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00年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
作为一所以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为鲜明学科特色的高校,建校70余年来,学校始终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依托学校优质研究平台,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重重技术壁垒,打造出多个“世界之最、亚洲第一、中国第一”,撑起了交通公路界的半壁江山,尽显长大力量。有路的地方就有长大人。从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到亚洲最长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从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中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到2020珠峰高程探测,长安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贡献长大智慧和长大力量。
长安大学深度参与“两路”建设,为高原交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留下了许多不畏艰险、为国奉献的动人故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深入挖掘“两路”故事,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爱国奉献、积极正向的大学文化,凝聚师生校友奋进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与“两路”建设 书写报国篇章
2014年,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自1951年建校起,长安大学始终与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建设发展同向同行,许多师生深度参与了各个时期的“两路”建设,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两路”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丰富内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西北交通学校(长安大学前身之一)副校长刘良湛力主由青海入藏修筑青藏公路。学校教师梁锡伯、张雨化、姚伯泉、左溪田、王贞达等参与了川藏公路的选线测设工作。由于筑路工期紧张,张雨化和妻子的婚礼都是在川藏公路的施工现场举行的。1952年毕业于西北交通学校的史天明,7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特等劳模,成为当时青藏线上人人皆知的标兵。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王秉纲、胡长顺、马骉、窦明健等长安大学科研工作者一次次踏上青藏线,历经数年接续研究,终于攻克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的核心技术。为了开展技术攻关,胡长顺教授先后11次深入青藏公路现场进行科学考察,2003年,他在进行考察时不幸遇难,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雪域高原。2009年,“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进入新时代,更多长安大学师生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如陈建勋、惠记庄等专家学者,仍致力于青藏川藏交通运输的科研、工程、人才培养工作,在新时代续写着弘扬“两路”精神,矢志科技报国、教育报国的篇章。
弘扬“两路”精神 唱响爱国主旋律
一代代师生投身“两路”建设、践行“两路”精神的感人事迹是长安大学发展历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学校积极构建“党史+校
史+行业发展史”特色育人模式,开展“弘扬‘两路’精神、续写时代新篇”系列主题宣传策划,多平台联动推出一批高质量原创作品,凝练产出《漫游中国大学之长安大学》《彩虹之梦——长安大学人物通讯作品集》《璀璨星河耀长安——长安大学大先生》等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其中《致敬大先生——张雨化,将走过的漫漫山川隐匿于默默无闻的实干》《传承“两路”精神 | 王贞达用双脚丈量世界屋脊,用双手绘制彩虹天路》《传承“两路”精神 | 梁锡伯:川藏架金桥 长安育桃李》等优秀作品,在打造积极正向、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报国理想、涵育奋进品格、学好专业本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师生践行“两路”精神、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的相关稿件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交通报、光明网、共产党员网、科学网等媒体刊发。
将“两路”精神融入思政育人实践。积极参加2023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展播、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庆祝建党百年、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等活动,制作推出《弘扬“两路”精神,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续写雪域天路传奇,弘扬中国精神伟力——从“两路”精神解读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我眼中的中国精神——“两路”精神》等多个视频,讲述“两路”故事,勉励青年学生弘扬“两路”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两路”融入育人实践 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深入挖掘校史中的育人元素,尤其是师生校友参与“两路”建设的感人事迹,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场馆建设等方式,将“两路”精神元素融入育人各环节,不断增强思政育人实效。
充分发挥场馆育人职能,深入挖掘校史资源,编撰校史书籍,建设校史新馆,展出学校师生参与“两路”建设的图文和实物资料,并将校史教育作为新生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从先辈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学校交通馆是一座反映公路交通科技、交通信息、交通历史的专题博物馆。展陈内容体系涵盖了公路交通的各个环节,从公路交通的基础建设、公路交通运输工具的技术发展到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发展,系统展现公路交通学科专业的相关内容,是中国公路学会首批公路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场馆中主要展示世界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公路交通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公路交通领域的科技发展情况,更是交通人对“两路”精神更朴素的理解和解读。
同时,长安大学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与西藏天路集团等联合培养研究生、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方式,培养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承担“寒区沥青路面智慧化施工”“滑坡实时监测预警与技术装备研发”等重点难点科研问题,为道路交通安全保驾护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担当扩展“两路”的深度、拓宽“两路”的广度、传递“两路”的温度,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
深入“两路”精神研究 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在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不断增强其影响力、感染力、感召力。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弘扬“两路”精神相关工作,将“两路”精神更加深入广泛地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持。一是提升服务国家建设尤其是“两路”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是“两路”建设开展科技攻关,为“两路”建设提供长安大学智慧和力量。二是全面深化“两路”精神研究和传播。通过史料挖掘、调研访谈、理论研究、创作舞台剧等高质量文艺作品等途径,不断深化和丰富“两路”精神素材库,提高“两路”精神理论研究水平,增强“两路”精神传播实效。三是推动“两路”精神更好融入育人实践。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进“两路”相关素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弘扬“两路”精神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以生动案例增强思政育人成效,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优秀专业人才。
“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长安大学人心有大我、攻坚克难,在助力国家建设和交通行业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拼搏奋进的足迹。踏上新征程,长安大学将继续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汇聚长安大学师生校友力量,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交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长安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本文为作者在“弘扬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座谈会上的发言)