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走廊

新闻战线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产品创新

——以人民日报2021两会融媒体报道为例

牛慧清 谭思静 《 新闻战线 》( 2021年06月01日   第 09 版)

    摘要:融媒体时政新闻应始终以“5G+AI”的技术创新作为产品底色,以用户思维包容技术发展,以内容适配度作为取舍技术之准则,顺应云上直播、访谈互动等趋势,积极探索发展融媒时代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新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创新具有影响力的老牌产品,增强用户黏性,积聚IP潜力,推动新闻报道全面升级。

    关键词:全国两会   人民日报   融媒产品   时政新闻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是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热点。随着媒介融合向纵深推进,两会逐渐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实践融媒技能的“竞技场”。今年的两会报道,受到疫情防控的限制,人民日报本着务实高效的创新精神,依托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叠加和融合,提高采写编辑效率;不断创新融合新闻产品形态,提高触达率,同时持续挖掘品牌栏目、积聚IP潜力,有效实现话题引领、舆论引导、跨圈层传播的效果。

    技术融合:5G夯实传播基础,智能机器人助力融媒新闻生产

    5G技术所具备的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等特性,真正开启了万物广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5G赋能新闻生产,可支撑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直播等富媒体内容形态,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应用的落地生根,两会期间,新闻媒体报道正式步入5G时代。 

    人民日报为前线记者配备了集结5G功能的设备,5G手机、笔记本、直播背包等。首次亮相的直播背包为一款“黑科技”多功能装备,其体积类似一台小型电脑,只需外接一台摄像机,直播背包就可完成采集、处理、传输等整套直播流程。由于设备较小,可以轻松地进行移动、行走直播,可以做到更低的延时、更清晰的画面,其移动便捷性对于新闻制作有很大帮助。

    同时亮相的还有由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研发的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追踪”功能于一身的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虽然还没有实体形象,但是却让采编变得更加智能。智能眼镜解放记者双手,一人即可完成访谈、拍摄、记录等工作,设备一键接入“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平台”,可以实时截取拍摄到的任何一个片段,把一个直播剪成多个碎片化短视频;“AI辅助创作”可以自动整理现场采集到的文字、语音、视频素材,智能提取有效部分,一键检索全网相关资讯汇总梳理背景信息,自动编写热点聚合新闻,提升采写编辑效率;添加关键词,创作机器人自动跟踪热点与全网舆情,一站式接收实时新闻推送;同时全媒体智能工具箱还具有直播剪辑、4K在线快编等多种能力,能实现视频横屏转竖屏、智能配音,更适应短视频传播生态。在智能创作机器人的帮助下,从制作到分发,用时不到10分钟。“5G+AI”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快,而是改变整个新闻生产流程,策划、采访、编辑、发布的分工界限将逐渐模糊,记者和编辑的职业分工也将逐渐融合。

    技术赋能新闻生产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长效动力。基于5G技术的新闻报道快速铺开,以AI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一点多线”式剪辑重塑新闻生产流程,提升融媒体新闻产品生产效能。同时,在融媒体报道技术趋于成熟稳定的基础上,人民日报融媒体新闻产品生产逐渐恢复理性,重视寻求技术创新与内容表达最佳的适配度,秉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理念,对于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更加具有取舍度和目的性。

    围绕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开幕会、记者会、全体会和“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等重要议程,人民日报以“5G+AI”作为技术底色,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以“新征程再出发”为主题推出两会融媒体专题,综合运用专区、专栏、直播、调查、留言、图解、海报、动画、微视频、H5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语种、交互式报道。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智能化、快速化、碎片化传播的特点,使权威内容和多样传播深度结合,满足不同圈层人群对两会的信息需求。

    形态优化:“云上互动”化身报道新常态,视频成为融媒重头戏

    2020年,24小时不间断的5G直播被首次应用于疫情防控进展新闻报道中。因为疫情防控,今年各大媒体前方上会人数大幅减少,新闻采访工作借鉴去年方法,继续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人民日报将去年应对两会报道新变化的新探索转化为“新常态”,策划多档“云直播”“云采访”栏目。

    人民网5G视频访谈节目《连麦两会》在云端发起“民生圆桌谈”,围绕疫情防控、医保、养老、科技创新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访谈从“面对面”到“屏对屏”;《两会云客厅》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经人像采集,访谈嘉宾的全息影像经由网络传输到演播厅,通过1∶1还原,使得与真人等比例大小的“嘉宾”“空降”云客厅,与主持人“坐”到同一张桌前,进行双向语音、视频互动;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在两会期间特别策划“海客看两会”现场大型融媒体直播报道,栏目融合虚拟演播、4K高清直播等技术,为海外网友播报全国两会的最新消息。云直播、云访谈与新闻的结合,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促进媒体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的互融互通,从而催化媒体融合发展质变,朝着真正的全媒体新闻迈进。

