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聚变”“裂变”和“嬗变”

● 张志跃 《 新闻战线 》(

    摘要:理顺手机报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模式,丰富产品种类,完善服务形态,升级应用功能,拓展用户群体,持续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四川手机报发行数量“聚变”,版本品种“裂变”,发布技术“嬗变”,迅速从2G产品向3G、4G产品转变,由短、彩信向客户端、WAP、H5延伸,基本完成了向移动新媒体的平滑过渡。

    关键词:手机报     新媒体     媒体融合 

    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数据化的趋势,媒体领域也正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报道方式、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手机已由通讯工具变成“装在口袋里的媒体”,形成了“这屏那屏最终归到手机屏,千端万端统统汇到手机端”的传播格局。能否占领手机这个移动传播阵地,能否利用手机这个移动终端更好地服务百姓,成为主流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川手机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管、四川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承办。近年来,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不断探索手机端媒体创新融合发展之路:理顺手机报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模式、丰富产品种类、完善服务形态、升级应用功能,拓展用户群,持续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目前,四川手机报已成为全国发行规模最大的省级手机报新媒体,在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关注民生热点、发布权威信息、服务全省人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央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省委全力支持,推动四川手机报走向“聚变”

    聚变,化学名词,通常用于核聚变反应,即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四川手机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弱、散、乱”向“一省一报”、由“民兵连”向党报党刊“正规军”发展的“聚变”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中央主管部门和省委的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2004年全国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的推出,标志着手机报正式诞生。2006年开始,手机报在全国范围内的发行种类和数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09年全国报业 (包括中央大报、都市报、行业报直至地市级报)共推出涵盖新闻、娱乐、体育、财经、旅游、健康、饮食、双语、教育等领域的手机报约1500余种,一些行业部门,甚至区县、民营企业也创办手机报。一时间,手机报遍地开花。手机报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主要是主办承办单位混乱、管理主体不清、内容良莠杂陈、市场定价混乱、同质化严重等等。为此,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批规范手机报市场秩序的规章。

    四川手机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2003年~2007年,主要运用手机短信对四川边远地区试点党政快讯等短信手机报服务。如2005年4月,四川新闻网创办了全省第一份市州短信手机报——《凉山快讯》,弥补了少数民族地区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带来的宣传上的“缺失”,高峰期发展到5万订阅用户,超过了凉山日报的发行量。四川手机报(彩信版)2007年开始试刊,2009年9月正式发刊,随后被四川省委确立为继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网之后的省级第五媒体。四川两任省委书记、四任宣传部长均高度重视四川手机报的发展,要求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作为根本要求的前提下,按“纵向到底(县、区)、横向到边(行业)”进行战略布局。同时,为了改变手机报市场“小、弱、散、乱”的现象,实现手机报名称、内容提供商、内容管控平台“三统一”,四川省委还明确四川手机报由省委宣传部主管、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按照“一省一报”运营模式对全省各类手机报进行集中清理,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实现统一整合、规范发展。

    2013年7月31日,国家网信办在成都召开全国手机报(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推介了四川经验,明确要求按“一省一报”模式大力发展手机报。2014年,国家网信办发文,同意四川手机报作为新媒体党报党刊开展发行试点。2017年7月,国家网信办再次在成都召开全国手机报新媒体发展推进现场会,会议进一步要求完善手机报新媒体“一省一报(端)”管理体系,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建立由国家网信办统筹协调、借助四川手机报技术平台、形成全国各省市开放共享的技术合作模式,打造全国手机报新媒体监控指挥平台;实行“一报一批”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总编辑负责制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此外,会议还建议工信部门、基础电信企业在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会后,各地各有关方面积极落实会议部署,深入推进“一省一报”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以四川手机报为代表的一批省级手机报新媒体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四川手机报用户猛增至6800万(峰值曾突破8000万),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服务地方政务,关注百姓生活,推动四川手机报产生“裂变”

    裂变,又称核分裂,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才能发生裂变。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俗称原子能。而媒体能否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发挥积极的传播效能,就在于能否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准确、全面地传达给百姓,在于能否将触角伸向基层,反映群众的心声。

    四川手机报在做大做强“母体”的同时,始终秉承服务地方政务、关注百姓生活的办报宗旨,致力于不断扩大媒体辐射效应,延伸服务触角,打造“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的传播体系,推动手机报新媒体向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裂变”。目前,四川手机报包含党政参考版、国计民生版、成都手机报、广汉手机报、藏文语音手机报、教育手机报、美食手机报等时政新闻类、生活资讯类共计66份子报、202个手机报产品,日发行量超过1.5亿份,年产值超过1.6亿元,成为全国发行规模最大的省级手机报新媒体。

    地方政府的“小喇叭”

    各类互联网新平台、新应用不断涌现,给人民群众带来丰富资讯和便捷服务的同时,也给各级地方政府带来政务信息难到达、舆情难掌控等新难题。手机报因其不受数据流量和基站信号影响,采用手机通话功能的铃音通道传输,具有贴身传播、精准到达、强制推送、半强制阅读、打开率高等优势,就像揣在老百姓口袋里的“小喇叭”,在精准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方面拥有网站、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四川手机报与省内各地市、区县党政机关和宣传部门及下属媒体联合开办地方性政务参考、时政新闻类手机报,对于地方政府及时发布政务信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宣传引导、舆情调控和社会动员具有重要意义,在服务地方的同时也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鼎力支持,实现了双赢。

