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4月14日至30日,《中国青年报》在全国独家首发了“292所独立学院‘验收大考’延期系列报道”6篇稿件,约1.8万字,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常委等权威渠道传来消息说,“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列入中办、国办重点督办范围”、“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等。
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就意味着理想与见证。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中国青年报》怎样做到深耕于新一轮的改革一线? “292所独立学院‘验收大考’延期系列报道”,就是关注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报道的一次成功实践。
涉及改革发展重大选题花再多时间与精力都值得
改革不是一个“天上来客”从空而降,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脉络,既需要短、平、快的一事一报,更需要三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线关注,沉淀下来,用心报道改革的历史纵深与深刻内涵,尤其是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工作者,更要具备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与持久作战的能力,对一些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大势和大事做出理性、建设性的思考,担当形势预警者、社会瞭望者与历史记录者的使命。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高等教育“三年大扩招”时期,为弥补国内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在公办普通高校体制之外产生了大量的民办二级学院。这个自发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不规范。
到了2003年,“独立学院”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依据这份政策文件对全国360所普通高校民办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整顿,并取消了110所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资格,从此把独立学院审批权限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上收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2008年教育部颁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简称教育部26号令,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按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标准要求独立学院规范发展,并给予5年申请考察验收期。2009年在教育部26号令颁布一周年之际,我应邀出席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举行的全国独立学院协会年会,采访并刊发了《独立学院“撤并转”遭遇“绊脚石”》调查报道。从此之后,一直对教育部26号令的施行情况予以跟踪调查。
2013年7月在湖南长沙出差期间,我约访了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院长邹冬生并获悉,全国292所独立学院中正规良性办学、靠补贴勉强维持运转以及为赚钱而办学的各占1/3。特别是由房地产等各类投资资本举办的独立学院,不要听其讲得多么漂亮,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一下就会真相大白。
紧接着,湖南湘潭大学兴湘学院院长刘巨钦向我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教育部26号令规定的5 年申请考察验收期到2013年3月31日期满,关于“验收大考”的问题一直没有任何通知,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定位处于不明确状态。返回北京后,我直接向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院长李杰求证得知,按教育部26号令规定的500亩土地指标,北京5所独立学院没有一所达标。
这就意味着教育部26号令没有得到完全施行。我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一手证据证实,全国315所独立学院只有23所申请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另有8所独立学院进入转设考察、公示期,约占独立学院总数10%。鉴于这种现实情况,教育部把独立学院规范验收的最后期限延迟到2016年。
今年2月,我采写的《教育部26号令被指脱离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稿件经过再三打磨后,严格按《中国青年报》采编流程提交,计划在全国两会前夕刊发。就在编排版面的关键时刻,此稿被中国青年报值班副总编辑刘健给截了下来。我开始以为两会期间,对这种涉及全局的重大敏感选题慎发。直到几天后,刘健副总编辑在办公室向我说出“截稿”的真正原因。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产物,经过15年左右的发展,各种利益问题及改革反思都出来了。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关注独立学院意义特别重大,不是三五千字可以承载得了,要做出《中国青年报》的水平来。”刘副总编辑说:“你哪怕再花上一年时间,什么都不干,专门关注独立学院改革发展问题都值得。”
根据这一定调及指导,我再次深入相关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调查采访。
有责任和义务反映各方面的改革主张与利益诉求
全面深化改革实际上就是一个重大利益调整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是你、我、他。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必然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出现一些新的不适应和变化。作为新闻记者,有责任与义务去倾听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反映与表达他们的改革主张与权益,以凝聚社会更多的改革共识,促使改革进程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为一部立意与出发点都是好的国家部门法规,为什么教育部26号令签署施行这么多年执行不下去,尤其是面临“验收大考”以来,各方围绕独立学院的利益展开博弈,矛盾比较突出。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各界对教育部26号令争议最大的三条规定分别是:第十二条,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出资须经依法验资,于筹设期内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本办法施行前资产未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的,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完成过户工作;第十八条,申请筹设独立学院须提交下列材料(五),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其中包括不少于500亩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国有土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第五十六条,独立学院有资产不按期过户等情形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1至3万元的罚款、减少招生计划或者暂停招生的处罚。
