趣味性忽略重要性。尤其是当前传播环境下,信息来源多,传播速度快,各种内容纷繁芜杂,真假并存,一旦把关不严,出现虚假信息或者导向错误,不但伤害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很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面对一些网络热点,发不发、怎么发都考验编辑立场和功力。作为新媒体编辑,不能为了蹭热点而忘记自己是“把关人”,要时刻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尽可能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反复核实,作出准确判断,并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式去引导,确保内容真实、导向正确,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保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坚持“内容为王”,提升竞争力

    尽管技术和渠道对媒体转型起到重要作用,但对于媒体来说,优质内容始终是赢得读者和引导舆论的基础,是立身之本,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没有优质内容的技术和渠道,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长久。而且,新媒体时代,信息过载反而使得优质内容成为稀缺品。因此,编辑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增强提供优质内容的能力,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力”是新媒体编辑提升专业能力的最好抓手。虽然与记者相比,编辑实践“脚力”的机会不多,但随着一体化采编机制的推行,编辑完全可以到采访一线,更深入地参与到新闻策划和内容生产中来。此外,融媒体时代,编辑还可以多用“脚力”去接近市场、了解用户。新媒体编辑的“眼力”主要体现在能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这需要长期的积累,更需要培养编辑的政治修养和责任心。增强“脑力”要求编辑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多生产对读者有价值、有新意的内容,而不是人云亦云,甘当“新闻搬运工”。此外,一个合格的新媒体编辑不仅需要较高的把关能力,更要有过硬的“笔力”,并灵活运用新媒体表达,勤写多练才能使自己站得更远,从而具备更高的策划与编辑能力。

    (作者单位:宁波日报社)

    责任编辑: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