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社会新闻中女性形象的跨文化解读

● 申志永 《 新闻战线 》(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行业里崭露头角,并不断刷新成绩。男女在社会行为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异日渐缩小,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在学界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议题,并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对中西方社会新闻报道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跨文化的深层次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女性形象的差异及女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深入探究中美女性文化及传播机制的异同,有利于男女平等观念的积极传播。

    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我国女性对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参与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以自强自信的心态步入社会“公共领域”,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社会职业性别隔离程度的降低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得到了积极体现。社会新闻中有关女性的报道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报道形式和内容也渐趋多样。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的媒介形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女性的价值、人格尊严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维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主义视角。

    客观传递女性声音,体现社会对女性的关怀。对于女性尤其是处于困境和边缘化地位的女性(如下岗女工、失学女童、老弱孤寡女性)的报道,呼吁社会对这些群体的关注和救助,帮助她们摆脱困境。

    确认女性“半边天”地位,肯定女性的作用。关于女干部、女企业家、女科学家、女军人、女职工的新闻报道,反映了女性作为一支积极的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职业经历,以自己优秀的成绩证明女性完全有能力扮演好多元化的角色。她们有肯吃苦的精神和突破传统的勇气,渴望承担社会角色实现自我价值。

    弘扬女性时代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女性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她们通过不断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境遇,表达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并对社会事务的发展变化施加影响。现代社会新闻在肯定女性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努力反映她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与对生活的热情创造。现代社会中女性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四自”精神和锐意进取精神逐渐成为大众传媒加以舆论引导的价值观。

    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的跨文化解读

    中西方文化中的女性发展差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女性在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上都遭遇同样的困境。大多数女性总是把相当多的时间花在生育和抚养孩子上,更多地承担着家庭角色;而男人则通常花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活动。即使个别女性拥有一些权力,她们手中的权力也经常被视为不合法的、扰乱正常秩序的、没有权威的。

    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她们参与社会劳动生活获得经济自立,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但是父权制意识形态没有得到消除,传统劳动性别分工仍然影响着女性所从事的职业。这种情况既严重低估了女性家务劳动的价值,又使父权制不断地延伸。社会对女性母亲和妻子角色重要性的强调成了把女性禁锢在家庭小天地中的理论依据。

    中国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系列男女两性在社会分工中的性别意识形态,而这一系列的观念和态度,又以种种文化的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固化,进而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家对女性而言是劳动及工作的地方,对男性而言却是休息的场所。虽然女性的家庭角色随着社会进步发生了一些转变,但必须指出,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身份仍不断制约着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和家庭“私人领域”中的所作所为。经过长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教化,女性被规定承担了料理家务的责任和义务,男性特权被社会结构固定下来。在这种条件下,现代女性不仅要同男性一样承担社会角色,还要与传统女性一样承担家务劳动的重负,使她们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天平上艰难维持。

    现实中,事业有成的女性常常被人们冠以“女强人”的称号。而这一称号的“加封”在世俗的眼光中就是指那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但对家庭有所忽略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往往很难有幸福的家庭和感情生活。“女强人”们置身于家庭和事业的矛盾冲突中,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中西方女性的社会角色冲突分析

    对中国女性而言,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角色过载。在劳动仍是主要谋生手段的条件下,女性大多渴望通过参与社会劳动获得生存权和发展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中国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最大障碍来自养育子女和家务劳动,从业女性的双重角色使她们身心负荷沉重。对女性来说,最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女性进行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的工作不被承认为劳动。

    对西方女性而言,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主体角色期望和社会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西方国家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把西方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家务劳动不再是她们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障碍。但是,刻板的性别印象把女性定位于家庭,阻碍了女性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对于西方女性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向性别歧视挑战,为女性社会角色的发展扫清障碍。

    通过对社会新闻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可发现,中国女性不认同对家庭或者社会角色的放弃,她们的普遍愿望是家庭、事业两不误,实现角色兼顾、和谐发展。而西方部分女性更多地呈现出她们独立的个性,她们希望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男性平等发展。

    中西方家庭关系的社会文化分析

    有美国学者指出,家庭成员相聚时间的长短、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和共享兴趣种类的多寡、家庭团聚的密度以及彼此依恋的程度、性别不平等、家庭的私有化等是家庭暴力产生的五大因素。他还认为,社会的暴力程度和家庭中暴力水平之间有着相关关系。在辛普森杀案妻之后,美国迅速兴起“被殴打妇女运动”,为处于家暴中的妇女提供了申诉机会。各州也几乎都成立了反家庭暴力组织和协会,一些院校的法学院也设有法律诊所,免费代理受暴力侵害的妇女儿童的上诉。

    中国几千年来受“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夫权、父权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不公正的文化规范,为丈夫使用暴力提供了借口。在一些家庭中,具有男权主义思想的丈夫认为妻子是自己的附属品,稍不顺从,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拳打脚踢,还被认为天经地义。男权思想使施暴的丈夫们无视女性的人权与人格,是直接催生家庭暴力的温床。

    通过对社会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的解读,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新闻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新闻对新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积极呈现,同时也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次”的性别角色分工。女性在经济上、意识上并未获得完全地、彻底地解放。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美社会新闻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系统地进行中西方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在不同文化层面上对共同的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研究跨文化传播中的性别呈现、性别意识与传播方式,挖掘深埋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渊源。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文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B14YJ042)、2013年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唐山市文化特征与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耦合研究”(项目编号13140213z)研究成果。

    (作者系河北联合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章  琰

    参考文献:

    ①余依霖:《钳工界的女掌门》,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12月22日。

    ②安克娴:《对社会新闻中女性报道的分析和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1期。

提升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思考与对策
浅析暴恐事件中主流媒体的报道策略
中国网球公开赛媒体运行服务探析
社会新闻中女性形象的跨文化解读
旅游文化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从立体到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