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声临其境》被评为“全网最具口碑指数电视综艺”,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其成功,取决于如下因素:题材选择——不走流行,选择冷门;操作路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突围方式——不与新媒体正面竞争,而是将其引为己用;创新立足点——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
《声临其境》是湖南卫视2018年一季度播出的一档纯原创声音魅力竞演节目。每期节目有一个关于声音的特定主题,呈现不同的声音特点。每期节目有4位顶级演员或配音演员同台竞技,进行3轮配音挑战,包括“经典之声”“魔力之声”和“声音剧”。
节目播出以来,在影响力和口碑上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节目:微博阅读量26.1亿,网络播放量14亿,豆瓣评分8.3,96个新浪热搜。3月1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张凯丽、吕焕斌等围绕“新时期,继续推进文艺繁荣”的主题各抒己见,《声临其境》得到了委员们的肯定。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上百家媒体为节目点赞,称《声临其境》是“实力派演员担纲综艺,吹来一股清风”;其火爆,是因为节目用声音塑造角色、用声音再现经典画面,传承了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在4月底由艾曼数据、中国电视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娱大数据发布盛典上,《声临其境》被评为“2017~2018最具全网口碑指数电视综艺”。
题材选择:不走流行,选择冷门
创新从来都伴随着孤独和冷门:身为先行者的孤独,题材领域的冷门。与之相对的是跟风和同质化:跟随爆款的步伐,选择流行的题材。两种不同的取向,决定了节目创作的视野和格局。
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跟风自然是相对稳妥的选择,因为市场已经被先行者开发,被市场接受的可能性相对全原创会大一些,所以10年前流行选秀节目时,各大电视台抢着上选秀节目;5年前亲子节目火时,放眼望去各台全有明星带着小孩去旅行的节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跟风也意味着放弃了创新的制高点,无论从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上,都难以超越先行者。纵观湖南卫视乃至全国排名靠前的各家电视台,真正赢得市场和口碑的,永远是那些敢于吃螃蟹的先行者。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这个团队一直埋头于原创,如《非常靠谱》《变形计》《一年级》《书香中国》以及刚刚结束的《声临其境》都是原创节目。在一般电视人眼中,这些原本都是非常冷门的节目创意,不过从播出效果来看,这些“冷门”节目都实现了热播,《声临其境》更是做到了收视口碑双丰收。
为什么我们喜欢从冷门即垂直领域寻找突破口?为什么小众题材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还得从创新的源头说起。
冷门节目的最大难点和亮点,也恰恰是它的冷门。我们不大关心大家看过什么,而是关心大家没有看过什么、可能会想看什么。如果梳理这些年社会影响力大的节目,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以前大家没看过,是新门类、新领域、新模式。就《声临其境》来讲,它的成功基于两点:一是立意高,屏读经典(“屏幕”的“屏”,跟传统的纸质阅读不一样,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点),脱胎于读书晚会的朗读剧环节,紧紧抓住了文化的热点;二是节目带有影视行业的揭秘性,我们看过很多影视作品,却没看过影视作品幕后的制作过程,特别是后期配音这个环节,我们把它搬上了舞台,并进行了电视加工和放大。
从实际播出效果来看,这一尝试无疑是成功的:除了收视率、收视份额11期连冠,还有更多迹象显示这是一档真正意义上的“爆款”节目。在线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无数“自来水”自发对节目展开解读,节目相关热词持续高居热搜榜首;在线下,“声临其境”成为一个新兴的互动方式代名词,在企业年会、亲朋聚会等各种场合被频频提及。
操作路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声临其境》跟一般意义上综艺节目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一个游戏,也不是请一帮演员去做与他们本身职业无关的事,而是呈现他们职业范围内最拿手的事,本质上,他们是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我们这个制作团队同样用匠心在创作。把一个环节变成一档纯原创的优质节目,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需要个人与团队,甚至全频道、全台的投入和支持。从创意到最终节目成型,光是方案就经历了4次大的方向调整,修改了28版,目的是尽可能展现这些实力演员全情投入的幕后创作,让他们在《声临其境》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
