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

——中青报全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 张 坤 《 新闻战线 》(

    紧紧围绕文化建设战略,坚持文化自信理念,秉持“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报宗旨,中国青年报运用全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假如曾当过报刊主编的马克思活在今天,在说出‘通过油墨向我们的心灵说话’这句名言后,可能会再加上一句——‘通过网络向我们的心灵说话’。

    假如秉持‘以言报国之微志’的梁启超活在今天,也许会将这份对报人的勉励,分享给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微友’们。

    穿越时光,这些闪光的文字依然激励和鞭策着我们。

    无论是通过‘油墨’还是‘网络’,无论是‘微信’‘表情包’‘小程序’,还是‘网红’,新闻的传递总是充满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其魅力和价值体现于百姓日常而不觉当中。

    ……”

    这是今年初,我写的评论员文章《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的开头,也表明了2017年,我们将努力从“24小时中青报在线”向“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转型,追求中国青年报特色的“融媒小厨”大情怀,更多地增加人文关怀与现实关照的结合度,增加青年文化、时尚文化、红色文化的结合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度,使得与时代同行、为青春喝彩的中国青年报,更加触手可及、不忘初心、厚重深刻、精神焕发。

    全媒体时代创新文化报道理念

    中国青年报一直坚持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始终把文化报道置于核心业务领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制作和输出了一大批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专业性强、可读性高、渗透力广的文化报道。力图透过文化的光芒,照亮亿万读者的心,增加受众文化自觉,提高受众文化素养,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让文化的芬芳散发到每一个角落。

    全媒体时代下,中国青年报在纸媒端、PC端和移动端均设有独立版面和频道,予以支撑文化报道快速落地。纸媒端设有《文化阅读》《文化地理》《国学·书院》《旅游文化》《圈里圈外》等版面;PC端设有新改版的文化板块,页面设计古朴典雅,栏目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移动端APP设有文化类栏目,及时发布新闻稿件。报社依托三端进行文化输出,且侧重向移动端发力,强调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重视青年文化动态及其文化观的引领。

    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实际上与文化传统和积淀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中国青年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中华文化光辉照耀下的德,包含“个人之德”“家庭之德”“公民之德”“国家之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在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中打造传世精品。

    中青报一方面积极报道饱含传统文化精髓的优秀文艺作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另一方面,以中华文化之思想智慧,从不同维度探求人类安身立命、持久幸福之道,倡导向上向善好活法,积极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的开篇社评《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阐述互联网时代下媒体人仍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提高文化自觉,向读者传递向上向善的温暖。

    紧跟当下青年文化动态,引领青年群体向上向善

    中青报一直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将广大青年作为核心读者群体,在日常报道选题和角度上重视青年视角、青年关切。2008年我们成立全国高校传媒联盟,依托全国757所高校媒体团结大学生群体,同时,依靠各级共青团组织,紧密联系全国青年,及时掌握校园文化和青年文化动态,重视与青年群体的文化联动,提高青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参与度。

    中国青年报社、中青在线网站和中国青年报APP分别设有“文化”和“校媒”板块,发挥主流媒体责任和担当,主动设置议题,用丰富多彩、可读性强的报道和新媒体产品传递传统文化内涵,引领当下青年群体向上向善,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今年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青年追捧,文化部门记者即采访节目制作组,撰写《给中国诗词搭一个青春大舞台》等报道,进一步拉近传统文化和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在“两微一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

    统筹联动报网优秀资源,向移动端发力打造优质精品

    中国青年报积极开展全媒体转型,已先后在“两微一端”和APP上搭建平台,形成以“全媒体协调中心”统筹安排、24小时中青在线的工作机制,随时发布动态新闻、突发新闻,提高文化报道的及时性,增加文化报道的覆盖面。目前,文化网稿数量占日常总网稿数量的1/5。跨部门、跨领域形成的中青文化融媒工作室汇聚报社文化类优秀采编团队和网站技术团队,致力打造图文、音视频、H5等多媒体呈现方式的文化精品报道。

