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三招破解“采访难”

陈则周 《 新闻战线 》(

    传播新闻,是记者的职业所在,而要完成转播新闻的职责,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采访获得。然而记者经常会碰到采访难、拒绝采访等问题,甚至还会因采访而引发暴力侵扰。我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有不少被拒绝采访的经历,从中也悟出了一些如何被采访者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的门道。

    采访权受法律保护  吃闭门羹事出有因

    媒体是公众的信息载体,记者为了传播信息、报道新闻就需要通过对事件和当事人的情况进行采集和访问。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受法律保护,是新闻传播主体应该享有的一种特定的权利。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常常被拒之门外,吃闭门羹,屡受被拒绝采访的尴尬。我自2006年起在福建日报社群工部工作至今6年多,见过有较多报道题材会涉及地方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的事例。福建日报社群工部被评为“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在这里,我也学到了不少良好作风和采访技巧。前几年,为了解下岗工人的待业生活情况,我曾跑遍了福州市劳动局、总工会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部分工作人员相互推脱,既不肯接受采访,也不愿提供相关信息。究其原因,有人觉得新闻报出去会对其不利,也有的人太重于务实不喜欢张扬,更有人信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信条,怕出名会惹来“麻烦”。此外,采访记者的做法也可能存在问题,如没找准时间、提问方式不妥、语气欠佳、盛气凌人等。

    拒绝原因多种多样  寻找症结灵活应对

    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在采访中被拒绝时,记者不要灰心丧气,应通过冷静思考,找出窍门加以应对。

    开诚布公,真诚求助。被拒绝采访时,记者不要忍不住大光其火。应心平气和地表明来意,以诚恳的态度说服被采访对象支持自己完成好采访工作。我曾经数次碰到相关部门不愿提供信息材料,最后在我的耐心、诚恳的劝说之下,对方打开了心里的话匣,最终融洽地交流起来。

    察言观色,寻准征候。采访被拒绝,其中不少是被采访者情绪欠佳。记者面临这样境况应清醒头脑,沉稳行事,应学会察言观色,找出其缘由,真诚以待,从中寻准征候。有的记者去采访时,只图自己方便,没考虑对方是否有空,不顾对方正在忙得不可开交,便急于求成要采访,结果使对方生气或者反感,自然难以完成任务。如平时低调,忙于茶文化的福州瑞弘茗茶行总经理林秀玲诚信经营,事业有成,我多次想采访她没成,后通过品茶与她闲聊成行了采访。

    善解疙瘩,摸正脉络。有的人对记者来访很是热情,却不喜欢直面谈及所要采访的话题。究其原因,原来是没有经其主管领导同意,不能随意作为“新闻发言人”,怕说出去的话并非“顶头上司”之意。在这样的情形下,记者应主动解围,寻找支持。有一次我到福州市国土资源局某科室采访,开始这位科室负责人热情接待我,却避谈采访内容,我当即找到了局领导,最终解开了这位科室负责人心中的疙瘩,此后,一切就都顺利了。

    从易入手,后切正题。被采访者多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心理,一听记者要来采访负面问题就退避三舍,而如果是正面报道便欣然答应。为了能够约访到负面新闻的当事人,可以先从预约采访正面的题材入手,负面事等采访时再行提及。我曾到连江县采访一村书记,几次都没碰上。后在电话中告诉他听相关部门说他们村的公益事业搞得较好,今想采访他,请支持,他就乐意答应了。见面时,我对公益事业的话题先采访一番,以一段较为融洽的交谈作为基础,就非常自然地切入村民反映的该村土地被强征的问题。

    勤于登门,耐心等待。我曾经遇到一个被采访对象为人低调,不喜欢被登报宣传,多次电话约访均被推辞,后来我告诉他,已经来过单位数次均未碰到,他有些婉转,说不凑巧,真不好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能碰上就会接谈,于是,我就拜托他的身边人员给我“通风报信”,终于找准时机碰见了他,他说:“你这位记者太有诚意了,辛苦了,对不起!”最终接受了采访。

    见机行事,抓准契机。在一些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明星晚会等现场,当事单位或主管部门会对新闻采访做出种种限制,诚然,这些做法是从采访人人身安全或部门利益的角度出发,但这些限制确实给采访带来了较大困难。对此,记者要慎重处置,既不要蛮干,也不要轻言放弃,要见缝插针,见机行事,抓准契机,灵活出击。不少感人的好新闻都源于记者的灵活和睿智,只有想方设法亲临现场,才能捕捉到珍贵的镜头和闪光点。

    舆论监督是职责所在  明察暗访沉着以对

    传播问题报道进行舆论监督,这是媒体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记者肩负着为人民“鼓”与“呼”的重任。由于是对社会各种不良现象、违法乱纪行为的披露,一些负面的问题被见诸报端、亮相镜头,就会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进行督促解决、查处。为此,很多人视曝光“猛如虎”,因而排斥和阻挠采访,以至于使用威胁、谩骂,乃至暴力等手段。对此,我们该要怎样地“破浪前行”,变拒绝采访为接受采访呢?

    如实相告,保其权利。有的部门一见记者采访负面问题,就愠色面对记者,责备记者正面新闻不报道,却专挑负面内容来做。对此,记者应严正告诉他们,做好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都是记者的职责,记者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之所以采访,就是让各方有表白、解释的机会,以便对事件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并非拒绝了采访,记者就不能报道了。经这么说,对方多数会与记者聊起来,接受采访。

    广开渠道,多方求证。面对负面问题,被采访对象,特别是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常常以“此事正在调查中”等为由回绝记者,不愿配合,以为只要回避开记者,拒绝采访,记者就无法披露刊登。对此,记者更要不畏艰难,沉着,理性,想方设法从不同渠道、不同侧面调查、了解,弄清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地报道。

    消除误会,以诚相待。有的部门对记者的来访总认为是给他们找碴子、添麻烦,或曾有事被曝光过,成“惊弓之鸟”,认为记者会拂风捉影炒新闻,惹不得,遂极力避之。对此,记者要以诚相待,真诚包涵,以消误解。福建熹龙律师所曾代理村民反映龙海市紫泥镇非法占田办厂盛行之事,我开始到该所采访被拒绝,律师误认为记者是为违法占田办厂的企业辩解。后来,我诚心地与该所主任刘国田沟通,使他认识到媒体的介入能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从而接受了采访。

    巧妙探寻,隐性暗访。针对采访不被接受,强制采访不能成形,或直接采访会有人身安全问题等情况,一些记者就实行“隐性采访”,又称“暗访”,这种以进行舆论监督为主旨的“隐性采访”,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多是在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获得材料,公开采访难以实现或存在危险性等情况下进行的,隐性暗访贵在巧妙搜寻。做暗访不但要忠于职守,不畏艰难,更要有献身的精神,还需要有谋略、睿智和技巧。2009年底至2010年初,为了摸清福建罗源县的非法采矿情况,我翻山越岭,带着干粮,连续多次藏身山林之中,忍受了被虫咬、荆棘刺的痛苦,还要防止被人盯梢,以《罗源县虎巢岗采石场还在非法开采》为题,先后在福建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等刊登追踪报道,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社)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编辑法则
锻造评论的思想魅力
基层出新闻 滴水见太阳
两地媒体发力 叫响重大典型
三招破解“采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