《声临其境》吸引了很多实力演员来参加,赛制规则也很简单,每一期4位演员通过3个环节展开声音竞演,分别展现演员们对经典影视片段的台词处理能力、声音的可塑性以及舞台表演的综合实力,每期由现场观众选出当期观众最喜欢的声音,然后前9期的“声音之王”参演最后的年度声音大秀,决出本季“声音之王”。整季节目最核心的看点还是才华横溢的演员们之间的高手过招:他们在面对不同角色、不同情景时的声音表现能力,能不能在短时间内用声音带观众入戏,就像这个节目的名字——声临其境,用声音读懂人心,震撼人心,温暖人心。
我们在邀请嘉宾时,注重的不是知名度,而是遵循表演创作本身的规律,那就是“戏比天大”,用专业、凭实力说话。我们相信声音艺术本身的魅力,也相信观众的鉴赏能力。《声临其境》第二集播完后,就有自媒体和观众写文章解读台词表演的技巧,干货满满,不亚于戏剧名校的顶级台词课,转载率极高。于是第三集我们就请了专家来点评演员们的精彩表现。
《声临其境》没有刻意去营造人设,如果说有,那就是实力型人设,直白地说,就是展示演员们不为人知的真正实力,人设的根基建立在专业实力基础上,譬如说赵立新、韩雪、朱亚文等等。赵立新在此前演过 20 多年的戏,可以说是资深老戏骨,但一直没有大火过,在大众视野里属于非常冷门的演员,但在《声临其境》的节目里,他展示了一名演员令人惊讶的综合实力,精湛的台词能力,四国外语顺手拈来以及身为实力演员的职业自信。这期节目播完后,他自己都感叹,演了20多年戏没火,没想到在《声临其境》一夜之间火遍全国了。其实,如果不是有这20多年的积累,《声临其境》也没办法让他大火。
我们对《声临其境》的参演嘉宾进行过统计,在第一季全部40位表演者中,有21位拿过金鹰奖、华鼎奖、飞天奖、白玉兰奖以及国际上表演行业奖项的最佳男女主角奖,换句话说,他们是这个行业里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个比例超过了整季嘉宾演员的50%。前两天在戛纳电视节上,我们看到了日本同行研发的一档关于配音的综艺模式,用喜剧演员,着重搞笑。电视节组委会的一位法国老太太对我说,她更喜欢《声临其境》,因为更高级、更大气、更具艺术感。
《声临其境》节目里呈现的人物角色众多,除了表演者,还有许多辅助类角色,他们也许不是节目里最受瞩目的人,但绝对是在各自领域最专业的一群人,譬如说主持人、点评专家、领声团、拟音师、声音大秀导演等等,其专业要求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在主持人方面,策划阶段我们设想过非常多的人选,最后锁定在王凯的身上,最主要的考虑就是他的履历里涵盖了专业配音员和主持,在这两个领域都是专家级,从录制效果来看,他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点评专家有专业院校的台词教授,也有配音界顶级的从业者,他们将普通观众感性层面的“好”,破译到理性专业的层面展开解读,使得节目首先在细分领域拥有大批铁粉,赢得了他们的口碑。
领声团是一个多年从事声音工作的专业团队,他们在节目里的职责是帮助演员快速找到幕后配音的状态。还有拟音师,这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在全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屈指可数,他们为影视剧后期模拟制作各种声音,这些声音是对人声对白的补充,对营造情境和环境至关重要。当然还有最后的声音大秀导演,在最后一期甚至请到陈凯歌这样的旗帜级电影导演加入,为的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大程度保障节目的专业度和品质。
节目创意也许冷门、垂直、小众,嘉宾也许冷门,可这两个冷门元素在一系列配套元素的加持下产生了叠加、放大效应,恰恰成就了热门和独家,也许这就是创新的神奇之处。
融媒体突围:与其正面竞争,不如为我所用
近年来,中国正迎来一次巨大的移动互联网普及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在文化消费领域,传统电视节目虽然继续保持主流地位,但国民拥有了除传统电视以外海量的新媒体视频消费选项。当下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早已不是客厅荧屏的竞争,而是发展到要跟各种视频网站APP、手机短视频抢食蛋糕。清醒的电视人必然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电视节目互联网化,用互联网的方式去与新媒体正面竞争,还是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我的答案是后者。
电视媒体的特性跟网络上热门的新媒体视频有太多不同,以己之短搏人之长,必然会失败。但也绝不是简单地对新媒体的攻城略地视而不见,继续走原来的老路,而是应该将新媒体的套路引为己用。
就《声临其境》来说,我们将新媒体引为己用的方式大概有这么三种:
播放端。今年我们跟视频网站进行了版权合作,将节目的网络播放从芒果TV延伸到了爱奇艺。我们知道电视台之间最核心的受众是有一定差异的,芒果TV和其他视频网站也有各自最核心的用户,多了一个视频网站播放渠道,节目也就多了一种影响更多人群的可能。