    报社重视向移动端发力,一方面,以官方微信账号“中国青年报”为龙头形成微信矩阵群,下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中青报旅游周刊”“青年观察家”“青团子”“长大大”等20多个公众号以及21个省级校媒区域联盟公众号,成为日常文化报道和活动传播的重要阵地。社领导张坤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以细腻的笔触、文人的情怀,解读当今社会热点,向读者传递仁义礼智信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进一步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PC和移动端还加强与腾讯、360、今日头条、北京时间等优质市场化资源对接,拓宽传播渠道,形成宣传合力,将文化的触角延伸到更多群体,提高文化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全媒体开展优秀文化报道和精品活动

    制作和传播优秀文化报道精品

    图文并茂阐释文化内涵

    中青报以时评、深度解读等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文化名家、文化名作、地域文化、国学国风进行报道。文化阅读版面先后刊登《细说我们的中国节》《让朗读重回我们的情感和生活》《2016中国诗歌年度报告:中国诗歌应获得世界朋友圈点赞》《余秀华:在〈摇摇晃晃的人间〉生命被重新打开》等优秀报道。其中,《“一带一路”上的传承:爷爷修了60年敦煌壁画,我还会继续》,讲述“一带一路”文化领域工匠精神的传承,获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国学·书院》版礼请海内外相关领域深具造诣之大德名家,传学弘道,刊登过《“和合家风”讲述家国往事》《二十四节气: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楼宇烈:中国文化,不能再“失魂落魄”》等优秀文章;旅游周刊更是利用移动端,在第八届文化中国讲坛·春季讲坛活动上,开展全媒体报道,刊登过《你与这场文化盛宴就只差一个留言》《从“梵天汉月”到“中西交融”——2017年文化中国讲坛·春季讲坛今天开讲》《看过文化中国春季讲坛,90后这么说!》等优秀作品。社会调查中心还发挥优势,发表了《86.4%受访者喜欢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等有影响力的文化调查。

    专题报道缅怀杨绛先生

    在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特别制作“重温杨绛”融媒体报道。PC端推出“重温杨绛——纪念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专题,表达对这位世纪老人深深的敬意,专题设计精美、清新婉约、内容丰富,汇集了杨绛视频、H5一系列优秀文化融媒作品,生动展现了杨绛先生生前平静、平淡、平凡中自有的人生智慧和气节风骨。PC端还同时推出《最美大先生》视频报道,将杨绛先生一生娓娓道来,画面精美,感人至深。

    H5交互提高文化渗透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了一系列中华文化主题H5,通过小游戏、测试题、动画等青年喜爱的交互形式,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深受网友喜爱。“触?文化”青年文化系列H5已推出3期,主题涉及文学、传统服饰以及家风文化。其中,《探寻中华宰相村的家族密码》点击量近20万次。

    深度访谈展现名家观点

    中青在线策划的文化视频节目、名人访谈,也为积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青年报文化阅读周刊联合中青在线视频部,推出在线视频系列访谈栏目《中青文化名人访》,邀请文化产业中有影响的学者、企业家和新闻人物,就网友和用户非常关心的文化热点问题,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与互动。目前已经采访了韩美林、陈丹青、张艺谋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家。

    微电影视频烘托节日气氛

    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携手深圳耕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凤凰视频等机构,共同推出了《家在情在,我的中国节》系列微电影以及主题歌《我的中国节》,希望通过年轻人喜爱的传播方式,让他们更多了解、继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该主题歌M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在2013年端午节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期间,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今年春节,歌曲登上中国文学艺术界“2017春节大联欢——百花迎春晚会”,于农历鸡年大年初一在东方卫视等6家卫视播出。目前,“我的中国节”系列微电影已获得一系列国际国内奖项。

    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网络文化活动

    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在线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策划实施了多项精品网络文化活动。

    “中国梦”微电影

    2016年开始,在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下,中青在线成功举办“中国梦”微电影征集活动,本着“造梦?创梦?圆梦”的宗旨,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故事、书写行业传奇的励志故事、讲述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奋斗故事以及传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故事等,来自国内外的参赛作品多达1100余部。今年,继续打造网络影视活动,并将赛制升级设置微电影、短视频、网络影视多个单元,力求在多种样态中寻找精品,在移动互联网等多媒体平台上多做传播,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圈。

