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别让焦虑控制你

文 / 章剑和 《 新安全 》(

    现代人常常觉得累,痛苦与焦虑总是不经意间就席卷了我们,让我们难以自拔。世事变化无常的原因固然存在,但有一个原因常常是我们走入了放大痛苦与焦虑的误区。

    案例1:

    有位漂亮的女孩,自身的条件很好,对男朋友挑挑拣拣的,不知不觉就快迈入大龄青年的行列。她的父母非常焦急,四处托人帮女儿介绍对象,女孩反而对相亲不感兴趣了。她家人又给她安排了一次相亲,她偷梁换柱让她的朋友去了。没想到对方是一位年轻的钻石王老五,并且和她的朋友一见钟情缔结了百年之好。女孩为此郁郁寡欢,怪自己太傻了,把自己到手的美满婚姻拒绝了,失去了一生的幸福,这种痛苦整个地淹没了她。其实她真的应该想到:适合别人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她人的美满婚姻对自己可能是孽缘,自己有自己的幸福。可惜的是,她固执地沿着痛苦的思路往下想,越想越痛苦,越痛苦越往下想。 

    案例2:

    一位少妇多日焦躁不安,茶饭不思,夜里难眠,身体乏力,日渐消瘦。

    老中医为她把过脉,说:“你心中有太多的苦恼事,体有虚火,并无大病。”少妇听了如释重负,便向老中医倾诉心中的种种烦恼。

    老中医听罢问她:“丈夫对你感情如何?”少妇脸上有了笑容,说:“很疼爱我。”老中医又问:“有孩子吗?”少妇眼里闪出了光彩,说:“有一个女孩,很聪明,很懂事……”

    老中医边问边写,然后把写满字的两张纸放到少妇面前,一张写着她的苦恼事,一张写着她的快乐事。他对少妇说:“这两张纸就是给你治病的药方,你把苦恼事看得太重了,过于焦虑,忽视了身边的快乐。”说着,老中医让徒弟取来一盆水和一只猪苦胆,把胆汁滴入水盆中,只见那淡绿色的胆汁在水中散开,很快便不见了踪影,老中医说:“胆汁入水,味则变谈,人生何不如此?”

    不是我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而是我们不善于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其实,在我们叹息痛苦焦虑甚至流泪时,快乐就在身边朝我们微笑。 

    案例3:

    晓海在内地的一所工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南漂到了深圳,在朋友的引荐下,进了一家软件设计公司。进公司后,晓海发现:技术开发部的十几位员工个个都是专业能手,而且都是学计算机的,有三个还是海归硕士,自己想在这里立足干一番“大”事业谈何容易?

    真是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别人设计一道程序三五天就攻下来,轮到自己,十天半个月也完成不了。为了追赶大家,晓海主动加班加点。一次,公司为一家企业设计一个流程,要求一个月之内完成任务。晓海接手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照理应该没什么问题,可眼看20天过去,晓海却一筹莫展,最后还是同事相助,才度过了难关。

    晓海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越来越焦虑不安。特别是当他得知公司的“自然淘汰制”后,更是忧心忡忡。所谓“自然淘汰制”就是年终综合业绩考评,居后者将被公司辞退。

    下班后,同事都走了,晓海还坐在电脑前,心不在焉而又烦躁不安地敲击着键盘,他不知他还能在这个公司呆多久。

    晓海本没有什么身体疾病,现在却总是感到身体不适,被心理医生诊断为焦虑症。

    晓海的经历与感受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时常会受到“焦虑感”的侵袭,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被这种情绪压倒,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与人际关系。

    心灵导航

    其实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种焦虑感,焦虑症已成为人群中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情绪主要表现有两大方面:一是身体不舒服,感到嗓子紧、有阻塞感,身体也发紧,还感到头痛、头晕、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出汗等。二是情绪焦躁,坐立不安,脑中会想各种可怕的情景。

    区分“两个事实”

    鉴于易焦虑的人往往沉浸于自己的某种主观想法中,因此,出现焦虑情绪后,首先要善于区分“客观事实”与“心理主观事实”。

    以晓海的经历为例。他要意识到的客观事实就是:自己还在公司上班,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好的。而他的心理主观事实是:自己将被公司辞退和自己的身体也不行了。

    这时晓海要告诉自己,客观事实与心理主观事实二者是不同的,现在只是自己在主观上感到担心和害怕,但其实自己的工作是正常的,身体健康是好的。自己的主观想法,并不是实际状态。