独立学院资产过户之所以迟迟启动不了,关键在于资产增值部分税费问题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说了算,涉及国土、税务、财政等部门。教育部独立学院规范验收政策要点中对资产过户的要求是,出资方负责办理过户手续,承担过户过程中的税费。
当我围绕中国高等教育这个“死结”,对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地方政府官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独立学院书记、院长,南方、北方独立学院教师,以及母体高校书记校长进行采访中,因为话题的敏感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有些过去交情不错的人都避而不见,有些单位拒绝访问,直到我动用了很多官方、非官方资源才走进这些群体。
稿件初成,我向教育界长者请教时被告知:仍然没有跳出教育来看教育,缺少投资方的声音与利益诉求,没有关注公办普通高校“校中校”问题。然后,大部分独立学院投资方为了隐藏真实身份与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往往派“代言人”与政府部门打交道,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难以掌握真正的投资者是谁。
于是,政府各部门政策法规“打架”的突出现象,省级层面不响应教育部关于公办普通高校“校中校”改革提议,母体高校不愿意放弃独立学院每年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既得利益,独立学院教师为了事业单位身份“下嫁”高职院校等等利益博弈问题,在我的系列报道中给予了详细的呈现。
对深化改革问题要用宽容的心态、建设性的眼光看待
全面深化改革报道往往不是舆论监督报道,但是随着深入调查采访会涉及很多深层次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中国青年报党组书记、社长陈小川要求全体编辑记者,不要碰政治底线,表述风格上鲜明些再鲜明些。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张坤则提出,改革报道的弦不能放松,始终要贯穿于报道思想中;集中抓一些具有普遍意义、跟青年利益权益紧密相关的重要调查性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可以上一版要闻,程序上按照采编流程严格申报、审批。
292所独立学院“验收大考”延期涉及全国275万在校大学生以及广大教师。今年2月值班副总编辑刘健提示我说,系列报道不要触及学生群体利益,不能让广大学生感觉到独立学院毕业后前途渺茫。在具体实践中既打破了惯例,又坚持了原则。一方面,成立了由分管编委黄勇领衔,教育科学部主任堵力、副主任李丽萍、资深编辑李洁言以及我等人组成的采编小分队,形成重大内容随时碰头沟通的机制,采访选题及重要稿件报请总编辑张坤定夺。
另一方面,我在对方遵守不外传的“君子协定”前提下,把系列报道相关内容发给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胡礼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费英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院长徐建华,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院长叶国灿以及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赤弟等采访对象过目,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系列报道原计划是从4月15日开始在《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版刊发,当时恰逢黄勇编委担当中国青年报夜班值班领导。系列报道之一《独立学院难“独立”》稿件被提前至4月14日在《中国青年报》一版要闻重要位置刊发,4月15日在教育科学版刊发系列报道之二《近七成独立学院由房地产等投资资本掌控》,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搜狐、网易以及香港凤凰网等近300家网站予以转载。
就在《中国青年报》准备一鼓作气推出后续报道之际,教育部通过有关渠道紧急“叫停”刊发后续稿件。采编小分队顿时一片愕然,并找到4月份值白班的副总编辑毛浩。毛副总编辑说,看教育部以什么理由“叫停”后续报道,若以“学生上街影响大局稳定”的话则没有任何办法。
幸好教育部没有把系列报道之一、之二内容上纲上线,只是提出缺少来自教育部的官方声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随时可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原计划是系列报道刊发后,时逢4月1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官员将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出席中国独立学院协会会长会议,我准备赶赴山西太原会场专访教育部有关官员。既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主动提出约见,本报采编小分队决定由我在4月16日下午4点联系教育部新闻办,并商采访事宜。
可是,当《中国青年报》后续报道暂缓下来,教育部方面由原来说可以随时见面,变成一连数天没有任何消息,任凭怎么催促就是不理会。这时采编小分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全国独立学院业界议论纷纷说《中国青年报》后续报道被教育部给“卡死”了;中国青年报办公例会及选题会说做系列报道就会面临这种风险;面对教育部等强势部门,小编小记们成天担心这组报道会被拖黄。
经过一周时间的周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同意在4月23日下午接受我的专访,采编小分队决定由堵力与我一道同行。专访中,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官员谈到关键问题往往含糊其辞。为尊重对方,堵力与我答应后续报道中涉及教育部的内容送他们审。4月25日《中国青年报》一版要闻刊发了系列报道之三《教育部权威解读独立学院26号令》,将增大省级政府统筹地方独立学院的权力与责任。
令人意外的是,当我把系列报道之四、之五、之六相关内容发过去时,对方提出后续报道的稿件内容教育部要审定。报社领导认为,教育部是特殊的采访对象,后续稿件一定要经过教育部审定。
当我按要求把系列报道后三篇稿件内容发给教育部时,对稿件能否“通过”教育部审定很担心,怕被毙还怕被改,甚至做了多种预案。这回同样令人料想不到的是,教育部不但审稿效率高,而且对稿件基本上没怎么改,涉及教育部的敏感内容与话语予以全部保留,这就是优秀的严肃新闻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在4月29日一版要闻刊发系列报道之四《独立学院大旗到底还能打多久》,在同日教育科学版刊发系列报道之五《猛药治不了独立学院的病》。系列报道之六则以《“校中校”:独立学院规范发展最难啃骨头》为题刊在4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版。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在对这组系列报道6篇稿件颁发总编辑周奖时说,这是本报记者持续关注并经7年长期冷静思考,积累大量材料写成的,后期经过与编辑多次讨论、打磨,最终形成一组有分量的研究性报道。这组报道观察透彻、逻辑缜密,因而切中要害,震动业界与高层,再次证明了新闻专业主义是严肃新闻的立命之本。
《中国青年报》“292所独立学院‘验收大考’延期系列报道”之所以能获得中央领导同志以及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与全国上下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与记者用全面、辩证和历史的唯物观,观察独立学院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密切相关;与报社领导运筹帷幄,采编团队精诚合作,以及我坚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稳扎稳打、且行且珍惜的工作作风密切相关;与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用宽容的心态、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密切相关。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