    “网络中国节”系列活动

    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搭建活动专题页面,开展“网络中国节?春节”“网络中国节?元宵”“网络中国节?端午”等系列活动报道。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中青在线首页突出位置予以悬挂,营造出热烈祥和的节日氛围。“2017网络中国节?端午”专题,从端午节的源起、习俗等方面设置栏目,体现端午风俗,弘扬民族文化,烘托节日气氛,为各地文化风俗的交流建立平台。专题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使专题丰富多彩,给网友带来更多的体验感受。

    “端午节?中国风”网络直播

    今年端午节期间,由中央网信办移动局指导,中青在线联合映客、花椒等十家大型直播平台共同举办“端午?中国风”大型网络直播活动。以直播的方式传播、记录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跳脱传统报道套路,将传统文化更多样化、立体化呈现在公众面前,深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传递给社会。鼓励青年网民用“直播”的形式参与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来。一时间,大屏小屏劲吹“端午·中国风”,各平台直播共计2.6万场次,网民参与数量达2.6亿人,点赞量5054万次。 

    直播呈现多个主题,其中,“逍遥游”借网友登高顺阳之机,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各地风土人情,激发网友的爱国自豪感;“霓裳曲”尝试汉服、旗袍等传统民族服饰,学习传统礼仪,展现古风古韵,领略文化传承之美;“照新妆”体验敷粉、施朱、描眉、点唇等古典彩妆,感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写意风格,领略古人的审美意趣;“美食汇”晒出粽子、煎堆、面扇等端午美食,展现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差异与民间传统习俗,感受中国的地大物博;“风雅诵”朗诵中国古诗词,带领网友神游千载,叹唱古今,感受国学瑰宝带来的滋养和熏陶,抒发爱国情怀;“赛龙舟”展现各地端午龙舟比赛,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用镜头展现百舸争流的民俗风采;“文采秀”邀请琴棋书画、昆曲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表演,并为网友介绍各类技艺的发展传承和内在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心榜”在端午节期间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环保、助学、扶贫等各类爱心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直播让网民能更加真切地感受节日氛围。在越来越多人抱怨节日气氛变淡的当下,活动以“端午?中国风”为主题将优秀传统文化多样化、立体化呈现在网民面前,增强了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将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传递给全社会。

    “微孝行动”微博话题征集

    2016年,由中央网信办移动局指导,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华慈孝节组委会协办“指尖正能量”——全国高校移动网络作品传播工程之“微孝行动”微博话题征集活动。“微孝行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尖正能量”全国高校移动网络作品传播工程的一个单元,“微孝行动”微博话题征集活动结合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时间节点,以家庭为出发点,弘扬孝道,倡导青年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并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青年网友广泛参与互动,用鲜活的时代语言解读传统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唤醒社会道德和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提高文化自信。自设立以来,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230万次。

    “中国好网民·回乡看中国”

    为激励广大青年弘扬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在中央网信办社会局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于2016年、2017年两次发起“中国好网民?回乡看中国”网上寻找百名青年观察员行动。今年的活动还设置了微视频单元,鼓励网民用影像记录家乡发展、春节习俗,回归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节庆文化。#好网民回乡看中国#微博话题阅读量近100万次,通过“青年观察家”微信公号及已有的高校社群多渠道传播,共有110所高校的学生参与活动。活动浏览量累计超过12万次,超3300人报名参加活动,约有30万人参与评选。

    开展线下文化精品主题活动

    “字说中国 节传文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传播活动

    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共同主办,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标志的汉字、节日、节气作为中国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以活动的形式渗透文化内涵。其中,系列活动首站“文创黄陵”,于今年3月在陕西省黄陵县成功举办。以黄陵品牌和形象传播为重点,通过挖掘“文”这一汉字的独特内蕴,融合书法、朗诵、雕塑、歌唱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形象地阐释黄陵形象,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达时代文明提供鲜活生动的意蕴空间和文化氛围,通过文化创意挖掘和创新“黄陵故事”,利用黄陵元素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活动运用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微博、中青在线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全方位呈现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黄陵文化内涵和城市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力和传播力。共有超过60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近50家媒体进行转载。

