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拍摄什么样的照片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应,无论是对于刚入行的年轻记者还是老记者,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许多平面媒体而言,摄影记者没拍到精彩的瞬间,或者图片表现不到位,是最为遗憾和苦恼的。《上党晚报》摄影部每天要提供各版面的新闻图片在10幅左右,然而每天由本报记者拍摄的真正能让人怦然心动的作品并不多,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让摄影记者有困惑,图片编辑有遗憾。作为地市级都市报的摄影记者,平时参与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机会并不多,除了注重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外,还要在日常采编工作中研究图片的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善于和图片编辑、版面编辑沟通,了解版面需求,正确判断新闻线索的影像价值,并能在拍摄中找准切入点,获取有新闻价值的影像,满足版面需要。
揭示事件本质
新闻摄影图片是一种静态的二维平面图像,是对动态的三维世界的概括与浓缩,通过有限的画面折射时代精神,揭示事物本质,就成了我们对其价值判断的首选标准。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会在受众心里荡起涟漪,给人们带来思考和难以磨灭的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品通过画面所揭示的生活,正是被我们所认同或者所经历的。
获得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一等奖的作品《上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形象冲击力,征服了评委,成为当时唯一一幅获得满票的新闻摄影作品,在湍急的河流和晃晃悠悠的铁索桥上,几个背着书包的乡村学童艰难地通过残破的钢索桥的情景,留给我们的震撼至今难以磨灭。这可能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经历,但山区的贫穷及山区教育的落后却是我们必须所认同和面对的事实。《上党晚报》也曾发表过一些类似的新闻摄影作品,如关注孩子上学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等,记者对这些题材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最终的影像效果还不能与《上学》等优秀作品相提并论,但同样能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拍摄的大多数作品,在真实性与时效性方面是不容置疑的,但影像的表现有时总有似曾相识之感。究其原因,就是作品的信息元素单薄,不足以形成视觉冲击力,记者有时只注意到瞬间的抓取,却忽视了细节的表现,有了对事件的记录,却没把握好典型瞬间。有记者曾在太行山区拍摄了一组只有一个老师和三个学生的学校照片,题材不错,也有新闻价值,但画面四平八稳,记录有余,深度不够,画面中有升国旗的画面,有上课的场景,但缺乏新意,没有表现出主人公坚守之外丰富的内心世界,缺乏事件当事人或喜或悲的情绪表达瞬间。
全新视角呈现
阅读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阅读的情趣也是审美的情趣。大家都熟悉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也是强调观察与选择。与文字稿件不同的是,新闻摄影作品是以直观和可视性作为自己特有语言进行叙事的,因此,它对美的诠释就离不开真实、自然、情趣以及独特等词汇。在更多情况下,它的视觉冲击力和生命力就往往蕴藏在这些词汇的背后。美国著名图片编辑马克?艾德尔森认为:“好照片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把读者带到所报道的事件背后,能在情感上更深的打动读者,让读者对照片有更强烈感应的同时,又接受了丰富的信息,能让读者感受到也在现场,而不仅仅是看照片,或是通过照片观察事物”。在我们日常采访拍摄和通讯员来稿中,有许多图片特别是反映日常生活的图片,虽说真实性是有的,但却难寻图片中自然、情趣及独特的一面,无法使人眼睛一亮。
新闻摄影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以不影响新闻信息的准确传递为前提的,这也是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重要区别。著名摄影家贺延光拍摄的《小平您好》,除了图片本身具有丰富的视觉信息外,作者在现场的拍摄角度、瞬间抓取、画面营造和光线运用上都独具匠心,从而使这个典型的瞬间成为永恒的记忆。作为20世纪新闻摄影作品的经典,做到了“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把读者带到所报道的事件背后,能在情感上更深的打动读者”。因而作品不仅具有较高新闻和传播价值,而且带给了我们视觉艺术上的享受。
图说简洁得体
一幅好的新闻作品,如果缺乏好的图片说明,便是不完整的,在信息量传递方面也会大打折扣。图片说明是影像语言的重要补充,可以弥补形象语言的不足,图片说明要紧紧围绕图片展开,不能离图万里。
在我们日常图片采编工作中,有的摄影记者轻视图片的文字说明,要么语言漫无边际脱离图片,要么就是就图论图,寥寥数语,使本来不错的新闻照片让编辑产生误判,或失去了见报的机会,或没能发在重要的版面。虽说“一图胜千言”,但编辑不会把缺少相应文字说明,或文字表述有明显差错的图片发到版面上。短短几十个字或上百字的图片说明恰恰是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图片内容,弥补图片表达不透的重要因素。因此,摄影记者就必须把文字说明作为整个作品表现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认真对待,把对图片说明的重视程度,放到与摄影技术同样的高度去认识,下大工夫提高文字说明的写作水平。
体现报道意图
新闻工作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报道重心与主题。摄影记者应当成为编辑部报道重心和意图的体现者与执行者,成为这个庞大乐队的和谐音符。近年来,《上党晚报》刊发的有影响力的摄影作品,尤其是一些专题图片报道,均是经过记者与编辑认真讨论与策划的结果。
我们曾策划拍摄的“新世纪太行山第一缕阳光”图片报道,从主题思想的确立、场景的选择、画面的构思到具体版面的设计,记者与编辑始终是在同一思路下协同作战,还有去年刊发的“外国人在长治”系列图片也是如此。当然,也有一些作品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沟通工作,而使作品的社会效应大打折扣。如去年关于一场大雪的报道,编辑部的报道本意是重点关注突降的大雪对长治农业生产和群众工作生活的影响,画面语言应当相对丰富一些,但由于事先的沟通不够,记者采回来的图片大多是雪景,与编辑部的报道意图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因为这些图片只是拍摄了雪后新闻表象,没有反映政府和群众关切的话题。
因此,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还要体现编辑部的意图和媒体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关于编辑与记者在采访的沟通与交流,内容形式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对新闻题材的选择,对新闻线索的挖掘,对新闻价值的讨论,对未来图片使用的方式以及版面的设计,甚至提供和组织相应的背景资料等等。
机遇永远垂青懂得追求它的人。如果没有对客观规律的必要认识,没有对生活经验的必要积累和对事物发展的必要预见,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过硬的技术准备,再好的新闻影像也会在摄影记者面前转瞬即逝,再好的新闻素材也会在眼前溜之大吉。
(作者系上党晚报摄影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