    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大胆创新表达形式,推出多档视频节目探索可视化呈现、轻量化传播,高度契合了当下视频化、移动化、碎片化阅读趋势。从推出的视频形态来看,微视频《中国新坐标》《领航新征程》以纪录片的形式回顾中国发展历程,唤起时代记忆,激发爱国情感;建党百年主题曲MV《少年》,献礼中国共产党;短视频节目《百秒说两会》,人民日报记者以“主持人脱口秀+记者现场评述”的模式,进行报道阐述;动画嘻哈歌曲《word两会我做主》,以“动漫+嘻哈”的形式科普两会知识;数据新闻动态视频《小红线,向上攀》向受众展示1953年至2020年中国的GDP增长情况以及中国在世界国家中GDP的排名情况,搭配激情昂扬的背景音乐,展现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难、曲折与顽强;两会记者的Vlog《今年两会,采访委员在这里》《紫豪“通道”观察》揭秘两会幕后采访花絮;人民网英文频道继续推出Two Sessions Explainer(两会解说家)视频节目,带海外受众看懂中国两会,并选取热点问题进行阐释解读;还有大量访谈视频节目如《高谈客论》《两会“艺”起聊》等拉近代表与网民距离,在访谈中传递两会声音。

    从视频内容来看,人民日报坚定主流意识形态站位,突出导向,强化引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牢牢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推出《两会屏评看》,综合运用视频、制图等技术,让人民日报评论员走上屏幕,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解读两会热点;同时主动寻求与受众的沟通对话,积极收编网络文化,向年轻群体靠拢,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在两会期间推出《驻华大使看两会》融媒体栏目,以“图文+短视频+Vlog”多媒体方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海客新闻客户端等多平台立体传播,讲述驻华大使对中国两会的观察与感受,以小见大、以人解会,解读时政新闻内容,情感化讲述中国故事。

    运营:持续深化品牌栏目,积聚IP潜力

    在媒体融合转型的当下,主流媒体一方面要保留有影响力的老牌栏目,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技术融合、创新升级使之更符合新媒体用户的接受习惯;另一方面,应将获得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新节目打造成系列节目,以精品化的内容强化用户黏性,用口碑沉淀、积聚IP潜力。

    以充分洞察社会热点事件、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为抓手的人民网两会调查已经进行到第20年。今年的两会调查持续发力,更新问卷设计,邀请专家进行研判,对性别、年龄、地域、区域等问卷参数设置进行全盘考量,参考2020年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尽可能贴近网民需求,将较为生涩的词句替换成比较生动的表述,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灵活性以及传播的便捷度。另外,调查兼容三端,电脑端、移动端浏览器和客户端,共吸引超过520万人次参与,运用大数据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维度对不同问题重点数据做深度分析。在20个热词当中,依法治国、社会保障、乡村振兴位居前三,调查结果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多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在首页重点推荐,地方党媒也纷纷引用相关调查数据,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传播效果显著。反映时代呼声、体察人民心声,背靠人民日报调查结果权威、真实,使得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20年来常做常新,同时在调查中不断融入新技术、新形态以及新理念,让两会调查这样具有生命力的老牌栏目在融媒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领导留言板》作为人民网建设的全国性网上群众工作平台,10年老品牌“两会来了,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今年升级为“2021我给两会捎句话”活动,网友既能把自己对家乡发展建设的意见、建议和期待,“托书记省长捎句话”带到会上,还能通过留言“向部长献一策”,专栏有效留言近3000条。

    2020年,人民网推出《两会夜话》,因其线上云访谈、云对话的创新模式,优质、精品的长视频深度内容成功破圈。今年人民网继续推出全新升级后的《两会夜话》第二季,保留线上云访谈、云对话模式,更注重与年轻人对话,同时嘉宾更多元、内容更有趣、表达更轻松、观点更专业,6期节目涉及乡村振兴、住有所居、电影产业、科技创新、国际抗疫合作、养老保障等热点话题。另外,为更加符合年轻受众群体的口味,《两会夜话》节目播出期间还同步推出了衍生节目短视频《伊伊的两会夜话Vlog》,用户可以跟着人民网小编伊伊的Vlog镜头探访《两会夜话》节目录制现场,与节目嘉宾进行轻松互动。

    (作者牛慧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谭思静系该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