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儿童的隐性反抗,你看得懂吗?

文/邵秋硕 《 新安全 》(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儿童不想去做某件事情,有时他会假装不舒服、开小差、磨洋工或故意破坏东西……近期很热门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两姐妹起初反抗爸爸训练她们摔跤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节:闹钟被偷偷调动,导致爸爸晚起,姐妹俩佯装已经完成了晨练;破坏训练场里的灯泡;轮流假装受伤;训练场上出现“假摔”。

    这种“反抗”与我们平常所提到的“反抗期”“叛逆期”有所不同,它是儿童作为弱者所进行的隐性反抗。“弱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孩子之于父母,儿童之于教师,一般儿童之于强势儿童,只要存在不平等的关系,弱者这种隐性的反抗就会出现。

    案例1:行动拖沓——不想学琴

    大班幼儿轩轩,学琴已经一年多了。妈妈本打算周六趁着好天气带她去踏青,可是钢琴老师临时调课,轩轩需要上午十点去跟老师学琴。大好的游玩时光就这样被取消了,轩轩一百个不乐意。她先是赖床不起来,被妈妈生拉硬拽去洗漱,却跑到马桶边愣神儿;吃早饭时恨不得一粒一粒地吃;换衣服似乎也格外“挑剔”,半天不从卧室出来;临上车时,突然拍脑门说:“噢!妈妈,我琴谱没带!”对轩轩来说,能晚去一分钟,早上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案例2:假装糊涂——

    拱形积木不在我们这里

    浩浩个子大,长得又壮,而且脾气也不怎么好,班里的小朋友都有点怵他。今天的区域活动要开始了,小宇、飞翔和乐乐打算去建筑区,这时浩浩也举手去建筑区。小宇有点懊恼:“怎么跟他一起玩呀?算了,跟飞翔和乐乐玩,不理他就是了。”选择结束后,小朋友们分别走向自己选择的区域,浩浩迅速冲到了建筑区,用手挑拣了一些积木,对他们三个说:“这些是你们的,那些我要玩!”小宇他们有些沮丧,但也没说什么,三个小伙伴在一旁搭起了楼房。

    大概过了八九分钟,浩浩大声说:“咦?我的拱形积木怎么没了?”眼尖的小宇看见他们这堆积木中有一块,就悄悄地藏到了地垫下面,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搭起了楼房。拨弄了半天也没找到,浩浩就朝小宇他们这边走来,想拨弄他们的积木,“在你们这里吗?”“不在我们这里。”小宇有点底气不足。不过浩浩也没发现地垫下的积木,就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玩了起来。小宇似乎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更加卖力地搭起了楼房。

    案例3:虚假顺从——

    其实一点儿都不好玩

    为了迎接省优质园的评估,园里的老师们最近可没少加班,忙着布置新的环境,忙着给各个区域除旧换新。中(1)班的娃娃家是小朋友们很喜欢的“烧烤店”,因为店里的“烤串”都是他们亲自制作的,每次从“烧烤店”里“吃饱喝足”,他们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别提多精神了。看到小朋友们之前串好的“土豆片”“茄子片”“培根”有点破旧了,老师们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批成品“烤串”,满满两篮,五颜六色的,就等“烧烤店”恢复营业了。

    第二天区域活动时,有的小朋友有点诧异,还有的小朋友对同伴嘀咕:“哎?我的藕片呢?”看到小朋友们在娃娃家玩得很起劲,结束时我问其中一个孩子:“老师看你们玩得很开心,今天你卖了多少串?生意怎么样?”这个孩子说:“基本上卖光啦。”说完就回到座位上了,却悄悄对旁边的小朋友说:“其实一点儿都不好玩。”

    作为成人,我们常常认为幼儿的“反抗”是一种消极的表现,其实这种“反抗”对于幼儿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我意识的凸显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8—24个月的幼儿逐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当幼儿入园后,他们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与教师、同伴交往,而且还要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他人希望他们去完成某件事情,但对于儿童来说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又不得不去完成时,他们就会产生失败感和自卑感。这时这种不易被他人所察觉的反抗,会让他们产生些许成功和自信感。

    儿童除了在与成人构成的各种关系中认识自己外,还主要设法在同伴中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感觉自己,从同伴那里衡量和测量自己,通过他们的帮助了解与发现自己。如案例2所描述的,小宇说“拱形积木不在我们这里”,他采用了一种相对柔和的、表里不一的行为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去对抗浩浩的霸道。

    心理压力的宣泄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大卫·爱尔坎德提出了著名的“儿童压力说”。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压力来源于父母、教育机构和媒体。来源于父母,主要是由于父母将其承受的压力转嫁给了儿童;来源于教育机构,主要是那里的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源于媒体,是由于媒体呈现的方式更直观、更真实,从而剥夺了儿童探索事物的机会。

    在案例1中,我们看到家长不断地催促轩轩去练琴,原本用来游玩的机会变成了学琴,家长的催促和被剥夺的游戏时间,无形中给轩轩造成了心理压力,所以哪怕磨蹭一分钟,她心里就会舒服一点。在案例3中,教师为了评估,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不是他们感兴趣的,儿童在游戏中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但是他们既不想挑战教师的权威,又想表达自己的不满,于是“阳奉阴违”的表现使他们的压力得到了宣泄。

    儿童的这种隐性反抗很容易被成人所忽视,但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这种反抗更多时候是希望获得成人的理解。儿童有游戏的权利,有表达真实意愿的权利,我们应该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想他们之所想,同时注意引导班级中较为强势的儿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将儿童的权利还给儿童。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发展学院)

平安校园安全教育和预警快播平台
校园欺凌受刑法制裁 积极干预杜绝犯罪
别让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发展成真正的校园欺凌!
户外体育游戏“放手”有智慧
儿童的隐性反抗,你看得懂吗?
“对症下药”转化“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