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信任危机”背后的心理真相

文 / 本刊记者 苏嘉秋 《 新安全 》(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亲近自然就产生信任,自己人最可靠,老一辈的人信奉“养儿能防老”、“糟糠之妻不下堂”、“兄弟如手足”这些民间习俗和传统。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下,一些诸如“小悦悦事件”让人失望的社会现象频频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不断动摇着人与人相互间的信任。今天的父母已经不能指望养儿防老,于是出现了新的养老模式“养房防老”;面对婚姻关系的脆弱,“婚前财产公证”很快成为规避婚姻风险的一把利器;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需要用可量化的标准甚至是法律去约束时,真正的信任,离我们多远?

    案例:

    2013年2月3日下午近1时,发生在上海长宁区北翟路协和路路口附近的一幕激起众议,安徽籍农民工秦小亮拿着打工赚来的1.76万元到银行汇款,途经长宁区北翟路协和路路口时,不慎将钱款掉落在地上。一阵大风吹过,将钱款吹散了一地,遭遇路人哄抢。小秦自己仅仅捡回了3000元,剩下的也只有几名路人将捡拾到的700元交还给他。一年的辛苦钱,转眼只剩3000多元,这样的结果不仅让民工兄弟感到绝望,也让所有人感到寒心。路人在疯狂捡钱跑路的同时,也让良心洒落一地。从路口的监控中,看到了不顾交通法随意停车冲出来抢钱的人,扔下电动车跑过来的市民,还有在路旁熟视无睹的路人。网上顿时铺天盖地地刊登了小秦在现场失声痛哭的照片。

    这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真实故事。从一开始众人对小秦的熟视无睹、下车哄抢;到陆续的陆续归还、主动捐献;有人选择了不帮也不管,有人选择了利己,更有人选择了利他去铸就大爱。这里夹杂着小的善,也并存了平庸的恶。如果身在其中,一念之间,你会选择哪个角色?

    2013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2到3成信任陌生人。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人与人之间,都像堵着一栋墙,越来越冷漠和缺乏信任。

    信任在个人讲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诉求。是一种渴望。通过信任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从某些角度也可以证明个人的存在价值。有了存在价值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个人进步的源动力。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的进步必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与人接触越发频繁,个体间合作是社会活动的必然趋势。信任就是紧密联系个体间的纽带,是社会活动的前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信任,成就幸福感

    “不相信”的情绪正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兄弟姐妹为了老人的房子挣得彼此不相让,为了所谓的“公正”毅然走上电视或者法庭“对薄公堂”;夫妻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和未来日子里的“安全感”,用婚前的财产公正和约定量化和界定信任。

    心理学家罗维尔的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一般生活幸福,易为他人喜欢和尊重,并且多半会给他人提供机会,对他人的权利和价值比较尊重;人际信任程度高的个体很少有内心冲突、精神失常或适应不良,愿意结识朋友,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试想,一个永远都在惶恐别人害自己,永远都在战战兢兢地提防着外界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呢?信任,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相互了解,因而要进行交易,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没有信任,就不可能存在交易,也就没有市场。在人际关系中,信任除了要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人最重要的需要是与他人形成一种彼此联系、彼此认可、坦诚沟通、可以信赖的关系。没有信任关系,我们就无从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信任,源于真诚与勇气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康之提到,日常人们所说的不信任多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背景条件下对某人或某事出现的客观合法可信度有所怀疑,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保护反应,是任何动物都具有的生理本能行为,如小孩哭闹大人给糖就能使小孩止哭,若以后大人只说要给其买糖吃但就是不兑现,小孩就不会相信大人的话,这就是最初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与人一生相随,也是人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的一部分,因此要完全消灭它是不可能的,但要减轻信任危机的负面影响却是可能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值得别人信任,另一方面也要信任别人。要做到这二点,首先要行为合法,并且不要轻易承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一旦发现有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弥补。 