    2008年汶川地震中,四川手机报向全川百姓共发送2.97亿条抗震救灾信息,为稳定灾区民心、重振信心、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碘盐可防辐射谣言引发四川民众抢盐风波,四川手机报第一时间制作专题《破谣盐》,通过母报及子报向全川特别是信息较闭塞的偏远山区发布,为破除谣言以正视听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仅4分钟,四川手机报通过自身的传播矩阵,向全川乃至省外民众,及时报道救灾信息并澄清震后各种谣言,相关新闻点击阅读量累计达5.5亿人次,让灾情信息迅速透明化。此外,在多起重大灾情预警方面,四川手机报也发挥了独特作用。

    藏区维稳的“定盘星”

    四川省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由于涉藏地区地处偏远、地貌复杂、文化落后、语言不通,传统媒体覆盖困难重重,涉藏宣传和舆论引导难度较大。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政策,四川手机报于2011年1月顺利完成全国第一份藏文语音手机报——四川藏语音手机报平台建设。2014年,四川手机报还利用短信底层铃音通道不受手机功能影响的特点,设计开发了《藏语新闻彩铃》,不仅播报语音还可下载藏语歌曲彩铃,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藏区广大民众及时、方便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类资讯,深受藏区农牧民欢迎和喜爱,覆盖用户超过40万,近年来一直保持零投诉的良好记录。

    舆论监督的“聚光灯”

    四川手机报在成为全川人民了解最新国家政策、解读重大新闻热点重要窗口的同时,还利用自有的信息反馈渠道,汇集社情民意,成为省内最大民意汇集地。在多起公共事件所引发的公众讨论中,四川手机报及其各类子报发挥了强大的媒体宣传辐射效应和舆论监督作用。

    在2015年9月的“毒跑道事件”中,四川手机报率先进行调查,推出多篇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参与讨论的读者超过1000万人次,推动四川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先后发文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在2016年9月成都双流机场“X光安检机事件”中,四川手机报联动下属子报和多家媒体对安检机进行报道,最终不仅使成都双流机场立即拆除X射线人体安检设备,也带动全国各地100多个机场相继拆除类似设备;在2017年6月的“车让人”报道中,四川手机报进行独家专题策划,引发跟评、讨论的读者超过2000万,直接推动了成都等地的“车让人”专项治理工作。

    服务百姓的“连心桥”

    四川手机报通过大数据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和阅读习惯,将“信息与服务融合”,将大众生活需要结合进来,为用户谋福利、谋优惠、谋便利,为百姓提供个性化、分众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有效增强用户黏性。四川手机报已经成为“手机报+移动互联网+生活服务”的全领域、全业态、服务型媒体。四川手机报在为订阅读者提供时政信息的同时,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等一系列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消费信息,读者只需向商家出示当日最新一期手机报即可享受商家折扣优惠。此外,四川手机报针对四川农业大省的特点与新华网共同推出三农手机报,为省内乡镇农村民众提供农业新闻、种植养殖技巧、致富典型等信息服务,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技术为驱动,追求融合发展,推动四川手机报发生“嬗变”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移动端设备迅速普及,各类新平台、新应用不断涌现,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舆论生态。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态势,四川手机报顺势而为,以技术为驱动,完成从2G短、彩信产品向3G、4G时代的WAP、类客户端和H5等新媒体“嬗变”,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一是紧跟技术进步,实现手机报产品更新迭代。2G时代,四川手机报仅限于为手机用户提供基于短、彩信的新闻信息服务;3G时代,四川手机报开始结合移动互联网,通过短、彩信+URL(WAP网站)的产品提供信息服务,并开发出200多种不同类型的3G手机报;4G时代,四川手机报开发了针对时政新闻、生活便利、影视视频、党报参考等H5系统,实现了用户互动。二是建立大数据系统,为精准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利用大数据分析,根据每个用户的性别、年龄、地域、兴趣爱好等建立用户大数据标签数据库,目前四川手机报已经完成了6800万用户的标签画像,实现了信息资讯“一对一”定制发送。

    此外,四川手机报技术平台还实现了“四大功能”:一是具备多种手机媒体集成功能,能统一短信、彩信、H5等编、审、发一体化;二是支持三大运营商通信技术接口,具有承载全国手机报发行能力;三是具有应急处置能力,软、硬件具有强大防御灾害性破坏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具备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重大信息“优先发送”功能,保障重要稿件最高优先发送权,确保信息传播及时性。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手机报技术平台还专门开发了“手机报可视化指挥系统”功能,可实现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信息“指哪发哪”,实时掌握正面舆论引导覆盖的地区和范围。

    四川手机报已不是传统意义上2G时代的产物,已由最初单一信息发布产品,发展成为集信息传播、公共服务、舆论引导、舆情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互动平台;在盈利模式上也实现了从单一效益向多元共赢局面的演进,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它虽然仍沿用“手机报”这一传统名称,但其本质上已经完成向移动新媒体平滑过渡,实现华丽转身。四川手机报正在成为新形势下传播主流声音、引导网上舆论、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建  文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8月4日。

舆论阵地建设必须做好技术创新
5G时代与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与突破
“聚变”“裂变”和“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