    2017“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

    4月20日谷雨节,陕西白水举行了2017“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仪式。该活动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旅游局、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特邀中国青年报社协办。数百位青少年代表和著名书法家现场共同书写年度汉字,以传承仓颉文化、弘扬仓颉精神,寓意文化传承从青年抓起。同时邀请著名大篆书法家窦德胜在仓颉庙内,现场挥写大篆体的“融”字,寓意“一带一路”沿途超过65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4亿人,是世界各国人民互利共赢的“融和”之路。

    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

    国家旅游局主办、中国青年报社独家承办的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公益宣传活动(以下简称“背包行”)自2015年来,连续两年开展。以活动开启一场和大学生的文明对话,号召全国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文明旅游”公益宣传,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多元传播方式实践并宣传文明旅游,倡导文明旅游,营造讲文明的大环境,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活动启动第一年便有1.6万名大学生报名参与,把文明旅游公益宣传带到全国22个省区市,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多次成为微博“旅游”“社会”“公益”等多个话题热搜榜第一名。“做文明背包客,为中国加分”H5以互动小游戏的方式宣传推广文明旅游观念,上线一周就获得了34万的浏览量。活动还设计制作“背包行”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贯穿活动预热、启动和开展全过程,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文明旅游背包行”活动深入人心。

    “中美旅游年·人文交流故事汇”征文活动

    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旅集团、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中美旅游年(2016)?人文交流故事汇”主题征文活动,以旅游为载体,以人文为视角,以个体见证和经历的故事为主体内容,通过中青报全媒体传播平台面向全球展开征集。中青报要闻版设立专栏,每日发表一篇中美人文交流小故事,截至2017年1月23日活动结束,发表来自中美两国作者文章338篇。此活动作为两国民间交流的重要活动,受到中美两国高层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在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上亮相,并被纳入成果清单。

    下一步文化报道工作设想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第一年,中国青年报将从新技术、新形式、新渠道三方面着手,突出强化移动端功能,打造更多优秀文化报道和活动。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

    一方面,继续多形式、多角度宣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在重大主题和热点话题中,力求使中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相结合,以深度报道、专业评论启迪读者智慧、树立正确文化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选取优秀文化人物和作品进行报道宣传,用一个个典型的事例展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更具象化,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影响读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抓住重大节点主动设置文化专题,提高受众参与度和品牌影响力

    以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重要节点,提前策划,以国学、文学作品、地方民俗和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阐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魅力,用文化滋养人心,烘托主旋律,营造良好网上文化氛围;继续开展“回乡看中国”“大学生音乐节”等活动,打造一系列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活动,提高广大受众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参与度,形成线上线下文化联动;进一步拓展新形式、新手段,用动漫、微视频、弹幕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继续围绕名家名作报道,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依托全媒体报道机制,开设专题专栏,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对中华传统戏曲、歌舞、诗词、书法领域里的名家、名作进行深度报道,挖掘名家名作背后的故事。如,2017年上半年,逝世于1966年的一批国内作家作品进入公共版权范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老舍、傅雷、邓拓等,名家作品遭遇丛林法则。中青在线网站将派记者采访各家出版社,寻访名家版权归属,展开深入报道。

    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影响,与青年关注紧密结合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和青年关注紧密结合,阐释传统文化对青年群体的指导意义。如用视频、H5、图文报道等方式,对国家大剧院这一汇聚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艺术殿堂的新型传播手段展开报道,重点关注来自年轻受众的声音,深入调查了解,采访年轻手机用户的反馈,包括收听频度、购买销量、生活介入度等。同时,盘点九年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在“高雅艺术走近大众”方面呈现的经典演出、活动、讲座及在青年群体中产生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

    责任编辑:冷  梅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守品格品位
应时而发,发皆中节
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
坚定文化自信 唱响时代强音
让“新民”成为上海文化的鲜明烙印
壮大格局 汇聚合力 激发情怀
传承文化基因 变革报道模式 彰显媒体责任
媒体应有文化担当
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传媒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