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专刊,一定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和特色,要有自己的立意命题。准确地做好内容界定,对专业副刊有重要的意义。
《文史周刊》 内容界定 专家队伍
副刊作为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助正刊解读时政热点、进行深度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副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副刊有着不同于其他形式副刊的特殊作用。但以专刊形式出现的史学副刊在国内媒体中并不多见,本文以团结报的《文史周刊》为例,剖析当下史学副刊的运作模型及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特点和规律。
史学副刊的时间内容划分
一个好的专刊,一定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和特色,要有自己的立意命题,这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定位准确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内容时段的划分。
史学副刊的内容划分要体现两种属性,即主刊的主旨性和副刊的独特性。两者既独立又联动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兼容的特质。团结报的《文史周刊》也体现着这样的特点。《文史周刊》最初是《文史资料选辑》专栏,其核心内容是收集整理民国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的历史档案,资料性是其主要特点。其后的《中山文萃》《史海钩沉》等专栏,基本上延续了这一风格,但内容有所扩充,个性的、细节化的栏目开始出现,并根据各栏目的特点兼容并蓄,显现枝叶状的发展态势。接下来的《文史长廊》等诸专栏,随着时代的变化、纸媒的改进变革,相关内容进行了改版和扩充,依据受众的阅读喜好,开始大量增加传记、纪事、回忆与怀念、地理档案、热点收藏等相关专题内容。这一模式一直运行到2010年。在作者队伍、编辑条件、受众范围等相关因素成熟后,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副刊,以《文史周刊》这样一个周刊形式面世。这当中的每一次改变,一方面是基于正刊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史学副刊的特点而进行的,其最终能够脱离正刊以专刊的形式出现,是形式与内容的需要。这种周刊时间与内容的划分,要把握两个特点。
时间断限。团结报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中央机关报,是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唯一的一份中央级时政类报纸,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副刊不能是单纯的文化文史类副刊,更不能是都市类的休闲副刊,而应是正刊的补充和延续。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同其他民主党派一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积极地履行职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规划界定《文史周刊》的时间断限时,跨度不能太长,而应以近代中国史为主,体现出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一条红线,体现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历史进程,所以只能是1840年以后到现阶段的这段时间。当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偏重,适时地进行调整。对某一特定时段的宣传要点,则以专题、专栏的形式集中体现。
内容分类。史学从其内容界定来说可进行中外历史划分、政治军事经济划分、文化艺术划分、专业领域划分等等。从与正刊相呼应、反映时代主题这一特点来说,《文史周刊》只能以中国历史为主。确立了这样的前提,接下来的就是细化栏目、特点、风格等相关要素环节了。
多年的经验证明,准确地做好内容界定,对专业副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事件通常可以通过过程、人物、经验等多方面进行传述和评论,这种多角度的阅读习惯实际上也是对一个事件的全方位剖析。读者可以通过这种多元组合寻找自己的趣味点,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另一个兴趣点介入,达到传播的目的。《文史周刊》创刊伊始,正是把握了这样一个特性,将一版设置为《史纪》,以“史事天下”为其核心;二版设置为《史传》,以人物传记为主;三版设置为《史学》,以学术为主;四版设置为《史藏》,以当下藏事热点为主。各个版面之间条分清楚,不会重叠,遇有重大事情需要配合宣传时,可从各个角度进行文章取舍,从而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史纪》版组织了“八一五”光复前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密苏里号上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等文章;《史传》版刊发了抗日名将传、东京大审判中的中国大法官等名人事迹;《史学》版相继刊发了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由来、抗日战争胜利对近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等专业学术文章;《史藏》版则刊发了抗战收藏系列文章。整个周刊从不同角度对抗战胜利进行了多角度的宣传,各有侧重,相互响应,形成了一个主体,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强化新闻敏感,组建高水准的专家队伍
融合时代,要强调新闻的敏感性,专业副刊更应如此。专业副刊提供的时事解读,其作用是正刊不能替代的。副刊要正确理解把握两者的相互关系,围绕新闻热点做的话题要有延伸性、关联性,在宣传的同时突出自身的特点。
以时政类为例,要从大方向进行配合。如中共十九大召开,可以做历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回眸的专题;以社会热点而言,要从历史当中找出相类似的事件,如有关北京房价问题,可以看看民国年间北平房价及特点;以人文动态而言,可以看看各个不同时间段里各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这样丰富的内容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极大共鸣。
多媒介时代,内容依然为王,这是精品意识在专刊的集中体现。一个成熟的专业作者群体的建立,是形成一个有持续影响力品牌的前提,也是立足全媒体市场的前提。
全媒介时代专家作者队伍应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队伍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版面的栏目特点、文笔所需风格、主题选取角度而各有侧重。《史纪》版是讲宏观的、整体的问题,要求作者有整体把握能力并有自己的行文特性。这类稿件作者队伍应以学者、专家及文化文史工作者为主;《史传》版的作者要具有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准确定位和丰富内容的取舍功力,有准确的界定标准,作者群应该以有专业的史学修养、传记类文史文学爱好者、名人之后为主;《史学》版的作者要是某一领域研究的专家或学者,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综合分析把握能力;《史藏》版的作者不仅应是某一类收藏的爱好者、专家,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时刻关注前沿热点。这样一支多元的作者队伍,才有可能让专刊有分量、有特色、有实效。
组建作者队伍要处理好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要把握好稿件时效与非时效关系;要协调好主流作者与非主流作者互动的周期频率;要有效地引导好作者对阶段性主题稿件的立意、角度、写作。
强化融媒体对史学副刊的传播作用
技术的迅猛发展,赋予媒体以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对专业性极强的史学副刊而言,利用融媒体进行多元传播,可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016年5月,“文史e家”微信公众号上线,这是与《文史周刊》相关联的一个专业文史类的微信公众号,两者相联互动,互为影响。从周期上而言,“文史e家”天天推出,更新频率快,客观上补足了《文史周刊》的时间短板;从内容上而言,“文史e家”适合新媒体特点,内容更加丰富,增开养生类、季节类等社会生活主题,形式活泼;从形式上来说,“文史e家”图文多样,色彩丰富,文章长短不一,组合形式多样,没有了版面的约束,一文多图或以图代文的形式让受众可以轻松阅读;从文章内容来看,可以就相关热点进行更深入的持续挖掘,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报道。同时,同一个主题文章在《文史周刊》刊用后,“文史e家”继续刊出,并在此基础进行改编,在团结网、团结报微信公号、团结e家等多个媒体终端进行分发,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传播,利用新媒体矩阵产生多层面效应。在“文史e家”上线的同时,对作者队伍进行了重组,一方面将纸媒体写作队伍扩大到新媒体中,另一方面将网络写手吸纳到纸媒的创作核心队伍,转换文风,实现报网互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作者系团结报社总编助理、副刊部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