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磨”出来的报告 “精”出来的解读

——《“磨”出来的政府工作报告》简析

● 李 凯 《 新闻战线 》(

    3月7日,人民日报在12版头条刊发了《“磨”出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文。这篇报道虽然从位置上来说是在当天“两会特刊”的最后一个版上,但并没有因此而“埋没”它的光芒,相反,被多家主流网络媒体转载,并被众多网友纷纷点赞,称其“都是干货”、“很解渴”。研读这篇报道,可以看出其成功之处。

    选题紧扣热点,回应社会关切。李克强总理90多分钟的政府工作报告,赢得了现场52次掌声,不仅代表、委员热议,全社会都在热烈讨论。那么,这样一个交口称赞的报告是怎么“出炉”的,其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在关注报告本身之余,公众自然会产生进一步追问的需求。正是在此背景下,这篇报道应时而出,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积极主动回应社会热点,可以说是这篇报道成功的关键之点。

    写作严谨务实,注重细节说话。重视细节,善用细节,是这篇报道的一大特点。比如,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抓人眼球的细节:去年总理的第一句话是“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而今年则是“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聊聊数字,就点明了本届政府的作风之变。再如,报道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报告中引用“创客”“任性”二词的由来,生动展示了总理广开言路的胸怀,为群众和网民着想的周到细致。

    选材精当考究,力求文字精练。对政府工作报告这种重要文件由来的解读,以往人民日报报道不多,经常是刊发新华社的稿件,但新华社的通稿往往较长。这次的报道,以不到3000字的篇幅,讲清楚了报告征求意见、修改过程以及代表审议的反映,精当的选材以一当十,精练的文字意尽言止,亲切可读,过目难忘。另外,这篇报道的大标题采用了“实-虚”结构,三个小标题统一采用了“虚-实”结构,拟制这种虚实结合的标题,将新闻点、关键词充分凸显出来,很见功力,也牢牢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引导润物无声,彰显大报水平。人民日报两会期间的报道,不仅要有新闻性,更要有引导性。这篇报道在引导舆论方面体现了高出一筹的水平。比如,文章在引题中指出报告经过了“5次重大修改,四五十次不同程度的修改”。主标题中用了一个“磨”字,起草过程的严谨、慎重程度由此可见;第一部分写道,报告通过中国政府网征集到了4万多条建议,最终为报告提供了参考意见的有数十条,对广大网民建言的尊重之情跃然纸上;还有文章的结尾,称“磨”出来的报告是“一份广纳民意、关切民生的承诺书”,卒章点题,耐人寻味,表明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高度负责态度。

    责任编辑:祝晓虎

全媒体融合的一次生动演练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点赞
推进“四个全面”宣传 创新融合发展优势
两会报道的一道“新闻美味”
“磨”出来的报告 “精”出来的解读
多家媒体竞相传播芜湖“托举哥”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