    其次,无论是客观事实还是心理主观事实,这些都是“事实”,所以,就只能去承认它。但很多人对待焦虑,习惯的方式是控制它、努力去掉它。这是我们对待痛苦的一种本能反应,却会使焦虑更深重。因为当你想控制焦虑感、努力想摆脱这种感觉时,你就是在与它进行抗争,如同与焦虑感在打仗。事实是你越抗争,却只能让焦虑感更重。

    用智慧对待焦虑

    对待焦虑,我们需要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其实很简单:能做就做,做不到就接受,否则你就是与自己过不去。焦虑的人更需要这种简单的生活智慧,因为焦虑的人心里不安的程度往往非常大,当他体会到死心了,才不会再去挣扎,而只要他觉得还可以挣扎、还可去做时,就陷入了一个陷阱里,越挣扎越焦虑。当他不再与焦虑进行抗争时,他的焦虑就开始下降,这意味着他就开始好转了。

    向大自然学习化解焦虑

    有些人觉得活着有很多不容易,但大多数不容易都是人想出来的,而事实往往很简单。是我们自己制造出一大堆问题。如有的中年职工奔波在单位和家庭之间,担心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老人们念叨退休待遇不能兑现、看病难上加难;公务员抱怨钱包瘪、压力大;农民害怕化肥涨价,粮价偏低;私企老板唯恐政策变动、眼下的生意不可为继……

    更有不少人,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有了别人的认可,自己才能认可自己,否则就焦虑万分。

    注意到了吗?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雨露,同样在生长,不会说自己长得不好看、没有其它的树高大、没有其它的花娇艳、得不到认可就不生长了。

    其实人也完全可以这样看自己。我就是我,不用与别人比,有家人,有阳光、雨露。这样就安心了,该怎样就怎样,如果有事情发生了,就看自己能做些什么,如果什么都做不了,那就随它去吧。这就让自己放松。

    确实,现代社会,焦虑感像影子一样,似乎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现代人。焦虑时,很多人让自己的想法脱缰,不停地跑,越想焦虑感越重,然而回到事实层面一看,往往“只是这么回事”。要不想让焦虑感紧紧地控制住自己,那么焦虑的时候,最好别坐着乱想,而是要动起来。动的时候,环境变了,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新的环境上。而大自然是很开阔的,我们会感染到这种开阔,心情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心灵处方

    那么,对现代人而言,该如何走出放大痛苦与焦虑的误区呢?

    首先是认识痛苦与焦虑的客观牲。我们的情绪并不是主观意志能完全控制的,如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常常是越想控制紧张,则紧张越厉害,越想控制焦虑,则焦虑越甚。相反,如果对待痛苦与焦虑采取接纳的态度,痛苦产生后告诉自己:我痛苦了,这是一种难受的感受,但我自己控制不了,我只能接纳它。这样,虽然看来好像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任何情绪的过程都有它发生、发展、高潮、下降及结束的过程,只要我们接纳它了,最终它也就消失了,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试着寻找放大痛苦背后的心理原因,如是否自己太过追求完美、太看重事物的结果、大注重他人评价等。

    第三,正视现实的压力。痛苦与焦虑的产生,常常有着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压力、心理冲突,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压力、人际的冲突等,我们要学会正视并及时解决它们,逃避只能使问题更为复杂和麻烦。

    第四,寻找多途径的愉快来源,我们的愉快来源越多,我们就越少惧怕失落,越少痛苦和焦虑。生活是多彩的,只要我们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愉快。

    比如随身携带家人的照片,并时常拿出来看。因为人回到家就觉得放松、安全,即使身在异乡,看看家人的照片也会觉得:自己并不孤独,有很多人在照应着自己呢。

    经常与家人朋友沟通,如打电话、发短信等。特别出门在外的人,常报喜不报忧,觉得报忧也没有用,不能让家人白操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电话里你把自己的生活向亲朋说出后,虽然不一定能帮上忙,但对你来说,说出来就是一种释放,你的心态就会不一样了,先前比较烦恼的事也不觉得会怎么样了。

    多亲近大自然,增加“存在感”。比方说,你站在地面上,看看自己脚下的土地,打量一下周围的空气、阳光,这些都是无条件为你而存在的,不用任何代价,你就拥有它们。人在大自然中就会放松、愉快,去感受土地、阳光、树木都在支持着自己,而且这些都是无条件的。存在感增加了,人会感到踏实、更有自信和力量,安全感随之增加。

    第五,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解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五步走”
心理咨询前你需知道的20个建议
“信任危机”背后的心理真相
适当“晒秘密”,缓解孤独感
别让焦虑控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