精准互动端。《声临其境》的创意点是配音,所以今年也跟一个叫“配音秀”的APP有合作,这个APP创办两三年了,里面聚集了众多的配音爱好者,配音秀的配音达人有机会参加《声临其境》,《声临其境》的配音片段也成为了APP里年轻人,甚至知名人士追捧的表演素材,比如著名演员罗家英就上传了《大话西游》的粤语版配音。去年年底,很多单位、公司开年会,同学、朋友聚会的时候,都玩起了配音秀,《声临其境》受欢迎的程度再现了当年卡拉OK的热潮。所以《声临其境》跟配音秀的合作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宣推端。从节目策划之初,一直到节目播完至今,《声临其境》制作了海量的短视频在各类网络平台传播,譬如在节目还在方案策划阶段,我们就制作了“致声音天才”的一分钟短视频宣传片,放在《声临其境》官方微博上,当时微博粉丝只有一两千,短短一天就产生了将近一万的转发、上千万的阅读量,为节目预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节目正式播出后,节目里的经典配音片段、幕后花絮也形成海量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传播,很多在正片里装不下的内容,成为电视节目正片的补充,继续发挥效能,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当然,传统电视台和新媒体的融合还有很多可发掘的空间,在节目创作实践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但无论怎样融合,最核心的还是节目品质以及蕴含在节目中的情怀和正能量,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去谈新旧媒体融合,无疑是舍本逐末。
创新的立足点:“小大正”绝非一句口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管理司高长力司长一直强调,今后广播电视节目必须继续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小大正”自主创新原则,这将成为今后电视节目创新的立足点。
小成本。如今,电视节目制作最大的成本支出往往是流量艺人,越是当红的、流量大的,片酬越是高得吓人,但《声临其境》在节目立意上天然规避了这一点。我们操作的基本逻辑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配音表演还是相当具有专业度的,这件事不是那些只有流量、没有才华的明星可以玩转的,所以请的嘉宾几乎都是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实力派演员,而不是片酬高昂的当红明星,节目模式已经决定了成本不会很高。
大情怀,正能量。《声临其境》之所以能引起许多人共鸣,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选取的经典影视作品里所饱含的情怀和正能量。《声临其境》节目选择了大量经典艺术作品,演员们对每一场对白、每一句台词、每一声叹息、每一次呼吸都用心创作,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和对口型,给观众以深深的震撼。譬如电影《董存瑞》里的经典片段,演员周一围在配音时一句坚定的“炸了它,掩护我”,把观众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最后声嘶力竭的呐喊——“为了新中国,前进”,则将英雄为了胜利舍身赴死的大义凛然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集结号》《智取威虎山》等片段,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节目的正能量还体现在演员对表演的信念、对艺术和节目的尊重上。虽然是实力派演员,每次录制前,他们依然像小学生如临大考一样紧张,反复排练,比如韩雪会在台词本上做笔记,写得密密麻麻的;又比如张丰毅,到达现场的时候40度高烧病倒了,打点滴的同时,坚持在病床上苦练台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戏比天大,作为一名老演员,就要起到表率作用。”他们的认真与执着令人感佩。
鲁迅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过许多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经典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里蕴含了当下社会所稀缺的情怀和正能量,电视节目对这些经典文艺的破译解读还有许多空间。跟新媒体、短视频相比,传统电视节目因其较高的专业制作门槛,天然具备厚重文化内容的承载能力,也更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做出“爆款”。本土电视人应利用自身优势,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创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
(作者系湖南卫视徐晴工作室制作人、《声临其境》总导演)
责任编辑:杨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