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新民”成为上海文化的鲜明烙印

——新民晚报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初探

● 朱国顺 《 新闻战线 》(

    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媒体责任,不应外加在城市发展之上,而应内化于城市的变化发展之中。新民晚报举办“市民读书会”,让城市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底蕴,让充满记忆的城市文化符号,成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用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发展与进步,以生动可读、趣味盎然的新闻,引领成就报道的新境界。

    今年米寿的新民晚报,是内地迄今文脉延续最久的一张报纸。88年中有71年,新民晚报是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一起度过的,可以说,新民晚报印刻着深深的上海烙印,而提到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也一定离不开新民晚报。因此,新民晚报始终把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作为自身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在报道中融合城市文化、在文化建设中体现报道价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举办“市民读书会”,让城市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于无声处担当媒体责任,助力推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

    作为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姓党为民”,与市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新民晚报助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从贴近百姓生活、贴近百姓需求开始,于无声处担当起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责任,最典型的便数“市民读书会”。

    2016年9月9日下午,上海音乐厅传出的不是悠扬的乐声,而是朗朗的读书声。原来,这是新民晚报主办的第七次“市民读书会”活动。

    这天的主题比较特别,是探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与城市文化建设,以此来纪念《夜光杯》创刊70周年。参加活动的都是上海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滑稽名家王汝刚,戏曲名家王珮瑜、史依弘,钢琴家刘诗昆,作家陈村、赵丽宏,著名画家谢春彦等等。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与新民晚报以及《夜光杯》有着浓浓情缘,与新民晚报一起,书写着上海城市文化的浓重一页。

    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纪念《夜光杯》创刊70周年专场活动中,每个人都讲出了许许多多《夜光杯》与上海城市文化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是从小看新民晚报,读《夜光杯》长大的。”这是听到最多的一句话,陈村、史依弘、王珮瑜、徐莉佳等等,都是因为《夜光杯》,养成了最初的阅读习惯,爱上了读书这件“小事”。一位嘉宾说:“如今一直在思索,如何在上海营造书香氛围,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因为这件‘小事’,《夜光杯》做了整整70年。”

    陈村最是幽默,他说:“我出生的时候,《夜光杯》就在了,等我‘挂了’,估计它还会在。”赵丽宏也感慨:“我们这些读着《夜光杯》的人,总有一天会老去,但《夜光杯》不会老,他将以永远青春蓬勃的姿态,迎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为什么这么多人钟爱《夜光杯》?谢春彦说,因为它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论是弄堂里读书不多的阿三阿四,或是讲坛上学富五车的大教授,在上海,有一件事大家都一样,就是吃饱夜饭看夜报(新民晚报)。”赵丽宏也说:“《夜光杯》上,既能读到文豪大家的作品,也能读到市民百姓的生活,且版面不分前后。有时候,有味道的读者来信甚至会在名作家的前面。” 

    有人读《夜光杯》成习惯,有人则在这习惯上培养出写作爱好。奥运帆船项目冠军徐莉佳是第一个用英文写作的中国运动员,她的新书《跟着奥运冠军学帆船》在许多欧洲国家热卖。“爱写字,始于爱读《夜光杯》。那时候,我每天跟爸妈抢着拿报纸,总是先翻《夜光杯》,它的文章短小精悍、文字优美,我收集好词好句,慢慢地就对写作有了莫大兴趣。” 

    “悦读、悦心、悦人”,这是新民晚报《夜光杯》创办“市民读书会”的初衷,也是春华秋实70载的《夜光杯》日日在做的事情。2016年,为了用好这块副刊文化的金字招牌,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新民晚报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依托《夜光杯》品牌,创立了以 “留住记忆 走进文化”为特色的“市民读书会”。极具书香墨韵的活动,场场爆满,每当读书会举办之日,都是城中一次文化雅集,成为上海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

    3月26日上午,“市民读书会”正式开张。首场活动请来著名画家戴敦邦和作家沈嘉禄展开对话,主讲题目为《戴敦邦,为老百姓和他们的英雄造像》,两位大师现场与读者交流,分享心得与感悟,吸引了不少热爱阅读的市民。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市民读书会”邀读者前往徐汇艺术馆,“与三毛一起悦读人生”。已故漫画家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畅谈三毛这一人物对他们一生的改变。“市民读书会”的第九场活动,主题是“邬达克传奇与上海”。在远郊金山举行的这场活动,邀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给大家讲述在上海建筑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邬达克以及邬达克建筑在上海的传奇故事。

    “市民读书会”第十场活动结合近期的诗词热,在松江区图书馆与市民以书会友,特邀诗词爱好者共同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用全新的角度解读古典诗词,在此基础上向听众提供打开诗词之门的“五把钥匙”,予听众启发,使大家受益。主讲人对不少文学话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唐代三大诗人究竟是谁,李白是不是怀才不遇,李清照对苏轼词的批评是否合理,等等。此外,还为大家总结实用易学的创作格律诗词的门径,教诗词爱好者按格律创作诗词。

    “市民读书会”分别在书店、区县图书馆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流动展开,让市民通过阅读活动,品味书香,感受力量。读书会通过“高不冷、低有格”的路线,让人们感知阅读乐趣、提升阅读品位,也是新民晚报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新探索。