    信任还来自于人的真诚,而真实的话语则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必要中介,真实的话语是可验证的,能够在连续的重复中保持原样。在人们的交往中,真实的话语使人相信他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因而相信他的话语中所包含的承诺。个人是这样,引申开来,组织也是如此,组织向外界作出的一切宣示也必须是真实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信任的回应。总之,只有当人们之间普遍的信任关系生成时,才能在直接的意义上促进社会合作,进而出现一种普遍的合作秩序,使整个社会进入和谐的境界。

    建立信任,从“同理心”开始

    建立信任,要从树立同理心开始。对于社会上的陌生人,首先要善于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特点,看到他人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优点,树立一种理解他人的同理心,学着去理解他人的行为的动机和原因,并在别人出错误的时候给于适当的、善意的提醒。在非原则性的情况下学会包容与客观地看待问题。在困难的情况下,要乐于给别人提供帮助。今天也许是他人需要你的帮助,但也许会有一天,你同样需要他人的帮助。

    张康之强调,及时的沟通和分享,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所在。沟通是人与人表达的桥梁,一个人的想法和情绪,只有及时的表达给对方知道,对方才能明白你在想什么,否则别人无法准确的猜到你在想什么。如果有情绪或者想法,不要抱怨,要及时与对方沟通,否则只会让矛盾越积越深,不利于相处。而分享是一种相处的催化剂。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如果你选择了与另外一个人一起分享,那么别人就会觉得你在信任它,或者你重视它的存在,它就会用同样的分享来回应你,如此双方都能相得益彰了。

    对于家人,要时刻适当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心和关注,努力与家人共同维系和建构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拥有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让你拥有一颗柔软的心去信任和帮助他人,从而拥有客观豁达的心态。 

    对于同事,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时刻对周围共事的同伴抱有友好的态度,并做到言行一致,承诺过的工作任务要说到做到;在和他人观点存在分歧时,要做到软着陆,尝试着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并适度地提出自己有所不同的方面。 不论任何问题,自己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用真诚的态度展现自己。

    小测试

    谁是你可以信任的人

    和朋友一起吃火锅的时候,千万别只顾着自己吃哦,偶尔也注意一下大家的吃相。看大家的吃相,就能看出一个人的野心哦!今天就来测测吧!

    A  一边加料一边吆喝着大家吃

    B  只加自己爱吃的料

    C  静静的吃,很少参与加料的行动

    D  吃吃停停,有喜欢吃的东西才动筷子,很少有加料的行动

    (A、选“一边加料一边吆喝着大家吃”)这种人看起来很像大哥、大姐,其实很多事情你可以去找他们商量,不过千万别把太过于牵涉个人利益的事情和他们分享,因为他们多半是身经百战,你是无法一眼看透他们的,一旦有利害关系时,你被唬了都还不自知呢!

    (B、选“只加自己爱吃的料”)这种人很干脆、正直,他们不会耍什么心机,若有什么疑难杂症,找他们准没错,不过有一点你要有自知之明,他们通常也很难保守秘密,如果你有不想被公开出来的私事,最好别对他们透露,不然隔天你的秘密,就成了众所周知的新闻。

    (C、选“静静的吃,很少参与加料的行动”)这种人有点神经质,他们对某些人、事、物抱持着一种敏感的态度,所以有些你的心思,不用言语就会被他们猜个正着,而当你对他们吐露心事时,你大可放心,因为他们不但是个专业的倾听者,也会为你守住该守的秘密。

    (D、选“吃吃停停,有喜欢吃的东西才动筷子,很少有加料的行动”)这种人行事一向小心谨慎,连聊八卦的时候都很精明,如果你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被他们知道的话,你也无需担心,因为他们是“只进不出”的八卦仓库,另外一个值得信赖的原因是,他们有时真的蛮健忘的,所以往往会成为秘密的终结者。

    资料:信任发展三阶段模型

    经济学家利维克和邦克提出了一个信任形成发展的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以个人对交往中得失结果的精确计算为基础;第二阶段以个人对交往对象的认知了解为基础;第三阶段以交往双方在感情及认知上的相互认同为基础。只有在第三阶段上,交往双方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并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

解码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五步走”
心理咨询前你需知道的20个建议
“信任危机”背后的心理真相
适当“晒秘密”,缓解孤独感
别让焦虑控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