    “老树着花无丑枝”——挖掘城市文化底蕴,让充满记忆的城市文化符号,成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提升城市文脉的独特价值

    城市文化建设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延续,是在城市文脉上开出的新葩。在推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中,新民晚报十分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传承,寻找它们对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独特的老字号品牌凝聚着城市的气质。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脉络。

    几乎所有生活在上海或者在上海长大的人,都受惠过这些老字号的美好。从杏花楼月饼到凤凰牌自行车,从大白兔奶糖到上海牌手表,莫不如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上海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这些老字号在创新发展上卓有成效,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名片。就如梅尧臣《东溪》诗云:“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这些历经岁月凝练的老字号,恰如老树们焕发的风骨风韵。    

    “老树着花无丑枝”,正是怀着这样一份情怀,新民晚报经过周密筹划,从今年1月5日起,推出《老字号·新气象》专栏,选择50家上海最著名的老字号企业,记录下它们的新努力、新气象。这些老字号用坚韧的脊梁,创造出新的传奇,传承着城市的文脉与气质。

    连续报道打头的,是在传承中创出了“杏花楼馒头”新传奇的杏花楼。杏花楼的品牌与品质,在上海和全国的影响力自不待言,但是它的名牌产品中,从来就没有过馒头。传奇来自于关键时刻,杏花楼馒头成了上海市民的定心丸。那是在一起“染色馒头”食品卫生风波发生后,市场上谈馒头色变。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在杏花楼集团调研,要求杏花楼发挥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生产平价优质馒头。杏花楼二话不说,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出生产线,每天向市场供应12万个杏花楼出品的优质馒头。生产这些馒头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但这是市场的需要、百姓的需求,杏花楼不作他想。这不仅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担当,也是一个著名老字号的担当。

    类似这些老字号的新传奇,每天都在发生。它们没有故步自封,昏昏老去,而是努力创新,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从上海牌手表有了陀飞轮,到凤凰牌自行车分享共享单车的时尚;从锦江布局全球连锁酒店集团,到光明把乳业做到全世界。这些老字号与时俱进,时时擦亮金色的品牌,在新时代焕发更靓的风采。它们中有曾蒙尘失色的,但更多的是在应时而变、与时俱进中焕发生机。它们的身上,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特质与风韵,流淌着城市文化的血脉和精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它们丰富多彩的存在,带来了城市的文化与文明,带来了城市的文脉与气质。

    “老树着花无丑枝”,新民晚报亦将更加努力,把上海文脉的传承作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好地记录、传承下来。

    “阅读”城市、感受变化——用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发展与进步,以生动可读、趣味盎然的新闻,引领成就报道的新境界

    媒体推动城市文化建设,重要的是要解读好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进步。通常的成就报道容易落入俗套,新民晚报创新表达方式,从文化的视角,与市民、读者一起“阅读”城市、感受变化,认识与解读城市的发展进步,写出成就报道的新境界。

    一座美好的城市,常常是令人意犹未尽,可以阅读、回味与体察的。作为伴随这座城市成长的媒体,就要发挥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带领受众去“阅读”城市、体验变化、感受城市之美。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韩正在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说:“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韩正书记的这段话,既是上海近些年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也是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展现。

    这段讲话,为新民晚报另一组系列报道打开了思路,那就是从城市文化的角度“阅读上海”,解读、观察上海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个全新的视角,让成就报道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视角一变,豁然开朗。

    经过精心策划准备,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之际,新民晚报推出“阅读上海100胜”系列报道。以“阅读上海”为主题,选取100个上海地标,通过记者全媒体现场采访,描绘和解读身边的变化,记录上海的进步与发展。

    首篇报道以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为地标,“阅读”这个地标性建筑的历史变迁,深刻揭示红色记忆在上海发展进步中巨大的精神作用,成为推动上海发展的强劲动力。这个崭新的文化“阅读”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成就报道有了更好的表达方式。报道发表后,得到了广泛好评。

    此后,新民晚报以每天一篇的节奏,“阅读”、报道上海不同地标的新发展、新变化,成为报纸的新亮点,也让很多读者欲罢不能,天天在心急地猜测,今天“阅读”的是哪一个地标?看看报道的标题,就可以深切感受到新闻里的文化美感:《兴业红光:石库门里开创中国新天地》《螺鸣张江:“上海光源”闪耀科技最前沿》《梦清苏河:临窗揽胜 一河清水梦苏州》《奇梦胜地:国际文化大都市添世界风韵》《滨江漫步:黄浦江 无边光景一时新》《申江清源:三水汇流 黄浦江水清河晏》《金色外滩:心怀梦想再出发》《江上明珠:依水而生完美转身》……

    “阅读上海100胜”很好地将建设发展成就的报道,融合在文化的视角与城市文化建设之中,既让成就报道有了新鲜感人的新角度,又将媒体报道与城市“阅读”和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在报道中现文化,在文化中做报道,更好地将媒体责任融入城市文化建设。

    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媒体责任,不是外加在城市发展之上的,而是应该内化于城市的变化发展之中。新民晚报在继续努力中。

    (作者系新民晚报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守品格品位
应时而发,发皆中节
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
坚定文化自信 唱响时代强音
让“新民”成为上海文化的鲜明烙印
壮大格局 汇聚合力 激发情怀
传承文化基因 变革报道模式 彰显媒体责任
媒体应有文化担当
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传媒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